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華
【摘要】目前我國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匹配,造成農村大批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其他職業、其他區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相關措施不完善等問題。本文從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出發,根據現實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和制度缺陷,給出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區域流動 社會保障制度 城鄉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勞動力逐步由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第一產業比重不到兩成,第二產業占五成,第三產業占三成左右,但是從就業情況來看,超過半數的勞動力工作在第一產業中,說明我國農村農業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其它非農產業、其他區域。三農問題事關民生,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問題有很大影響。如何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時候更好的保障農民的社會福利,本文將討論農村勞動力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原因和改善建議。
1 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相關概念介紹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法律層面確定的國家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總稱。目前的城市的社會救助制度、福利制度并未惠及農村勞動力群體,長期以來,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一直落后于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是農民工子弟,工作不固定、流動性強,身份模糊,導致關于農民工子弟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遇到困難,無論將其農民工歸入城鎮社保體系還是農村社保體系,都應保證使農民工享受到同等社保福利。
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 覆蓋率低,城鄉差別大
在政策上,農村勞動力應享有同等社會保障福利,但實際上,農民工參加的社會保險項目較少,同時參加三個或以上保險項目的農民工更少,很多企業農民工甚至沒有任何社會保險,而城鎮職工通常至少參加醫療、養老、工傷三個險種,且在多數正規部門,城鎮職工可參保五個險種。 城鄉二元經濟模式使農村處于從屬地位,隨著經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增大,相應的制度差距也越發明顯。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可以保證居民享受比較健全的社保福利,農村社保以合作醫療為主,情況遠不如城市,農村居民參保率更低,種種原因,使農民工的保險福利更加難以保障。
2.2 不能正確貼合農民工需求,缺乏靈活性
農民工參與的相關工作類別多樣,流動性強,像鐘點工、保姆、保安、搬運工等等行業皆有涉及,就業情況難以統計;且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更符合城鎮居民的就業狀況,體系缺乏靈活性,不符合農民工的就業特點。
各區域發展差異導致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各不相同,農民工跨區域轉移,相關的社保項目難以轉接,并且難以適應繳納社保的周期,這些導致農民工社保參與率低。
2.3 各方面參與意識不強
個人方面,因為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水平相對偏低,平日忙碌,為生計奔波,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社會保障參與意識淡薄,無法意識到社會保障的缺失是自己權利的損失;企業方面,大多數雇主沒能較好地承擔保護農民工的義務,認為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基金不是企業運營必要的部分,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相當于增加了企業成本,所以為了擴大盈利,在農民工的社保安排上,各企業往往會采取消極態度;政府方面,人口老齡化、當前養老金缺口等等加劇了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壓力,所以,在傳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計劃經濟遺留的偏向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思維慣性下,財力不足的政府無法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2.4 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方面缺失
社會保險項目是需要繳費的社會保障項目之一,在我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中,還包括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這兩項是不需要繳費的。農民工參與度較高的社會保障項目主要是繳費型保險項目,而那些非繳費性項目,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因為與城市戶口相關聯,所以進城務工的農民家庭無法享受。并且農民工子女在城市里讀書也無法享受義務教育的福利,還需繳納許多學校相關費用。
3 農村勞動力社保問題的制度原因
3.1 社會保障制度與二元戶籍制掛鉤
城鄉二元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為了支持城市和工業快速發展,起到限制人口流動、農業支撐工業作用而設計的,目前我國已經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核心,二元體制作為制度遺留的產物被沿用至今。
農民工進城務工并不是市場經濟發展自然而然的現象,城鄉二元隔離導致這一結果;城市戶口可以為一個人帶來享有社保的福利,農民工由于農村戶口自然無法被這個體系接納。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這種體制曾經起到過促進我國城市快速建設,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作用,但是今天已經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其弊端日益凸顯,問題急需解決。
3.2 缺乏健全的保障農村勞動力社會權益的法律法規
明確有效、合適的法律制度是社會保障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我國社會保障立法相對滯后,體系不健全,而已制定的政策靈活性不夠、執行不嚴。從20世紀末,我國不斷完善城鎮養老、醫保等領域的法律,關于農民工社保問題的立法卻沒有進展。沒有全國性的統一規定,各區域對農民工社保制度實施情況不一,
難以統籌規范;并且社保年限過長、社會保障關系難以轉移,農民工難以參加社會保險。
4? 農村勞動力社會保障問題改善建議
4.1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改善城鄉發展不均衡
作為國家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戶籍制度關聯到其他制度的方方面面,改革戶籍制度需要做好其他制度的調整,取締其他各種特權與戶口掛鉤的現象,比如取締戶口與醫療、教育、養老、購房等方面的聯系。保證農民工享受同等于市民的社保權益。戶籍制度改革的意義在于,讓戶口不再成為公民是否享有社會保障的唯一標準 ,城鄉待遇水平一致,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應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界限, 建立城鄉統一、全國統籌的身份登記管理制度,逐漸放寬城市間的戶口遷移限制, 避免因為戶籍差異產生的待遇差別。
4.2 提高覆蓋率,建立分類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低水平為起點,認識到區域間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水平的差別,盡可能的覆蓋到所有的農民,尤其是生活水平低下的貧民。
根據我國現在勞動力轉移的復雜情況,建議實施分類分層漸進式的政策,對于在城市即將或者已經建立穩定勞動關系、從事正規業務的農民工,將他們納入現行制度并參與城鎮保險,考慮到農民工的實際收入水平和經濟狀況,可以適當進行補貼;對于長期在外務工且就業不穩定的農民工,采用過渡階段辦法,將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切身需要的險種按照現行辦法執行,養老保險實行過渡階段的個人賬戶制度。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逐步將農民工納入統籌管理的城鎮社保體系中。
4.3 加強保障農村勞動力權益的法律法規建設
完善保障農民工社會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改革改善農民工法律援助體系,創建農民工工會組織,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表達意見、維護權益的途徑;制定和完善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關系轉移和繼續的辦法,方便農民工在不同地區間轉移時社會保障關系的同步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易斯二元結構論[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9.
[2]曾柳燕.淺析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的問題[J].當代經濟,2018(21):82-83.
[3]孫秀清,朱炫屹.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27):26-27.
[4]侯寶玲.如何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困境與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8(14):200.
[5]陳一爔. 中國農民工就業分析與發展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
[6]鄭羽洵.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與政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8(04):156-157.
[7]張弢,王乃力.戶籍制度改革對勞動力轉移的作用及政策建議[J].山西農經,2019(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