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洋婷
一、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理論分析
在《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文件中指出,“公園城市”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以人民利益與幸福為中心的全新城市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人、城、境、業高度結合與統一的新型大美城市,以提升生活環境質量,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個性化居住需求。
公園城市建設理論是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理念的進一步發展,始終堅持將“城市核心是人”作為建設工作整體價值取向,強調對城市中的山、水、林、田、湖泊的合理配置與統籌優化,建立城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統一關系,加快城市產業轉型,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型產業的發展,最終切實提升城市宜居品質,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全新發展模式。故,深入分析公園城市建設理論,并立足于此探討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設公園城市是當前相關部門、相關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措施分析
(一)做好城市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要完成建立成都公園城市這一目標,首要任務暨做好城市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建設公園城市打好堅實基礎。首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宣傳,借助電視、廣播等傳統宣傳平臺或微博、微信等多媒體平臺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理念,讓城市居民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其次,將以往籠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詳細劃分成細項,分別制定完善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治理策略,明確社會中存在的多種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的行為,做好市民行為監督工作,針對環境破壞行為實施人以相應處罰,切實將環境保護工作深入落實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立足成都生態格局,初步構建城市公園體系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地勢平坦、河網縱達、物產豐富,具有獨特且優渥的區域資源,而公園城市建設工作便是要將這些資源合理整合,最大程度發揮各自然資源的重要應用價值。故,建設公園城市,需明確城市現有生態格局,綜合考慮各區域資源特點與功能特色,并合理串聯起各個要點,初步構建城市公園體系,邁出打造“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的第一步。以成都市雙流區為例,雙流區現有棠湖公園、新城公園、永祚公園等大大小小十數個公園,在構建公園城市時,便可整合該范圍內的所有公園,組建全域公園體系的基本網絡雛形。同時,確定區域內綠道網、水網,以具體網線作為連接線將區域內的園區、學校、居民樓等串聯在一起,按空補差,填充綠化,提高全城綠化覆蓋面積,真正使得公園城市服務于大眾。
(三)打造人文公園景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公園城市,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城市美起來,還需相關人員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得成都這座未來的公園城市顯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魅力上來,提升城市文化識別性,真正讓成都作為全新的城市模型展現在世人面前。為達成這一目標,相關人員可從成都地域歷史、成都風俗文化特色上著手分析,并將這些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設當中,打造成都“文化符號”。例如,選擇女貞樹、香樟樹、梧桐樹、銀杏樹等諸多成都特色宜栽樹木種植,以推出城市綠化特色。同時,依托綠色空間,打造小型、微型綠化景觀,策劃諸多民俗文化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外來游客參加,進一步深化公園城市的文化內涵,讓“大美城市”從內美到外。
(四)細化公園城市建設措施,構建全民共享大美城市
做好上述大方向公園城市建設措施之后,成都公園城市雛形已初步形成。接下來,還需從多個角度出發,細化公園城市建設措施,逐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工作。例如,關注城市內如公交綠道、建筑樓頂、小區綠化區等各個小而多的可視范圍內的綠化建設地,綜合管控,加大綠化整理,確保城市公園之美是360度的。又比如,根據道路應用類型,打造針對性、適宜性的生態景觀帶,滿足人們的多樣化綠色景觀需求,如緩行路段的綠色景觀打造,應當著眼于景觀的精細化美感打造,讓人行走其間,能充分感受到景觀之美。此外,加強“綠色”與“公共服務”的兩相結合至關重要,即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在為城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務的同時,以智慧管理技術管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