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慧
[摘 要]
鋼琴是西方的一個舶來品,傳至我國后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鋼琴藝術已在我國各大學校得到了較好的普及,鋼琴作品也正呈現螺旋式發展態勢。鋼琴在我國已經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了,我國音樂家也創作了大量本土鋼琴作品。不難看出,這些作品在寫作手法等方面有明顯的西方痕跡,但其表現特征和西方鋼琴作品卻有很大差異,其中蘊含著中國民族音樂的很多美學特征。本文基于民族音樂視角下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探究,旨在幫助大家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鋼琴作品。
[關鍵詞]民族音樂;體裁;中國鋼琴作品;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098-02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音樂中蘊藏著深厚的中國美學、藝術學、理學、哲學思想等,民間音樂更是浩如煙海,民間器樂、民歌、戲曲音樂等數量繁多且藝術色彩繽紛,這些都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可用元素。西方音樂于20世紀初傳入我國,中西方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促使音樂文化朝著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在當時,涌現出一大批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其中賀綠汀、黃自、丁善德、蕭友梅等都是為大眾所熟知的作曲家,他們都為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艱辛。本文根據民族音樂學的相關知識,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演變歷程、創作特點、風格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探究。[1]
一、中國鋼琴作品的演變歷程
如何詮釋和演繹鋼琴作品一直以來都是音樂界的熱門話題,自1915年我國著名音樂家趙元任發表了被學界稱為“中國第一首鋼琴作品”的《和平進行曲》后,我國優秀的作曲家、音樂家們就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之路上從未停歇。
中國鋼琴作品發展至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10—1949年的早期階段,例如上面所述的《和平進行曲》就是那一階段時的作品。但或許在更早時期就有鋼琴作品產生了,只是因客觀環境的影響而未出版發表,所以不能被大家所熟知。就《和平進行曲》而言,在“西樂東漸”的作用下,早期的鋼琴作品多是對西方作品的模仿和改編,其中多是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和聲相結合進行創作。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末期,一些具有前瞻思想的音樂家就開始想著要創作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了。1934年,俄國著名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在上海舉辦了以“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為標題的作曲比賽,賀綠汀以《牧童短笛》獲得一等獎,并將這首鋼琴曲傳播至歐洲親自演奏,后在日本出版。這次比賽中,賀綠汀的另一首參賽曲目《搖籃曲》也榮獲名譽二等獎。比賽中其他人得獎的曲目,也將中國鋼琴創作的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段落多采用ABA式,曲調多運用中國傳統曲調。
第二階段是1949—1976年的新中國成立階段,在穩定安全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逐漸被大家所熟知,這些作品受西方鋼琴創作技法的影響和啟發,大膽借鑒西方和聲和曲式結構,但風格上多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發展至20世紀60年代,我國作曲家還模仿了西方的無調性創作形式,作曲家杜鳴心所創作的《練習曲》就是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20世紀70年代時,還興起了改編樣板戲創作鋼琴曲的風潮,例如殷承宗將《紅燈記》改編成鋼琴伴唱等。
第三階段指的是1976年至今這一階段,此期間無論是創作技巧或是作品體裁,都產生了巨大變化,伴隨著經濟水平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各種文化交織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時代。幾十年產生的中國新音樂,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與當代西方鋼琴作品創作的新理念充分結合,這是當時中國鋼琴作品創作最明顯的特征。
二、民族音樂視角下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我國的民族音樂體裁大體有民族器樂、民歌、儀式音樂、戲曲音樂等等,作曲家在創作鋼琴曲時多以這些音樂體裁下的音樂內容作為素材予以改編,或是模仿民族器樂的音色特點、演奏技法等創造具有獨特民族韻味的鋼琴曲。尤其是在1934年齊爾品先生舉辦了《中國作品創作征獎》比賽后,我國作曲家在創作鋼琴曲時便不謀而合地形成共識:創作中國鋼琴作品時一定要體現民族音樂元素或是傳統文化內涵。
(一)基于民族器樂特點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
