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產融結合模式在當今的中國有著層出不窮的發展模式,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探究中國背景下產融結合的起源和發展動因,以及如何借鑒經驗和推陳出新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產融結合金融創新金融監管
一、引言
產融結合是產業經濟與金融業的結合或者融合,產融結合模式在中國的企業中已經發展了相當一段時間,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如德隆民營,華潤國營)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了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最近幾年產融結合迅速發展,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實體經濟企業開始持有各類子金融公司,是產業、整個實體經濟向金融的擴張(如海航集團,復星系等),也是金融機構也向實體產業進行擴張和控制(安邦)。隨著互聯網金融熱,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開設或投資各類金融公司,其他企業利用自己的行業特征,業務提供的場景,利用其上下游(供應鏈和分銷鏈))的資源開始做供應鏈金融(如京東和京東金融,順豐快遞和順豐金融)在這一系列新的產融結合模式層出不窮之際,一些問題也不斷出現,值得我們注意和考慮:產融結合的某些模式在一些發達國家是被嚴格監管、甚至是被禁止的,在中國出現的起因和動力又將是什么?海內外已有的產融結合模式有哪些?它們能為我們提供怎樣的經驗和教訓;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的新形勢下又要如何發揮產融結合的優勢,防范風險事件的發生?本文就將從中國產融結合的歷史追溯開始,接著探究其發展問題及模式,從而提出前景展望。
二、中國產融結合歷史回顧
1、中國的產融結合在過去的30年間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
發展初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金融體系不完善,為實施政府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戰略,很多企業集團組成自己的財務公司,并參股金融機構,如銀行、信托、券商和保險公司
調整治理期(90年代中期):大量產業資本季軍金融資本帶來行業混亂,也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招致政府嚴厲的調控和監管措施
再度發展期(世紀交替期):資本市場的發展刺激了產業資本對于金融的興趣,融資的需求和資本運作的便利使得不少產業集團借助金融投資得到快速增長,但也出現了不少風險事件。
近年來,互聯網公司的加入成為產融結合實踐中的亮點。
2、中國式產融結合的各種(盈利)模式
信息技術型: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性來提高其風險識別和控制的能力,而現階段一些新型的信息技術企業積累了大量傳統金融機構沒有的數據,用這些數據樂意有效的識別和降低融資的風險,有利于提高整個金融體系的效率,還能諸位傳統金融機構的有效補充,幫助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利用大數據來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和控制風險
產業鏈型: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模式,其中包括基于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模式和基于物流的模式。前者利用產業鏈之間現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特殊關系來控制風險以降低融資成本,主要結構是由供應鏈到核心產業再到分銷鏈最后到消費者。在此鏈條中間,核心企業發揮了聯動的樞紐作用,它通過給鏈上的小供應商訂單,為小企業的信用和資質進行背書,從而降低其融資成本,或者大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可貼現的票據來幫助其供應商進行融資。后者模式中,企業利用自己在物流中的特殊地位來發展自己的產業鏈金融業務,在其他企業以他們的產品或庫存作為擔保,從而獲得貸款作為運營資本,合作銀行可以根據企業的庫存價值進行更為有效的貸款時,該企業利用其專業技術和信用度,為企業和合作銀行提供雙重保理服務,降低各方風險。
多元化型:利用行業多元化來對沖風險,降低融資成本。
高杠桿型:利用較低的融資成本配以高杠桿來增加盈利,多為銀行類型,盈利來自于該杠桿和期限錯配,有明確的準入機制和嚴格的監管。
期限錯配型:利用期限錯配(借短投長)來增加盈利。
監管套利型:利用不同行業監管標準不同進行套利,對監管要求本身的偏離,虛假的交易模式,是法律所禁止的
關聯交易型:利用有利益關聯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來套利
3、在中國產融結合迅速發展可能的原因
傳統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服務相當不到位:機構貸款方面,中小企業被排除在征信系統之外,信用風險難以評估;個人貸款方面在整個信用評價體系之外,信用卡的不普及使得中國的移動支付得到發展;金融機構過多地依賴抵押和擔保等簡單的手段來貸款,不太會利用信息優勢提供融資,而互聯網公司積累了大量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應用,完善中小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為傳統金融機構不能觸及的客戶群體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政府對于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相對寬松,為互聯網企業的靈活性提供政策支持。
4、中國的產融結合面臨的挑戰和建議
實體企業和金融企業的全方位的結合是否會產生更大的系統風險,該在何處防范;監管和市場的邊界應該在哪里,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應該怎樣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全球化背景和貿易摩擦威脅下是否應該促進與海外的產融結合等等問題有待解答。筆者嘗試給出如下建議:
政府:國內方面,合理的模式應該得到政策支持,給予充足的自由運作空間對于目前較不成熟、風險較大的模式,應及時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引導和規制。
國際方面,加快改進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開放體系,鼓勵世界各國參與到中國的發展紅利中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爭取到在世界貿易過程中的更多話語權,為我國的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利益保護提供強大的政治保障。
企業:精準的把握市場動態和客戶需求,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抓住合適機遇,促進自身資本的全球性的流動。
作者簡介:徐君,(1998.11-),女,安徽省合肥人,北京市海淀區中國農業大學金融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