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無污染方向發展。為使紡織產業為福建省經濟繼續保持較強的拉動作用,該產業只有圍繞創新化、綠色化以及產業鏈延伸等路徑發展。
關鍵詞:福建省;紡織業;轉型升級路徑
一、文獻綜述
中國經濟發展邁向新階段,消費方式從羊群效應的模仿式消費轉向個性化消費、從追逐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等;資源能源的消耗由粗放型轉向節約清潔型;消費方式、資源環境的轉變要求生產方式作出相應的變化。紡織業的傳統發展模式、經驗與現有政策環境、人口、資源環境存在相悖之處,而紡織業對福建省的經濟增長、推動就業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紡織業要繼續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一帶一路”南線穿過福建省的泉州和福州,泉州和福州又是福建省紡織業主要集聚地,福建省特殊的地理優勢有利于紡織業的轉型升級。李紹榮等采用索羅模型證實“一帶一路”對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收入增速均具有正向拉動作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費者消費方式升級,即使得消費者更加注重消費的產品質量、消費環境與消費服務等,在客觀上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福建省紡織業的發展現狀
2010——2017年福建省紡織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呈現波動起伏狀態。但紡織業收入在福建省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較高,仍為福建省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此外,福建省紡織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在全國中占比較大,2016年占比出現大幅度提升分別為6.24%和6.17%,2017年占比仍呈現出上漲趨勢分別為7.68%和8.08%。
三、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1)紡織業需要向創新化演進
創新能推動福建省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創新能夠推動技術進步,由內生增長理論可知,內在的技術進步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李陵申等運用技術創新優化后的A-U模型對中國紡織產業的升級有正向帶動作用。從技術經濟學分析,技術創新能正向促進紡織產業升級,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福建省人口紅利的消失用機器替代人工更有利可圖。二是創新投入能推動紡織業集聚區內大企業逐步向國際品牌化邁進。三是創新會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紡織產品服務化發展,促進紡織產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紡織業的產品兼有實用性和欣賞性兩個特點,消費者從關注其基本實用功能向美觀化和個性化轉變。因此福建省紡織企業多關注消費者需求、國際時尚變化,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求和市場需要的產品,避免重復性生產大量低端產品。
(2)紡織產業需要向綠色化演進
綠色化發展不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及時處理污染,而是通過對無效率的小的紡織企業的兼并重組提高資源利用率或者是淘汰一些小規模高污染的紡織企業,或通過生產設備升級減少污染、增強高附加值環節,打造低污染綠色化的紡織產業集聚區。傳統紡織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污染的成本由政府承擔或由企業承擔,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導致社會福利的減少。若污染的成本由政府承擔,在總的財政資金不變或減少的的情況下,將大量財政資金用在污染治理上會減少其他方面的投資;若總的財政資金增加,將增加部分用于污染處理的經濟效應低于創新投資。若污染的成本由企業承擔,會削減企業利潤,企業在污染治理上存在惰性,而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屬于不可逆的,因此福建省紡織產業的綠色化發展也是必然。
(3)紡織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化演進
福建省紡織業產業鏈在微笑曲線中屬于“兩頭小中間大”,中間大意味著產業的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以及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足。產業鏈的整合是提高工業經濟效應的關鍵,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后,產品的附加值更高、同質化現象將會減弱。上游提升設計研發項目、組建高端人才組成的專業研發團隊、形成專業性強的研發設計中心進行高端產品的開發;在原料方面不僅要嚴控質量難關,還要根據資源的稀缺性、前瞻性視角開發新的資源。對于下游而言,建立全渠道營銷模式,為精準定位的客戶進行專業化服務;提升自我品牌的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等;轉變經營方式提升自身服務水平,真正做到心中有顧客,落實在行動上。
四、對策建議
福建省的營商環境不及其他沿海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和粘著力不大,建議政府和企業要增大人才引進措施,留住高質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福建省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轉型,轉變低附加值、能源消耗和污染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高附加值、能源節約型以及綠色化模式發展;二是升級,轉型是改變福建紡織產業現有發展狀況,在轉型的基礎上升級,向更高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哪個環節,均需要政府和企業加大研發項目的投資。
參考文獻
[1]李紹榮,楊賓燕.“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績效評估[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1):55-66
[2]李陵申,顧慶良,祝秀森.中國紡織業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J].紡織學報,2007.28(5):125-128
[3]楊俊,顧慶良.中國紡織產業技術和管理范式創新下的精益化管理[J].紡織學報,2014(6):135-141
作者簡介:張青青(1995.04),女,河南濮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