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甲苓

摘要 目的:探析中醫療法在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2016年6月-2018年4月收治慢性盆腔疼痛癥患者102例,根據患者的治療意愿分入西醫組(西藥常規治療)和中醫組(中醫綜合療法),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結果:經過1個月的治療,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94.12%,西醫組治療總有效率78.4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組的VAS疼痛評分低于西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綜合療法在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癥治療中療效確切,可以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提高生活質量,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中醫療法;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癥;VAS評分
慢性盆腔疼痛癥(CPP)是婦科的常見疑難病癥,是由盆腔器質性、功能性病變等引起的骨盆及周圍組織疼痛為主要癥狀、時間>6個月的一種綜合征[1,2]。患者主要表現為痛經、性交痛、盆骨痛等,同時還會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心理癥狀等[3]。西醫常采用抗生素治療,長期應用易導致多種不良反應。應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疼痛癥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4月收治慢性盆腔疼痛癥患者102例,根據患者的治療意愿分組,西醫組51例,年齡24 - 69歲,平均(43.8±9.1)歲;病程9個月-8年,平均(3.4±1.2)年。中醫組51例,年齡22 - 71歲,平均(44.2±9.3)歲;病程1-9年,平均(3.6±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西醫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選擇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治療,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g/次,2次ld;口服替硝唑片0.5g,次,2次/d。服藥10 d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治療3個療程。中醫組患者給予中醫綜合療法:①中藥口服治療。對患者使用四妙散加味口服,基本方:薏苡仁30g,土茯苓、敗醬草、紅藤、蒲公英各20g,延胡索、赤芍各15g,黃柏、蒼術、牛膝、香附各10g。對于伴有盆腔包塊的患者加三棱、莪術、水蛭、炙鱉甲活血化瘀散結藥物;對于疼痛嚴重的患者加乳香、沒藥;對于氣虛乏力者加黨參、黃芪,1劑/d,煎汁300 mL分成早晚2次,飯后溫服。②中藥灌腸治療。灌腸方:夏枯草15g,丹皮、白術、乳香、茯苓、沒藥、三棱、玄胡、天魁各10g,甘草和桂枝各6g,煎汁100 mL,在藥汁溫度38 - 40℃時進行灌腸治療,并保留30 min,1次ld。③中藥外敷治療。基本方:艾葉、透骨草各25g,千年健、追地風各12g,當歸、紅花各10g,血竭、川椒、川柏、細辛、赤芍、制乳沒、羌獨活各6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后裝入棉布袋中,蒸透后熱敷于患者下腹部,1次/d,待藥包冷卻取下,每袋可連用10 d,然后更換藥物。在經期停藥。lO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B超檢查顯示盆腔恢復正常,無包塊、積液等。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B超檢查顯示盆腔包塊、積液明顯減少。③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B超檢查顯示盆腔包塊、積液等無明顯改變。
疼痛評分:治療前、治療后使用VAS法讓患者自述疼痛感,得分越高則疼痛程度越高。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8.0軟件檢驗數據,計數數據/計量數據對比采用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中醫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組的VAS評分低于西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癥是發生在女性盆腔、腹部、腰骶部、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綜合征,持續6個月以上,是育齡期女性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其病因主要有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征、盆腔粘連、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脫垂、慢性盆腔炎等。多數患者伴有心理障礙和性功能障礙,長期遭受身體和精神折磨,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不良影響[4]。在西醫治療中多采用抗生素、抗抑郁藥物治療,長期用藥治療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增多,許多患者無法堅持治療。
祖國醫學中無慢性盆腔疼痛證的病名,但根據本病的癥狀可以將其歸屬到婦人腹痛、不孕、痛經等范疇中,認為慢性盆腔疼痛證多因氣血失調引起,肝藏血,主疏泄,女性肝為先天,肝經繞陰器,行于少腹。當氣血瘀結,則流行失司,痛則不通也,而疼痛加重抑郁情緒,使肝失疏泄加重,瘀血加重,因此氣滯血瘀是導致婦科慢性盆腔疼痛證的主要病機。筆者給患者使用的四妙散加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5]。中藥保留灌腸方中的三棱具有散結、破血消瘀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其能提高血漿膠原酶、血漿纖維蛋白溶解酶的生物活性,提高單核細胞吞噬能力,促進腹腔淋巴管吸收血漿蛋白和消散包塊;白術、丹皮等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乳香、沒藥具有活血止痛之效;諸藥合用起到理氣止痛、活血散結之效。通過保留灌腸的方法使得藥物更好地被吸收,直腸與盆腔相鄰,彼此的靜脈叢交互吻合,中藥保留灌腸療法利用腸壁的滲透作用使得藥物滲透到相鄰的子宮、附件區域,提高盆腔的局部藥物濃度,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緩解疼痛,起到散結、化瘀祛濕之效,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中藥腹部熱敷療法則是藥物經皮滲透到深層組織,借助藥力和熱力作用于病灶,產生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腹部熱敷療法還能刺激神經末梢反射,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狀況,起到一定鎮痛效果[6]。將中藥口服、保留灌腸和腹部熱敷療法結合起來應用,發揮三者的優勢,從不同的途徑促進患者疼痛癥狀緩解,消除病因,提高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且VAS評分低于西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療法在婦科慢性盆腔疼痛證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促進患者疼痛癥狀緩解,控制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且應用方法簡單,患者治療依從性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沈宇鳳,付金榮中西醫治療慢性盆腔疼痛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7,48(5):72-75.
[2]徐海冰,馮偉樺,黃海燕,等.從濕熱瘀結論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療[J].醫學綜述,2014,20(3):501-503.
[3]邱權英,劉葵,孫曉雪,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疼痛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6,3 8(2):44-45.
[4] 馬永,王祖龍,孫自學,等.穴位埋線治療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4):351-354.
[5]顏小玲,王家娟四妙散加味等方綜合治療慢性盆腔疼痛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7):11-12.
[6]陳琰,王賽莉,趙燕寧.中藥外治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痛(氣滯血瘀型)52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2,4(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