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上市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各行各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財務舞弊的動機更為廣大復雜,利潤操縱等舞弊行為日趨嚴重,這種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和危害也越來越大,在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的同時,也嚴重危害到我國證券市場和市場經濟的秩序以及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本文將對我國上市公司利潤操作的動機、手段和防范措施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上市公司;利潤操縱;防范措施
一、利潤操縱的動因
(1)爭取上市并維持上市資格
我國《公司法》規定,企業上市必須滿足在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經營狀況良好的條件。因此,許多達不到標準的企業為爭取上市而人為調節利潤以使利潤虛增,尤其是那些前兩年已經連續盈利的企業更甚。同時,《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兩年發生虧損,就會在其股票前加上“ST”符號以將其股票與其他盈利狀況良好的股票區分開來,若連續三年虧損,公司股票交易便會被勒令暫停,并且要在規定期限內消除虧損,否則公司便會被要求退市。
(2)提高股價,發行新股
公司尋求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從而籌集資金。按照規定,上市公司只有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并且預期利潤率能夠達到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時,才能發行新股,擴大資本規模。為達到融資基本條件,上市公司有充足的動機對近年來的營業狀況進行調整。同時,在我國,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是有嚴格限定的,在股票發行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提高股票價格是最大限度的籌集資金的唯一途徑。而股票的發行價格與稅后利潤息息相關,為籌足所需資金,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對利潤人為調增。
(3)逃避繳稅
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有調增和調減兩種形式。一般來講,調增利潤的動機較為多樣復雜,相對應的調增行為也就較為普遍。調減利潤的動機除卻為公司后期經營目標做鋪墊,主要是為了避免上繳大額稅款。有些上市公司經營良好,業績優良,公司利潤率很高,能夠達到相關規定的各種要求,相應地所得稅數額也會有所提升。為了避免高額所得稅,留用更多的利潤,企業會想方設法采用各種手段,例如延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等縮減本期利潤。
(4)樹立公司形象,取得信貸資金
我國大多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的首要選擇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企業的經營成果是金融機構考量企業信用的重要標準,即便是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相比較而言,金融機構更愿意貸款給盈利能力更強的一方,企業為獲取貸款而付出的資本成本也會相應減少。因此,為獲取貸款或在獲得貸款時付出更少的代價,某些企業會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偽裝和粉飾,以此偽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和商業信用。
(5)管理人員的自身利益
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經營管理模式。高管人員被聘任參與公司管理,自受聘便面臨所有者的壓力,在達不到預期或因決策失誤而產生虧損時,為掩蓋自身工作的失職,便可能對本期經營狀況進行賬面調整來蒙蔽所有者。股權激勵機制下,管理人員也可能會為獲取獎勵,并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縱利潤。
二、利潤操縱的手段
(1)變更會計政策與核算方法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通常情況下不得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核算方法,但是,相關規章制度要求變更或者會計政策的變更能提供更加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的情況除外。因此,企業在某些會計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根據自身經營狀況進行選擇、改變會計核算的方法。例如,企業本期在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借口延長折舊年限,少提折舊,資產賬面價值增加,賬面利潤也相應增加。
(2)長期掛賬
應收賬款是構成企業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謹慎性原則,企業應按規定將收回可能性很小的款項轉入壞賬準備并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為虛增利潤,對于按照規定應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不提或少提壞賬準備;或者為增加當期管理費用調減利潤而多提壞賬準備;企業還可能利用在建工程長期掛賬來操縱利潤,對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借款利息通過故意不辦理竣工手續,計入在建工程的成本,通過提高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減少當期費用來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3)虛構客戶,虛擬銷售
有的上市公司在經營狀況不佳時,痛過虛構客戶,偽造交易,按照正常程序模擬銷售實際并不存在的銷售業務,或者盡管客戶是真實存在的,銷售業務卻是雙方聯合全盤偽造又或者是在原有銷售業務的基礎上人為擴大銷售業績,使賬面收入遠大于實際收入。雖然這種做法會導致多繳納稅款,但多繳納的部分與公司因財務造假而從中獲取的各方利益相比是值得的,上市公司仍會選擇進行財務舞弊。
(4)關聯方交易
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為將關聯交易作為調節利潤的手段提供了方便。上市公司可與關聯方協議或通過第三方形成完整的交易鏈將產品或勞務以遠高于市價的價格銷售給關聯方,或者上市公司以遠低于市場價值的價格從關聯方購回產品,再以高價售出,又或者直接將不良資產與關聯方的優良資產協議置換,甚至直接將企業的負債剝離到關聯方以提升利潤。
三、上市公司利潤操作的防范措施
(1)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
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還存在著許多沒有涉及或雖然涉及卻含糊不清的缺陷。這些缺陷為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提供了規章制度上的支持。只有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逐步減少其不確定性和靈活性對會計處理造成的差異,才能減少上市公司通過選擇會計政策而調節利潤的可行性。例如,盡可能明確收入、費用的確認條件與計量標準,判斷是否發生資產減值以及公允價值如何準確計量等都制定合理統一并相對硬性的條例等。
(2)加大監事會監督力度
監事會具有內部監管職能,主要負責監督企業管理人員有無違反法律法規、公司章程的行為,并有權對各部門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監事會的獨立性使其行使職能時不受限制,保障了其監督考核職能的有效性。因此,按章成立監事會,嚴格選拔監事成員,加大監事會的監督力度及頻率,賦予其獨立行使職責的實際權力,擴大監管權限,落實監管責任是防止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有效保障。
(3)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的約束力不夠,懲罰力度輕,違法成本小,是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雖然我國《證券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禁止出具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并規定相關人員要承擔行政、刑事責任,然而對于如何界定虛假信息卻沒有明確規定,增加了執法難度。不論是參與造假還是未按照規定進行審計活動的注冊會計師,都應明確規定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對其的處罰,確保審計工作的行業環境,提高審計質量。相關監管部門監管不嚴也應受到懲處,以此鞭策監管部門工作積極性,加大其執法嚴謹性。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還應維護財務人員、注冊會計師的切身利益,以避免財務人員或者注會因切身利益無法保障而被迫參與會計造假。
(4)加強企業和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
利潤操縱等會計造假行為離不開會計人員的參與,因此,從道德品質抓起,大力宣傳弘揚誠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自身修養,使企業妄圖會計造假時無人可用,是根絕財務舞弊和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有效保障。對企業來說,將誠信奉為企業的第一準則,要求企業所有者及管理人員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自覺履行對社會所負有的義務。當每個人都將誠信作為人生的信條,積極營造誠信文化氛圍,發展良好的誠信習慣,上市公司利潤操縱以及企業會計造假的行為必然得到根絕。
參考文獻
[1]常有新.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2013
[2]張建寧.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
[3]吳建新.公司財務報表利潤操縱的原因與防控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
作者簡介:肖慧(1995—),女,湖北鄂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企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