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阜寧澳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季柳炎 編輯/趙穎
供應鏈金融將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效整合,從而提高資金運行效率
7月上旬,因為資本市場連續出現“供應鏈金融”暴雷事件,涉及數額最高達34 億人民幣。一時間,紡織原料從業人員,尤其是業務員,已經到了談“供應鏈金融”色變的地步。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資本市場中出現的幾起“供應鏈金融”案件數目比較大,加上媒體的不斷熱炒,使得多數人認為“供應鏈金融”風險性極大;2)紡織原料產業內,目前除PTA 產業鏈與粘膠短纖產業鏈中,或多或少涉及“供應鏈金融”業務,其余多數產業鏈沒有太多涉及該業務;3)由于“供應鏈金融”在業內普及不多,且參與的公司一方面以原料生產企業為主,另一方面多以貿易公司形式存在,多數從業者對“供應鏈金融”認知不明確。了解紡織原料產業供應鏈金融的現狀、風險對業內人士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業內正確對待“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指從整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出發,金融機構運用金融工具,第三方物流公司參與監管,將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有效整合,使運營過程中貨幣資金流動與商品貨物流動趨于一致,從而提高資金運行效率的一系列經營活動。通俗說:金融機構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可把單一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以粘膠短纖產業供應鏈金融舉例:即金融機構(大型貿易公司)圍繞粘膠短纖工廠(產業鏈核心企業)與下游紗廠(下游中小企業)的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有效整合,最終將整個行業內的系統性風險進行有效下降,并且將風險從不可控的狀態整合成可控狀態,由此進行的一系列經營服務活動,即形成粘膠短纖產業供應鏈金融。
3500元/噸
一個半月的時間,PTA期貨價格暴漲3500元/噸 ;其關鍵問題為供應鏈中的信息流以及物流兩個環節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所致
目前來說,紡織原料產業中已經形成供應鏈金融的有兩大板塊,一個是PTA 產業鏈;另一個是粘膠短纖產業鏈。PTA 產業鏈中,以PTA 工廠(含期貨與現貨)為主體,附帶滌綸長絲與短纖工廠以及下游紡紗織造工廠形成供應鏈金融模式,其中:PTA 產業供應鏈金融屬于“供應鏈融資”,粘膠短纖產業供應鏈金融屬于“融資貿易”。具體表現為:PTA 工廠與部分滌綸長絲工廠為核心企業;下游紡織織造工廠為中小型企業;中間穿插已經互聯網化的物流、成熟的信息流為中轉環節;最終以中國銀行等大型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來源并進行風險評估,形成整個環節的供應鏈金融。粘膠短纖產業鏈主要以溶解漿、粘膠短纖工廠作為核心企業,其中因為溶解漿以進口為主,其供應鏈金融主要發生在該環節。粘膠短纖工廠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主要以下游紗廠為中小型企業,大型貿易商(含國有背景的貿易商)作為資金來源,輔以物流、信息流形成整個環節的供應鏈金融。
從實際操作看,2018~2019年PTA 供應鏈金融因為有期貨的參與,其價格波動性在某些時間點上較為明顯,且2018年出現PTA1809 合約因產品短缺和資金推動下的逼倉行情,一個半月的時間,PTA 期貨價格暴漲3500 元/噸;其關鍵問題為供應鏈中的信息流以及物流兩個環節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所致。2019年PTA1909 合約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暴漲暴跌,則有上市公司公布因PTA 期權出現未根據合同約定追加足額資金或有效減倉以縮小風險敞口,最終造成被機構強行平倉,造成損失4600 多萬元。
而現貨方面,在期貨環節的攪動之下,下游滌綸長絲工廠因為原料的波動,多數工廠選擇了停產或者限產的模式,以規避風險。滌綸長絲行業采取降低開工率的方式對抗風險,本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信息流環節中的不對稱,以及滌綸長絲工廠的資金獲取來源本身有限,最終只能選擇這種方式來對抗預期風險。但一些長期經營較好的滌綸長絲工廠,則基本保持自己的開工率,這主要是因為長期經營較好的滌綸長絲工廠,在金融機構對其進行標的評估時,其信用積分表現良好,這類工廠被金融機構納入PTA 供應鏈金融環節后,有效規避了沒有形成供應鏈金融前的一些不可控風險。
粘膠短纖產業供應鏈金融目前主要停留在貿易供應鏈金融水準,其本質屬于“融資貿易”。其主要操作方式為:一些具備國有企業背景的貿易公司,作為整個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企業,解決粘膠短纖工廠需要“先款后貨”,下游紡織廠因資金緊張沒有能力多拿貨的矛盾,最終大型貿易公司介入其中,作為中間環節,實現粘膠短纖廠與下游紡織廠以及中間商的多贏格局。
從現行的PTA 與粘膠短纖兩種供應鏈金融模式看,目前的“供應鏈金融”與“融資貿易”主要有以下3 種明顯的優點:
1)促進了行業內企業的優勝劣汰進程。在未有供應鏈金融模式之前,PTA 以及粘膠短纖行業,在遇到周期景氣度低迷的時候,不論是優質的生產企業還是基礎較薄弱的生產企業,均會選擇停產或者限產的模式以尋求景氣低迷周期的平安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大型規模化企業在停產或者限產時的靈活度比規模較小的企業差,最終小企業反而能夠生存較好,大企業卻不堪重負的現象。但實施供應鏈金融后,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目前行業內規模較小的企業生存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窄,而規模化較大的企業生存空間則越來越大,且有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在經濟周期低迷階段能夠實現規模再擴張,彎道超車的格局。

