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欣
摘要:隨著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不斷變化,高職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優勢凸顯不足,根本原因在于高職教育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未能充分融合。文章以高職護理專業為例,對高職院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職;護理;實踐;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34-0269-02
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定位,與本科教育強調理論知識不同,高職教育更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強調“理論為技能服務”,因此高職院校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否充分融合成為教學中的關鍵。護理專業作為高職教育中的老牌專業,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驗。一項針對我國181所二級以上醫院護理人員的調查顯示:2009—2013年,我國對護理人員的需求總量明顯增加,但對中專生、大專生或高職生的需求量呈下降趨勢,而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需求呈上升趨勢[1]。另有數據表明:1998—2012年間,舉辦醫學教育的普通高校由189所增至590所,其中招生人數增長最快的就是護理專業[2]。在激烈的競爭下,高職院校如何最大化地發揮技能優勢,占據一席之地,需要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中尋找答案。本文就高職護理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間點融合不足。我國高職護理專業基本采取“理論+實踐(即2+1)”的模式。護生入校后,在校兩年期間完成了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在第三年進入醫院開展為期一年左右的臨床實習,最終完成學業。如此一來,純粹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從時間上完全獨立,盡管在校學習理論知識期間,每門課程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實踐課,但模擬環境難以取得真實臨床護理崗位的效果,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職業感受較少,難以建立深刻的臨床護理思維。當護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又因為工作忙碌、醫院的帶教能力、練習機會等原因,無法得到理論知識的強化和補充。
2.教材內容與臨床實際融合不足。楊新月教授對《基礎護理學》中基礎護理操作的調查顯示:護理人員常用的、由自己獨立完成的只有60%左右,其余的或由醫師等完成,或已慢慢淘汰[3]。面對醫學知識五年翻一番的更新速度,護理教材的更新速度略顯滯后。針對《護理學基礎》(周春美主編)的研究發現: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內容在教材中被忽視,一些臨床使用率高的護理技術在教材中未重點體現,如真空采血法、呼吸機相關護理等,同時還有書本內容和臨床操作實際不一致的情況[4],并且在體現地域特點、院校特色等方面,目前的護理課程都未充分考慮。
3.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融合不足?!半p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的保障?!半p師型”護理專業教師不僅是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也是技能強的護師。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討論稿)》的要求,到2005年,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要達到專業教師總數的80%。但是,從眾多的高職院校的調查來看,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如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僅為42.2%[5];安徽水電職業學院“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約為50.1%[6]。
4.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實際融合不足。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高職院校開展的實際效果往往不佳。如翻轉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在課中積極參與交流,但是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很難自覺地做到課前花時間、花精力去預習,愿意參與課堂交流的學生更少,難以實現翻轉課堂的初衷。
5.實訓中心和實習帶教醫院建設融合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實訓中心的建設和實習帶教醫院發展呈平行狀態,實訓中心僅為在校學生授課,帶教醫院僅給實習生指導。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完全斷離,使得學校教育與臨床實踐之間沒有很好接軌。
二、改進融合問題的一些建議
1.摸清實際,完善制度。高職院校要清楚了解本校在理論和實踐教學融合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地域環境、經濟水平、就業市場導向、院校辦學能力等實際,制訂切實可行、操作性強、考核標準量化、獎懲有力的改革方案,明確階段目標和長遠目標。
2.活用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德國的職業教育舉世聞名,在“雙軌制”教育模式下,受教對象每周3—4天在企業實踐學習,僅有1—2天在學校參加理論學習,這與我國以學校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同。我國高職院??梢越Y合自身實際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如湖北中醫藥??茖W校對護理專業開展“三早式見習”模式,即“早臨床、早參與、早建立”。在護生二年級開始專業課學習時,安排護生每周1次半天的臨床見習,在內、外、婦、兒等科室每月輪轉一次,同時選拔學校教師直接去臨床帶教,建立“一對一”導師制,和學生一起參與臨床管理,讓學生盡早建立職業感受和護理思維,加深對職業技能的理解和掌握[7]。也有部分高職院校探索開展了與周邊醫療機構的合作,如在社區護理學課程結束后,安排護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短期見習,婦產科護理學課程學習結束后到婦幼保健站見習。各學院可借鑒多種模式尋找適合自身的方法。
3.加強教師臨床實踐技能培訓。《護理、藥學和醫學相關類本科及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指南(2003年)》中明確提出,高職護理專職教師每2年應有不少于6個月的時間參加臨床實踐活動或臨床帶教。高職院校應制定個性化臨床實踐活動安排,如對于年輕教師、無臨床工作經驗的教師,每年可安排1—2名教師全脫產到醫院實踐學習1年,熟悉臨床環境,鍛煉護理技能,建立臨床護理思維。對于高年資的教師、有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教師,可以全脫產或半脫產形式,到臨床一線指導實習護生和醫院新進護士,參與醫師查房、疾病診治、病例討論,同時學習最新的護理技能技術。
4.完善使用教材。一項針對全國37所護理高職院校的調查表明,近一半的學校都已經有自編教材,這些自編教材均較好地體現了臨床實際[8]。條件允許的話,自編教材是能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好辦法。
5.改革教學方法。高職院校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總體較差,對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的興趣較強,應抓住這一特點,靈活采用PBL、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同時注意和臨床見習相結合。如PBL教學法,可讓護生搜集在臨床見習時遇到的案例,按照發現問題—課堂討論—找到辦法—教師點評—談談感受的步驟,讓護生對“理論學習為實踐服務”有深刻的認識,提高綜合護理能力。在護生學習興趣提高的基礎上,可采用翻轉課堂等方法,讓護生愛上學習,學會學習。
6.在實訓中心建設和實習醫院建設中找交點。從當前來看,實訓中心的發展和實習帶教醫院的建設均有不足,兩者可以取長補短,互為發展。例如,高職院校實訓中心可以與帶教醫院共享場地,醫院為實訓中心配置部分器械,學校的護理專業教師和醫院的高年資護師同時為醫務人員、實習生、在校護生等提供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也為教師和護師提供了觀摩學習、交流探討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許瑩,尤黎明,劉可,等.我國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置與需求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31):1-5.
[2]侯建林,羅友暉,王志鋒,等.1998至2012年中國普通高校醫學教育規模與結構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2):114-119,120.
[3]楊新月.基礎護理教學與臨床脫節問題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00,15(5):299-301.
[4]何曉璐,譚小燕,唐英姿,等.基礎護理技術臨床應用情況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4):50-51.
[5]張惠芳,祝頻.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現狀調研分析報告[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32-34.
[6]陳文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7]張鳳勤,陳紅宇,丁娟,等.“三早式見習”模式對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9):824-826.
[8]汪慶玲,戴鴻英,巫向前,等.高職高專護理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1,08(10):43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