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人口過多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在于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過快,社會保障制度無法滿足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需求,本文深入闡釋了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體系二者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針對于減緩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提出相關建議,并對改進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社會保障 養老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促使社會保障體系的改變
人口老齡化可以理解為老年人口在人口總量中所占的比重持續增長,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問題在于中青年人口數量逐步降低,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多。國際上認定老齡化社會完全參照該地區或國家人口總量中60歲、65歲以上老人數量的比重,通常60歲以上老人超過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老人超過人口7%就可被判定為該地區或國家為老齡化社會。數據分析表明,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占據總人口數量的33%左右。伴隨老年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養老、醫療等問題對經濟增長造成的壓力將更加明顯。
(一)人口老齡化導致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遭遇風險
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們收入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良好的醫療條件促進人均壽命的提高,退休人員數量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導致社保基金投入力度的增強。政府考慮到采取措施保證社會穩定、縮小貧富差距,因而決定改變退休職工的老年養護金。該政策的出臺影響到社保的平衡,為社保基金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
(二)人口老齡化增大了醫療保險基金收支缺口
醫療保險屬于老年社會保障系統中一項重要內容,老年人伴隨年齡的增長,機體內各器官功能對比青壯年時期逐步減退,各種疾病隨之而來。統計發現,60歲以上老年人門診醫療服務、住院醫療服務等使用指標都相對較高,證實老年人對比其他年齡階段人群具有較高的醫療需求,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造成退休人員醫療衛生開支的不斷增加,正是在這種趨勢下,社會GDP中的大部分投入到醫療中,醫療需求的不斷增加造成了較大的資金壓力。
社會正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年輕人的思想意識與老年人完全不同,現如今的年輕人購買社保的意識較低,在工作過程中并不會過多考慮年老之后的事情。這將造成社保基金收入不斷減少,直接導致養老金發放出現較大缺口。我國出臺了延長退休年齡、提升社保購買價格標準等措施,這些都是充分考量養老保障制度出現運行困難之后采取的有效應對方式。
(三)人口老齡化造成老年貧困的社會問題
現階段,中國的老年人由子女為其提供經濟收入,老年人得到的社會保障支持并不足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很多老年人身患疾病,生活難以自理。有些老年人孤單一人,并未生育子女,也無配偶,這種情況下很難維持基本生活,還有的老年人身患殘疾、空巢老人、失獨老人,這些老年人急需社會的幫助,我國有必要針對老年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此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四)生活條件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
現如今,多數老年人退休后領取的工資低于上班時候領取的工資水平,這些老年人在年輕時候經歷過困苦的生活,因此非常節儉、愛惜糧食,這些老人獨居生活中為了省錢而降低生活質量。有些老年人由于工作性質等多種因素,在年老之后沒有領取退休工資的待遇,他們依靠子女幫扶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如果子女經濟水平有限,沒有多余的金錢提供給老人,那么老人的生活質量水平將下降,甚至對老年人的尊嚴造成一定影響。
二、人口老齡化下社會保障的改進措施
(一)提高退休年齡應因人而異
伴隨人口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們對于老年人年齡范圍的界定也發生了改變,多個國家已經將提高退休年齡作為完善社會保障的有效措施。而該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有必要注重以下兩方面:第一,提高退休年齡應更加人性化,如果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允許,并且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繼續工作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并鼓勵其繼續工作,如果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不良,無法勝任原有的崗位工作,有必要申請提前退休;第二,我國可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實施提前支取養老金制度,該制度規定超過60歲并且未達到法定支付養老金年齡的老年人,允許提前支取養老金,這種方式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體現社會保障的核心價值。
(二)建立并實施社會保障稅制度
社會保障稅的目的是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正常運轉,社會保障稅是通過稅收的方式實現籌資。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不均衡,社保基金采取分散管理方式,因此只能采取低層次的社會保障項目統籌方式,缺乏良好的共濟性。所以,有必要建立低層次的社會保障稅制度,擴大其覆蓋面,最終實現多層次的社會奧張效果,促進社會的健康、平穩發展。
(三)出臺措施促進老年消費產業發展
