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玲 楊玉瑩 黃欣
【摘要】西江流域一直是廣西發展的重點區域,西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可以直接帶動西江流經的六個地市的經濟發展。而近年來,由于缺乏勞動力等原因導致農田閑置,影響了西江流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針對當前西江流域的棄耕現象,如何解決西江流域的農民棄耕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以發放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相關資料,具體了解農民棄耕的原因等,剖析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西江流域 棄耕 三農問題
一、導論
(一)研究背景
西江流域發源于云南,流經廣西,在廣東佛山三水與北江交匯。其中,廣西西江流域面積為21.69萬平方千米,約占廣西面積的92%,主要流經來賓、柳州、貴港、玉林、賀州和梧州六市,所跨面積廣闊,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就被打造成南方重要開發軸帶,對廣西農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農業對經濟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來,西江流域地區大部分耕地被閑置,勞動力投入到其他產業,空置農田,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土地資源也極大的浪費了,影響了西江流域經濟的均衡發展。而西江流域所跨面積廣闊,因此促進西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對促進廣西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國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國家也十分重視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來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2016年4月25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農村改革座談中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二)研究意義
首先,研究西江流域農民棄耕的化解機制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對農村而言,改善農村棄耕現象,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則可以推動建成美麗鄉村;對農業而言,可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產量,確保糧食安全;對農民而言,提高農田所帶來的收益,可以在解決農村土地閑置的同時,促進農民的收入,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可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其次,這一研究有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研究棄耕現象的化解機制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和效益,提高農業的發展質量,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最后,這一研究有利于促進廣西的經濟發展,西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增加不僅可滿足廣西人民生活的消費需求,也為廣西的加工業提供重要的原料來源,還為廣西的工業發展積累大量的資本要素,此外,廣西與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相接壤,農業發展好,農產品質量好且產量高則可以嘗試出口,從而為廣西經濟建設賺取外匯。
二、西江流域農耕現狀
在通過發放問卷之后,了解到目前西江流域的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分為務農、打工、經商和其他四類,其中務農依然占主要部分,但與外出打工的比例差距并不是特別大(如圖1),這也就意味著在農村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同時還了解到主要是由于種糧收入低、勞動力不足和外出打工收益更多這三個原因導致農民耕種的積極性不高(如圖2)。通過分析問卷可知,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年收入大部分在3000元以下,是不足以負擔一個家庭的開支的(如圖3),可見,農民外出打工的原因是由于務農的收入太低,而這也導致了農村勞動力不足,農田出現不同程度的拋荒,據了解,當前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還處于輕度拋荒階段,小部分地區存在嚴重拋荒現象(如圖4)。
綜上,由于農村收入低、勞動力不足等原因致西江流域大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輕度拋荒、小部分農村地區出現嚴重拋荒的現象。
三、西江流域農民棄耕問題的產生原因
(一)農村農業收入低
首先,由于缺乏科學種植導致農業收入低。農業在各類產業中是自然風險最大的產業,受自然制約程度極大,而在“互聯網+”時代,西江流域附件的農村并沒有采用新興技術進行耕作,而是依然采取傳統的耕作方式,加之其工業基礎設施差,難以抵抗自然災害,增大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程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從而也就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其次,資源閑散也是導致農業收入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大部分土地處于閑置狀態,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同時其他資源也沒能集中的利用在農業發展中,因此農業收入低。最后,由于農戶進行耕作時,較少分析市場情況,并沒有根據市場行情選擇市場需要的農產品,而是隨大流,如:有人種荔枝賺錢了就開始一窩蜂地種荔枝,結果供過于求,產品價值大大降低,因此農戶耕作脫離市場也是導致農業收入低的一大原因。
(二)農村勞動力不足
由于農村耕種的經濟收益低,越來越多人外出務工以改善家庭經濟,這也導致了農村空心化,年輕的勞動力全都流向城市,留在家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兒童。此外,我國的人口結構開始逐步邁入人口老齡化階段,西江流域的農村務農人口老化,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勞動力不足,老年人因身體原因只能耕作小部分的田地,因此出現土地無人耕或少人耕的現象。
(三)政府政策落實不夠
