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思程 梅浩
摘? 要:城鄉義務教育的普及,從根本上解決了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問題,但教育水平在區域和城鄉之間差距較大現象仍存在,高質量教育需求的增長與人民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對縮小義務教育差距,改善義務教育財政失衡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問題及思考
一、引言
正如孟子曾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社會依據教育程度高低選拔人才,人們通過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化。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從根本上解決了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問題,為提高全體公民素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地區及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和質量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如PM.Jackson(2000)認為,義務教育是一種具有典型空間溢出效應的地方公共產品,義務教育財政補貼是糾正這些不平等努力的一部分。范先佐(2006)主張省政府應承擔城鄉義務教育的主要財政責任,將“以縣為主”改為“以省為主”。馮國基、秦茜(2017)分析了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農村辦學條件差、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等方面問題。
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是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和公平的重要手段。轉移支付在彌補地方政府財政缺口,改善義務教育財政失衡,促進地區義務教育均等化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目前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相對復雜,有必要對中國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二、我國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現狀分析
(1)城鄉失衡和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資金不足
通過收集和整理2012年至2017年的《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數據,算得全國人均教育投入從2003年的1210.75元增加到2016年的14391.64元,增長了約12倍。由數據分析可知,盡管2011-2016年中小學公共財政預算的公共支出逐年增加,但是,農村中小學教育公共財政預算的支出水平每年低于全國普通中小學的水平,差距也在逐年增大。政府對農村中小學生公共資金的投入明顯低于普通城市中小學。公共資金的巨大差異直接拉大義務教育水平的差距,教師的實力以及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
1994年分稅改革后,地方政府凸顯財權上移事權下移的現象??h級義務教育財政轉移資金數額非常有限,但承擔了重大義務教育的提供,嚴重困擾了縣級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根據官方數據,一般轉移支付金額高于義務教育等教育轉移支付金額,但一般轉移支付的增加幅度高于義務教育等轉移支付政府增幅。2011年,義務教育等轉移支付的數量為1060.51億元,占一般轉移支付比重為5.8%;2016年的義務教育等轉移支付金額為1344.62億元,占一般轉移支付比重為4.2%,比重不增反降。
(2)政府間責任劃分不明確
現行財政體制首先賦予縣級政府責任,再經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對中西部地區等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缺口給予特殊補貼。這種方法沒有對各級政府的農村義務教育初始資金分配責任作合理分工。政府與政府的游戲現象一直存在,導致財政投入落后于義務教育的發展。
(3)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法律保障不健全、缺乏監管
目前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條例并不完善。如《義務教育法》只規定各級政府分擔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未沒有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的具體責任;其次,與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相對應的配套立法沒有跟上。目前的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仍缺乏一套有效的約束性監督法律制度。
三、完善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相關思考
(1)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轉移支付資金投入到位
為緩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必須成為穩定資金的主要來源。中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證財政資金投入充足。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原則,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大部分應由中央政府承擔。由于中央政府財力充足,能夠動員大量資金投入具有強大外部影響的義務教育。中央政府應增加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滿足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的轉移支付資金,避免資金短缺成為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2)明確劃分各級政府在義務教育財政的職責權限
一是各級政府義務教育的財政責任應由法律形式確立的。一方面,保證各級政府每年都有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應付他們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另一方面,立法形式可以減少各級政府在義務教育支出中“踢球”現象。二是建立專門從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審批監督的機構。各種轉移支付資金的預算和最終報告必須報告機構備案,組織將及時公布數據,加強公眾監督,同時考慮信息收集成本和資金使用效率問題。
(3)完善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加強監督
首先完善已有法律,使法律與時俱進。明確規定城鄉義務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承擔、按比例分攤。通過擴大一般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規模,規范專項義務教育轉移支付,支持和引導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城鄉義務教育的投入。
加強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財務內部監督,完善資金過程監督機制;加強政府對城鄉財政義務教育轉移的外部監督。審計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有關程序,審查和監督各級政府分配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轉移資金,確保教育轉移資金充分到位;加強人大監督,鼓勵社會監督,提高城鄉義務教育財政轉移過程的透明度,擴大開放性。
參考文獻
[1](英)C.V.布朗(C.V.Brown),(英)P.M.杰克遜(P.M.Jackson)著,張馨主譯.公共部門經濟學 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范先佐.構建“以省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113-118
[3]馮國基,秦茜.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投資問題探析[J].中國包裝,2017.37(02):72-74
作者簡介:閆思程(199309-),男,漢族,四川綿竹,云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
梅浩(199503-),男,漢族,山東日照,云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