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智



摘要:村鎮物流作為聯系城市和農村、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率的村鎮物流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經濟發展,是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了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構建了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結構模型和三級村鎮物流融合體系效益函數。從多流通體系節點融合對接、突出農戶在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搭建村鎮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平臺、村鎮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物流人才培養5個方面進行了對策分析,為農村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效益函數;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5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8-0344-03
1村鎮物流體系研究現狀及問題提出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第十四條指出,“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降低成本、補齊短板,使供給和需求實現較好的匹配,通過優化農鎮物流體系要素配置來提高農村物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是當務之急。
國內外學者對農村物流領域做了一定的研究,王新利等將現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國農村農產品管理體系,倡導建立我國農村物流體系。根據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結合國外物流發展的成功經驗,從“入世”、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成本核算等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國建立農村物流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周建勤等認為,物流是指農村范圍內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物流活動,闡明了城市物流體系、農村物流體系的關系,構建了包括農村配送系統和農村集貨系統的農村物流體系,提出了建設農村物流體系的措施[2]。Vaněcek等認為物流在工業、商業等領域發展迅速,但在農業領域發展較慢,對農業物流進行系統的調查,針對農業部門關于植物和動物種類發布的技術指標,提出了研究方法,計算出一年間的農業物流的材料流量及其結構[3]。孔輝對我國的新農村物流體系構建進行了PEST分析,構建了包含農村生產物流和生活物流2個方面的雙正向的農村物流網絡系統及回收與廢棄物處理的逆向物流系統[4]。武曉釗提出了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農村城市對接的商貿流通物流服務新體系建設規劃[5]。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大都從宏觀定性的角度對農業物流進行研究,更多的是關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層面,對村鎮物流體系研究不足,少有從供給側結構方面進行的研究,因此對農村鄉鎮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
村鎮物流體系作為聯系城市和農村、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率的村鎮物流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經濟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物流體系,每一側既是供給側又是需求側,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由3個物流環節組成(圖1)。
第1環節主要由農戶、農場與農村物流節點組成,主要包括農村供應物流、農產品生產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農村供應物流指以農業生產資料為對象,使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所產生的物流和對農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進行供應的物流,包括農村物流節點向農戶和農場供應種子、肥料、飼料、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和家電、食品等生活用品,大多數個體農戶的生產資料采購以就近零散形式進行,農產品供應物流簡單。農產品生產物流指耕作、田間管理到收獲過程相關的物流,包括育苗、播種、施肥等。農產品銷售物流指為實現農產品市場價值,農產品所有權轉換的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物流活動,包括收購、運輸、分銷等。農產品銷售物流是從加工企業、農村集散中心等農村物流節點到農戶之間的雙向流動過程。
第2環節由農村物流節點和鄉鎮物流節點以及兩者之間的溝通渠道、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等要素組成。鄉鎮和農村的物流節點主要由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集貿市場等節點組成。流通渠道要素包含了商品和農產品的分銷網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交通運輸部門、快遞配送企業、商務公司、郵政部門等組成。農村物流網絡要素包括鎮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3個層級,是農村地區重要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也是支撐農村物流健康發展的先行條件,對于保障物資雙向順暢流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基礎設施要素包含了支線道路交通設施、農產品倉庫、網絡建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等。
第3環節主要由縣級區域配送中心、各鄉鎮物流節點及兩者之間的流通渠道運營網絡、基礎設施等要素組成。縣城區域配送中心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庫存準備,面向各鄉鎮乃至其他縣城的配送中心。一般而言,這種配送中心的規模比較大,用戶規模也比較龐大,配送量比較大。物流基礎設施要素包含了干支線道路交通設施、配送中心、冷庫及網絡信息設備等。
3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協調優化機制
為便于分析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的協調運行機制,考慮模型1中的3個環節組成農產品區域供應鏈,假定外部影響可以忽略。那么由農戶、村鎮、鄉鎮組成的三級連續的農產品供應鏈,即從下至上依次是農戶(H)、村鎮(C)和鄉鎮(X),具體如圖2所示。只研究農村種植場或農戶為供應商的單向供應鏈的情況,做如下假定:
c1為農戶供應商的單位產品成本;c2為村鎮供應商的單位產品成本;g為農戶供應商提供給村鎮收購企業的批發價格,g≥c1;b為村鎮批發商將農產品賣給鄉鎮批發商的價格,b≥c2+g;q1為從農戶流向村鎮的物流當量;q2為從村鎮流向鄉鎮的物流當量,并假設q1=q2=q;
Y為鄉鎮批發商獲得的效用,與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相關。
Y(b,q)=β0+β1bq。(1)
式中:β0為非負常數,概括了鄉鎮批發商對村鎮物流節點所有其他特性的效用;β1(β1≥1)反映了鄉鎮批發商對商品交付的數量和價格的敏感性。
d為商品需求量,根據市場一般規律,假設d是銷售價格p的單調遞減函數。
d=Ab-ε。(2)
式中:A為正常數,ε為需求價格彈性,ε>1;假設需求信息共享,即q1=q2=q=d。