據了解,西江流域的大部分村委會或鎮政府對本地區的土地拋荒問題都相對應的采取了措施,但實施的效果甚微,在土地流轉方面沒有健全相應的機制。可見,西江流域的土地流轉機制還不夠健全,缺乏靈活性,可操作性不強,政策實施的效果不夠,沒能提高農民耕作的積極性。
四、西江流域農民棄耕問題的化解之策
(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生產規模化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生產規模化,首先要因地制宜的提出方案,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干部配備等方面采取有力的舉措,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的發展短板,可效仿山東鄄城縣整合農資、農機、技術等生產要素辦好農業服務合作社、成立種植合作社,開展耕、種、管、收、加、銷全程托管或者針對個別環節的半托管服務,并按照一定的標準收取服務費;其次,農村現代化不僅包括“物”的現代化,還包括“人”的現代化,因此要給農戶專業的指導,對農戶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農戶的耕作技能以及傳授科學的農業知識,讓農戶在之后的耕作中能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市場選擇恰當的農作物進行耕作等,進行科學耕作;最后,政府要落實好“惠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對農業生產進行發放補貼,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同時,不斷完善工業基礎設施,成立專門負責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公司,利用科技產品如飛機等進行蟲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提高農業抗自然災害能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以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著力打造西江流域糧食品牌,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可以安心耕作,減少棄耕現象。
(二)制定有效的激勵政策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需要,且是由低級到高級遞進的關系。因此在制定激勵政策時,要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合理需要,讓外出務工者看到返鄉創業對自身的益處,從而提高其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的發展短板,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實現“留住人”。
首先,政府出臺并落實、宣傳好相關的創新創業政策,如銀行提供低利息貸款鼓勵青年創業資金等,尤其是在農業創業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對在農業生產方面有創新建議或小有成就的人進行表彰,不僅讓他們獲得物質上的表彰也獲得精神上的表彰。再落實好各項農村優惠政策,為農民提供經濟和政治保障,要增強農民獲得感和適應發展階段的關系。其次,對耕種成果進行考核,可效仿公共部門績效考核,根據農作物的質量、產量、成本等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對考核結果最好的農戶進行物質以及精神上的獎勵,激勵農戶創新耕作方式,吸引農戶的興趣。最后,在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加強監管,使土地流轉機制實施有效,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規定,加強對土地流轉過程中的違規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土地流轉工作有序進行。在制定土地流轉新機制方面,可借鑒巴中市制定的獎勵政策、保障機制和懲罰機制。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還要切實規范土地流轉城區,做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解釋、引導等工作,建立土地流轉供需和市場價格等信息庫,為土地流轉轉出和轉入的雙方提供信息服務,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
(三)合理、創新地使用土地
針對地區實際條件,合理、創新地使用土地,首先,可以將農業與旅游業、加工業相結合,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如經營農家樂等。據了解,賀州市和玉林市有比較著名的景點,因此可以借鑒福建省龍巖市的培田古民居的農家樂形式,在景點附近建果園,游客在游玩中可以通過買門票到果園中采摘水果;柳州市有許多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辦少數民族特色的農家樂,將農作物制成少數民族特有的食物以合理的價格賣給游客,或者讓游客直接參與到制作中來,體驗少數民族風情。其次,可以將農業與互聯網、農村和城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由農戶為客戶建立種植承包區,幫助住在城市的客戶種植無公害蔬菜水果,再由客戶親自采摘,從而促進農業的創新發展,使農村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最后,還可以開展育苗基地,為廣西農業研究相關人員提供研究基地,由廣西農業研究機構承包整片土地,作為實驗田,農戶可以根據實驗要求為其進行日常照料,培育幼苗,這一做法在充分利用了土地的同時,也為廣西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
五、結語
棄耕問題不是短時間之內導致的,也不會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在對棄耕問題的解決方面還應不斷深入研究,不斷與時俱進地提出有效的對策,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此時的發展階段,也不能脫離實際的目標,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
參考文獻:
[1]熊小菊,廖春貴,丘海紅,胡寶清.廣西西江流域貧困特征及致貧因子的地理探測[J/OL].廣西科學院學報:1-8[2019-05-27].
項目基金:項目來源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區級)“西江流域農民棄耕調查與化解機制研究”(項目號:201811354137)。
作者簡介:黃婉玲,女,1998年出生,福建龍巖人,梧州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16級學生;楊玉瑩,女,1997年出生,福建龍巖人,梧州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16級學生;黃欣,女,1998年出生,廣西南寧人,梧州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16級學生。 注:文中的圖表源自分析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