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晨
【摘要】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頒布至今已有九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的音樂教學工作中,音樂教師以審美這一理念作為導向,運用于教學的過程中。但是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筆者圍繞義務教育中“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提出對審美能力培養方面的個人見解于建議,意在通過音樂本身的美好來感染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更好的培養學生如何建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能力,提高國人整體的綜合素質,已然是我們現在所要聚焦的問題。在這里主要從音樂教育的視角出發,來分析以上問題。
今天,在我國的大部分小城市中仍然存在著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音樂課經常被主科課程所占用,導致學生沒有接受到課標中所要求學習的內容。音樂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會幾首歌曲,而是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音樂鑒賞、評判能力,形成一種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理解、判斷,更增強了學生的表現與創造能力,是每一名學生學習,成長中重要的藝術素質。
一、課標中“審美”體驗的理解
音樂是由人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從“一度創作”到“三度創作”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人的參與,主動或被動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在時間過程中完成了音樂音響的實踐活動。音樂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它強調了音樂課程的三大課程性質,人文性、審美性與實踐性,這三方面不僅體現了三種不同的哲學思想,這三種思想又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使音樂這門學科更加全面。在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1]從中也不難看出,其中的體驗、感悟等詞語都表達著一種通過個人本體所呈現出的內在感受,而音樂或者說音樂課程本身就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音樂當中的美,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課程標準中的審美體驗更好的說明了,學生通過各類實踐活動,例如聆聽、欣賞、演唱、演奏、編創等形式親身參與到音樂中來感受音樂當中的魅力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審美體驗。
但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當中缺少對音樂本身的感受、內在的體驗與音樂價值的判斷,思想被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禁錮,與我國所要求的音樂教育的目的與方向相差甚遠。音樂藝術作為人類的精神產物,充滿著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種種生命體驗,是靈活、流動的。不同于其他藝術,音樂是通過聲音、音樂作品的敘述形式來表達人的情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所以這類體驗是必須由自己去聽、去看、去感受,是要貫穿于審美能力培養之中的。[2]
二、音樂教學當中的“平衡”
(一)音樂知識技能與情感體驗之間的平衡
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們常常過于注重音樂技能方面的學習,而忽視了在學習中學生內在情感上的參與,缺乏對音樂作品本身的認知、判斷與思考,片面的認為音樂技術上的學習就等同于音樂審美的體驗,例如,讓學生哼唱出所聽到的旋律;把嘴巴張圓使發出的聲音好聽一些,一遍遍的重復播放所學習的作品,最后使學生達到了“聽到會唱了”就結束整堂音樂課,稍好一點的教學認為只要了解了樂曲的結構、旋律的變化,對作品進行了分析,審美體驗就完成了,使音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僅僅停留在對音樂作品最的表層感受,沒有真正的達到“體驗”式的教學。了解這些技術上的完善并不是審美上的體驗,以上的舉例中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當中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在實踐過程中缺乏師生之間對于所學音樂內容的互動、討論,缺少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在以音樂的認知與技術的習得作為審美的價值與目標中,音樂審美體驗被僅存在于理性分析中,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沒有被激發出來。在《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一書上提到,“審美的體驗是沒有實用目的的,它的價值在于體驗、洞察、滿足和欣賞。這種體驗必須通過本人的感覺系統去接受,經由大腦來分析、處理。”[3]所以具體的、目的明確且有所指向功利體的驗并不能稱之為審美體驗。但我認為在教學中的審美體驗應是包容的全面的,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是學生在“自然”與“使然”的融合中成長。
(二)施教者與受教育者兩者間的平衡
現在的音樂教學出現了兩種在音樂課堂中師生關系不平衡的現象。其一是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單純的充當了“傳授者”的身份,例如在欣賞課上,把要欣賞的曲目介紹后,播放音頻,聽后對作品進行總結,僅僅這樣就結束了課程。在春秋時期,道家有這樣一則典故,“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給他們獨自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的興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中對于音樂作品進行過度的解釋與說明,弱化了審美體驗中的主體與客體技術理性的學習,忽略了學生的音樂本能,忽視師生之間情感上交流于互動,填鴨式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音樂審美缺乏內在的感悟與音樂價值上的判斷,逐漸脫離了音樂內在的生命力,那么音樂審美主體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量。
針對于以上情況,教師要在課堂中平衡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既不一味地實施灌輸教育,也不過分強調學生主體地位使課堂秩序混亂。要在課堂中尊重學生對音樂的個人感受,把欣賞音樂、理解音樂的主動權更多的交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音樂為載體,更好地去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發現各類型音樂當中的美,并且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當中學會如何更好的去表現音樂、創作音樂。教師不能丟掉教學當中引導者的身份,把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打亂課堂進程,使學生無法正常進行審美感知的學習。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就應選擇好切入點,在課堂中恰當的給學生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音樂的內涵、感受音樂的魅力、掌握音樂行進發展的規律,激發學生探索音樂的積極性,有效的把握住整個課堂。再以欣賞課為例,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音樂的風格、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涵,鼓勵學生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對于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審美體驗,提高其審美能力。
在義務教育這一重要的發展時期,學生經歷了身體、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是成長發育中性格定勢、學習能力、心理結構建構最為關鍵的時期,學校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音樂教育者要在教學中正確的堅持“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發現美、認識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蒲奕菲.美育視野下審美音樂教育思想探究——解讀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