因此,三級村鎮物流融合體系上各成員的利潤及系統效益可以表示為如下函數:
農戶獲利:
MH=(g-c1)q;(3)
村鎮物流節點獲利:
MC=(b-c2-g)q;(4)
鄉鎮批發商獲利:
MX=β0+β1bq-bq;(5)
村鎮供應鏈系統整體效益:
MS(b)=β0+β1bq-(c1+c2)q=β0+Aβ1b-ε+1-A(c1+c2)b-ε;(6)
要使村鎮供應鏈系統達到最優的售價應滿足:
ZS(b)b=-Aβ1(ε-1)b-ε+Aε(c1+c2)b-ε-1=0;(7)
得到最優售價:
b*=ε(c1+c2)(ε-1)β1;(8)
鄉鎮批發商的最優訂貨數量:
q*=A[JB([]ε(c1+c2)(ε-1)β1[JB)]]-ε;(9)
將式(8)、式(9)代入式(6)得到最大經濟效益:
maxMS=β0+A[JB([]ε(c1+c2)(ε-1)β1[JB)]]-ε+1-A(c1+c2)[JB([]ε(c1+c2)(ε-1)β1[JB)]]-ε。(10)
滿足式(6)、式(9)為村鎮物流協同融合體系協調優化機制,體現了村鎮物流系統上各節點的相互作用,以達到體系整體最優的目的。
4村鎮物流體系協同融合發展對策
4.1多流通體系節點融合對接
充分利用交通運輸、農業、商務、供銷、郵政等既有農村物流資源,打破城鄉、行業、領域之間壁壘,合理確定鄉鎮、村鎮農村物流節點的數量、布局、規模、功能,實現縣域內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的全覆蓋。通過整合商貿、供銷、郵政、交通、快遞、第三方物流等城鄉物流資源,構建基于農商對接物流融合模式、基于供銷社物流網絡的融合模式、基于郵政物流網絡的融合模式、基于快遞配送物流網絡的融合模式等(圖3),進而完成所覆蓋鄉村的物流任務。
4.2突出農戶在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農戶在村鎮物流體系中既是消費主體又是供應主體,但農戶在市場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不可能完全自己承擔物流功能把產品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他們很多時候只能選擇與中間商進行交易,中間商承擔物流功能,從而實現農產品的最終價值。然而,很多中間商利用自己交易中的優勢,迫使農民低價出售農產品,從中牟取高額利潤,致使農民收入無法提高。成立農村農戶物流合作組織,在農戶和市場之間、農戶和商貿流通企業之間、農戶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架起1座橋梁(圖4),幫助農民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大力培育農民的現代意識,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樹立開放、競爭、規則意識,積極參與市場的競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戶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農戶市場談判的地位,進而保證農戶的主體地位。
4.3搭建村鎮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網絡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在我國農村通信普及還不完全、整體信息網絡還未建成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依托鄉鎮級農村物流中心、農村物流經營龍頭骨干企業網站或相關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村鎮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圖5),具體涵蓋農產品物流企業、農產品運輸系統、農產品生產系統、農產品配送系統、農產品監管系統,實現市場-鄉鎮-村鎮-農戶之間農產品物流信息的互聯共享和系統共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共享平臺是在保證訂貨進貨、庫存出貨等信息通暢的基礎上,使通信線路、通訊手段網絡化,從而提高農產品物流作業效率,實現對需求波動的適應、對消費者海量信息的實時處理、對不同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管控和對農產品物流作業現場的實時動態管理。
4.4村鎮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村鎮物流融合體系的順利開展,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做支持,既包括村鎮物流基地(如糧庫、糖庫、保鮮庫、冷藏庫等)、村鎮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通信設施、物流包裝與搬運設施等的建設,也包括鄉村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條件和運輸工具的改善,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開發建設,發展與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完善農村公路網絡,擴大新建公路里程,提高公路網的運達深度和能力,確保村鎮農產品的運輸道路通暢無阻,使農產品能夠及時快速地從產地運出來,在市場上實現價值[6]。同時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產地預冷設施、防潮設備的建設,逐步實現村鎮物流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和計算機化。
4.5農村物流人才培養
村鎮物流融合體系的關鍵在于人才,特別在偏遠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現代物流了解不多,因此加強對農村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農村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尤為關鍵[7],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加強對農村物流人員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培訓,盡快培養一批熟悉物流管理以及農產品物流各個環節運作的農村物流管理人才;(2)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現代物流產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通過專業人才來帶動廣大農戶,使他們掌握必要的農產品物流的理論技術和知識以滿足農村地區對物流人才的需求;(3)相關高等院校開設農村經濟管理、農村物流管理相關專業,培養農村物流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新利,張襄英. 構建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4):263-266.
[2]周建勤,鞠頌東.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物流體系構建初探[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25-28.
[3]Vaněcek D,Kalab D. Logistic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Zemedelska Ekonomika,2018,49(9):439-443.
[4]孔輝.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物流體系構建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5]武曉釗. 農村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運營服務體系建設[J]. 中國流通經濟,2016,30(8):99-104.
[6]顧淑紅,周燕蓉. 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J]. 物流科技,2017,40(8):21-23.
[7]劉偉華. 物流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趨勢——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物流時代,2017(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