李春霖
摘要 目的:探討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10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1例。對照組患兒進行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研究組患兒則進行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差異及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變化。結果: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08%,對照組為8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更顯著,可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促進黃疸消退,值得臨床廣泛應用推廣。
關鍵詞 間歇性藍光照射;持續性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
新生兒黃疸屬于臨床新生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好發于早產兒,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黃疸,以血液膽紅素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患兒皮膚、鞏膜等部位可出現黃染[1]。生理性黃疸無須進行特殊治療,病理性黃疸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膽紅素侵入腦組織,擾亂患兒神經系統功能,引起核黃疸,對患兒智力發育造成不良影響[2]。當前臨床針對因間接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主要通過藍光照射進行治療,分連續照射、間隙照射兩種不同方式。本文探討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10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1例。人選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且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組男28例,女23例;日齡0-6d,平均(3.25±0.17)d;體重2 570-4 176g,:平均(3 620.35±116.59)g;早產兒34例,足月兒17例。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日齡0-5 d,平均(3.30±0.2l)d;體重2 569-4 183g,平均體重(3625.49±116.82)g;早產兒35例,足月兒16例。兩組患兒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患兒均常規進行輸液、口服維生素B2等基礎治療。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對于合并感染者應用抗生素治療,AB0溶血者根據實際情況輸血。人院時在患兒黃疸高峰期首先檢測間接膽紅素,48 h后再次對血清間接膽紅素、總膽紅素進行檢測。對照組患兒進行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研究組患兒則進行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采用型號XHZ的新生兒黃疸治療箱,患兒均嚴格佩戴眼罩、尿布,對眼部、會陰部進行保護。波長范圍450 -480 nm,LED輻射最大輸出≤5 mW,箱內溫度保持在30- 32℃,維持適當濕度。研究組患兒照射10 - 12 h/d,間歇時間10- 12 h,連續治療3d。對照組患兒連續照射48 h。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兒皮膚黃染情況及精神狀態,注意患兒有無皮疹、腹瀉及神經系統癥狀,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終止藍光照射。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變化,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差異。療效判定標準[3]:①顯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全身皮膚及黏膜黃疸褪去,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降至正常;②有效: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全身皮膚及黏膜黃染程度減輕,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③無效:治療后患兒黃疸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未下降或上升。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O系統進行統計學分析,以n(%)、(x+ s)分別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進行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臨床總有效率差異對比: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08%,對照組8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對比: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新生兒黃疸主要由膽紅素代謝異常所導致,胎兒在母體內可生成大量紅細胞,出生后隨著肺循環的建立導致紅細胞受到破壞,同時產生大量膽紅素。由于新生兒肝臟功能發育尚不完善,代謝能力較差,導致血液膽紅素含量增高而引起黃疸[4]。
藍光照射是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間接膽紅素升高,膽紅素對波長425 - 475 nm的藍光具有較強吸收能力,藍光可分解未結合膽紅素,且對未結合膽紅素的分解作用較結合膽紅素高出2-3倍[5]。膽紅素吸收藍光后形成結構異構體,可溶于水,迅速通過尿液、膽汁排出,且不經過肝臟,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的目的。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08%,對照組為8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持續照射、間歇照射均能促使患兒黃疸消退,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治療效果基本相同,與當前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光療主要部位在體表,體表膽紅素消退速度較血清膽紅素更快,且光療16 h后膽紅素與藍光結合達到飽和狀態,持續光療并不能繼續發揮作用,故間歇性、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無顯著差異。此外,長期光照會對患兒神經系統發育造成影響,臨床上應注意加強對眼部、外陰部的保護,補充核黃素以防止發生溶血反應,及時補充水分,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停止治療。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而言,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式,對保障臨床療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促進黃疸消退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治療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豐小希.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對比[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6):88-89.
[2]劉瀅.新生兒黃疸治療中持續性與間歇性藍光照射的效果對比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7,4(29):131-132.
[3]蘇祥菊.間歇性與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6):96-97.
[4]彭澤良.間歇性及連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及安全性對比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34):4815-4816.
[5]孟娥,朱彥.不同藍光照射方式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7):2857-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