我國古代根據樂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在周代被稱作“八音”。八音之下產生了大量豐富的民族器樂曲,這些器樂曲為我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和借鑒。很多音樂家將民族器樂曲改編成鋼琴曲,或是通過“打譜”的方式將原有的民族器樂曲以鋼琴的形式進行旋律還原。例如黎英海將琵琶曲譜《夕陽簫鼓》改編成鋼琴曲,通過鋼琴模仿琵琶、簫、古琴等民族樂器的演奏特點,并在傳統美學思想的支撐下,根據樂器之間不同的音色美感,運用鋼琴向受眾描繪一幅夕陽之下清麗淡雅、柔和優美的水墨山水畫。
(二)基于民歌特點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
將深受大眾所喜愛的民歌改編成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是作曲家比較喜歡采用的創作形式。[2]比如,1958年黃虎威創作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就以六首四川民歌為素材。第一個主題《清晨》的素材源自蒲江民歌《割草歌》;第二個主題《空谷回響》的素材源自《割山上的積雪好似一朵花》,這是茂縣的一首藏族民歌;第三個主題《抒情小曲》的素材源自《隔河望見姐穿青》這首江油民歌;第四個主題《弦子舞》的素材源自阿壩藏族的民間舞曲“弦子”;第五個主題《蓉城春郊》的素材源自《大河漲水》,這是一首漢族民歌;第六個主題《阿壩夜會》的素材源自阿壩藏族的一個民間歌舞。
(三)基于儀式音樂特點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
我國的儀式音樂多帶有莊重、肅穆、典雅等特點,而且還有很多儀式音樂都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而創作的,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這種特色的音樂也常被作曲家們作為創作素材。比如汪立三所創作的《東山魁夷畫意》這部鋼琴組曲,其中有一首《濤聲》講述的是我國著名高僧鑒真不怕艱難險阻,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史實。鋼琴曲的一開始,就選用了我國佛教音樂旋律“香花清”這一素材作為主題,高潮部分則選用《登寶殿》這一佛教音樂,使得作品具有莊嚴肅穆的宗教音樂色調。
(四)基于戲曲音樂特點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
戲曲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寶,其中蘊含著我國音樂悠久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眾多優秀元素。鋼琴作曲家們在創作時吸納了京劇、湖南花鼓戲、黃梅戲、川劇等劇種中優秀的音樂素材,運用于鋼琴創作中以豐盈作品的魅力和內涵,最喜運用的是戲曲的唱腔、板式、韻味、節奏等。例如,曹光平所創作的《仿川劇高腔風格鋼琴小曲9首》就是根據川劇元素得以實現的;賈達群所創作的《蜀韻》借用了川劇高腔曲牌【紅衲襖】;朱曉宇創作的鋼琴曲《京劇小段》,首個主題一開始部分右手輕巧快速的跳奏有如撥弦一般,這是對京劇中西皮腔旋律特點的描展現,第二主題左手密集型節奏是對二黃腔強調的模仿,展現了鮮明的民族色彩。
三、民族音樂視角下中國鋼琴作品的風格特征
中國民族音樂來源于勞動人民的實際生活,展現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運用民族音樂素材創作鋼琴作品,使得中國鋼琴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特征。
(一)常使用五聲音列及以此為基礎的民族調式
我國傳統五聲調式由“宮、商、角、徵、羽”五個音構成,以此為基礎,通過加音的方式可以構成六聲和七聲調式。上文所提及的《牧童短笛》就是采用二聲部五聲調式進行創作的,左、右手的旋律采用對位法而成,用音樂的方式向人們描繪了一幅牧童放牧、玩耍、吹笛、回家的畫面,旋律樸實,帶有田園間的鄉土氣息,融匯中西、貫穿古今的創作思路體現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統一,所以,這首鋼琴曲也被譽為“中國鋼琴史上的里程碑”。
(二)線狀音樂思維特點
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一般都是橫向變化與流動的,同時連綿不絕地沿著如同線狀一般的軌跡向前發展,鋼琴曲《平湖秋月》就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平湖秋月》在保持原有旋律線的同時,采用豐富的和聲營造出一種虛無縹緲、淡泊悠遠的意境,在織體與和聲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單線條曲調得以極大豐富,具有高潔優雅的格調和鮮明的民族音樂風韻,讓人有身臨水中秋月的美好畫卷之感。又如《梅花三弄》鋼琴曲中,也能清晰地看出其采用了傳統音樂線性旋律的寫作手法,結合多種織體形式,表現流暢完美的旋律線條,猶如人講故事一般,講述梅花高貴的品質。因此,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不僅要表現作品的立體感,還須將旋律的歌唱性展現出來,讓兩者之間彼此作用,進而帶給觀眾美妙的視聽享受。
(三)曲式結構工整對稱,節奏勻稱
基于民族音樂視角下的中國鋼琴曲大都能夠體現傳統民間音樂的結構和表現手法。例如《陽關三疊》鋼琴曲就是基于原曲結構,然后采用由慢到快、由弱到強的疊奏方式體現情緒上的漸進變化,這樣的寫作手法自隋唐就有,且在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既普遍又獨特。再如,陳怡所創作的《多耶》,節奏上仿照中國民間打擊樂合奏音樂形式“金橄欖”“十番鑼鼓”等等,這種遞增、遞減的結構也反映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很多精品鋼琴作品都蘊藏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民族音樂視角下的中國鋼琴作品,其實就是以鋼琴作為載體展現和探究民族音樂的魅力,努力在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中汲取精華,并結合西方優秀的鋼琴文化,創作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情感的優秀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