目前,中國的老齡消費群體數量激增,老齡消費群體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伴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消費需求也不斷提高。老齡人口更加重視精神追求,物質條件為老齡人口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老年人養生、教育、保健、娛樂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針對于滿足老年人消費需求的這些產業,有必要出臺措施扶持其快速發展,這才是實現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的根本措施。
(四)養老體系的多渠道、多元化發展
1.對養老機構、養老相關行業給予支持和鼓勵
出臺相關措施扶持養老機構的發展,為養老相關產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加強對養老機構、養老產業的監管,確保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達到較高質量標準,使養老機構數量充分滿足現實需求。采取機構養老、家庭養老聯合的方式,這體現了集中供養養老,例如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為子女緩解了照顧老人的壓力,同時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獲得的養老服務更加全面,這也是體現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的方式。
2.為居家養老提供社區養老服務
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子女和父母并非居住在一起,子女結婚后通常都會離開父母單獨居住,老年人獨居較多。社區養老服務完全針對于這種獨居老人,承擔了傳統居家養老的責任,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享受到養老服務,而子女也無須背負過重的養老壓力,老年人身心愉悅。社區養老服務不僅降低家庭養老負擔,而且使老年人獲得更加滿意的養老服務。
3.針對于失獨老人提供養老幫扶
政府有必要制定措施保障失獨老人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可以為失獨老人提供經濟資助,以此來提高其物質生活水平,對比普通家庭,失獨家庭應領取到更高額的補助。其次,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提高救助水平,讓失獨老人的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最后,政府可以為失獨老人建立協會、養老機構等相關組織。免除失獨老人在養老方面的后顧之憂,將失獨老人集中在一起,促進其交流。
(五)醫療保險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首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應用范圍,提高醫療保險基金應急能力。推廣醫療保險,增加參保人數。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應包含民營企業、城鎮個體經營者、社會小組、自由就業者等。其次,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增加醫療保險基金來源渠道。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合理調整資金投入,提高財政補貼標準。再次,醫療保險機構要加強自身監管和審核,完全依據醫療保險的信息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監管體系。最后,改革現有的社區管理體系,改革醫療保險體系,使其更加符合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需求。
(六)政府提高對社會養老機構的投入
現階段,中國的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瓶頸,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人數并不多,難以維持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轉,而養老機構的正常運營需要較高的經營成本。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更加艱難,民辦養老機構通常占地面積較小,僅足夠幾十、幾百老年人居住,這種民辦養老機構的房子通常是租來的,需要定期交納租金,房屋所有人并非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者,因此一旦租期到期,將有可能不再繼續運營,因此經營者不會為養老機構投入更多的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民辦養老機構尚未獲得國家的財政補貼以及其他方面幫扶措施。政府有必要主動關注社會養老機構的發展,面對其遭遇的困難問題應積極主動地進行幫助,提供資金、政策方面的幫扶。
三、結束語
社會養老問題歸根結底需要建立相關的養老保障制度,嚴格按制度實施。我國人口老齡化特點較為明顯,全面老齡化狀態將很快到來,隨著老年人數量在總人口比重中的增加,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將逐漸降低。這將造成我國養老保障面臨較大挑戰,養老金缺口逐步加大。這種現象伴隨我國社會發展逐步顯現出來,因此養老保障制度必須與時俱進伴隨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完善,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設法解決養老保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社會養老問題一方面關系到老年人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之未.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投資,2018,(30):125-126.
[2]龐慶泉,黃嘉嘉,楊鑭.百色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研究[J].管理觀察,2017,(34):89-90.
[3]路嬌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遼寧社會保障對策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8,(4):101-102.
作者簡介:劉琦,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MPA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