2)優化了紡織原料產業供應鏈結構。在未有供應鏈金融模式時期,PTA產業鏈內,生產企業、貿易商、下游企業層次不齊,且結算方式,貿易方式多種多樣,雖然PTA 期貨使得行業內的標準趨于統一,但是統一的標準下,各個企業的PTA 質量仍存在一些差異。同樣在粘膠短纖行業內,表現出高、中、低三個檔次,且不能夠有效地拉開價差,客戶以及貿易商在實際業務操作中,表面上可以選擇的規格、品種、企業較多,但是選擇多的情況下,也為客戶帶來效率、物流等方面的延誤。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留下的PTA 或者粘膠短纖工廠均為較為優質的企業標的,客戶在選擇的時候雖然可選的種類少了很多,但是,卻提高了業務效率,加速了其商品周轉速度。
3)激勵產業鏈環節中的企業提升信用值。由于歷史原因,紡織原料產業鏈中多數貿易,是靠企業主之間的多年業務而形成的信用體系,但這種信用體系,買賣雙方均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有所保留。引進供應鏈金融模式后,首先是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委托第三方對核心客戶以及中小型客戶進行信用評級,以決定是否將其納入供應鏈金融體系中。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想加入供應鏈金融體系的企業倍加珍惜自己的企業信用積累,客觀上將業內多年維持的定性信用標準升級為定量信用標準,從而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當然,擁有優點的同時,“供應鏈金融”與“融資貿易”也存在一些缺點:
1)限制了行業內一些小而精的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是核心客戶與中小型企業,使得在原料行業內的有些小而精、 走差別化之路的企業不能享受供應鏈金融服務,客觀上制約了這類企業的發展,從而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研發能力。
2)壓縮了市場上小型貿易商的生存空間。由于紡織原料產業內,中間流通環節是由多數小型貿易商進行服務的,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在規模化的效應下,勢必弱化中小型貿易商的生存空間。
7月資本領域內的供應鏈金融幾宗案例,因為涉及資金數額較大,引發了行業內對于帶有供應鏈金融性質公司的不安;同時,也客觀說明了目前的供應鏈金融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一些不可控的風險,且這種風險一旦失控放大后,其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較大。
思考紡織原料產業供應鏈業務,PTA 風險在上文中已經提及較多,其風險主要來源于期貨以及實際操作中物流、信息流的不對稱。粘膠短纖產業供應鏈金融風險主要來源“融資貿易”演變成“融資性貿易”。這種融資方式的風險在于,當貿易企業資金鏈斷裂,原本僅想出借信用獲利的國企會成為債務最終支付人。此外,國企在貿易融資過程中承擔通道與增信功能,雖然能解決一些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卻讓融資更貴,其中利益更可能流向個人,信用風險則由國企承擔。
供應鏈金融的自償性必須確保背后存在真實的交易,真實交易背后的存貨、應收賬款、核心企業補足擔保等是授信融資實現自償的根本保證。但是,一些企業為了融資出現偽造交易合同,融資對應的應收賬款存在各種問題,以及質押物權屬不清、質量造假,甚至可能出現買賣雙方虛構交易惡意騙取融資等情況。
故對于上述這些風險,業內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在將企業納入供應鏈金融體系前,需要做好企業的信用評估以及風險方案的預備方案。
通過對紡織原料現有領域的PTA、粘膠短纖兩大產業供應鏈金融分析;參考當前其他領域中的供應鏈金融發展情況,可以知道紡織原料產業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兩大要素:1)以現有的產業供應鏈為基礎,重構產業供應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網絡體系,將企業有機融入到產業網絡體系中,建立起共贏和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否則在產業秩序和產業競爭力都沒有形成的情況下發展供應鏈金融,只會使其走樣變形,誤入歧途;2)讓金融回歸理性,不要幻想在短期內獲取暴利,而是要真正服務于產業活動,使金融發揮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以便使金融和產業雙向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對紡織產業供應鏈金融的探索要遵循一條科學合理的道路,可以基于以下視角展開:
1)尋找創新手段解決紡企融資難問題。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后,中小紡織企業融資難題更加困擾紡織企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銀行信貸仍然是中小紡織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但由于2017年后,紡織行業進入景氣度低迷的階段性周期中,這段時間紡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沒有足夠的抵押擔保,銀行為了降低自身風險,很少愿意為中小紡織企業融資,而是把重點放在國有企業或者行業內的一些大企業身上。為了突破兩者之間的隔閡,尋找新的融資模式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因此,創建供應鏈金融模式成為解決中小紡織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
2)建立有利于供應鏈金融的生態系統。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賴于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該系統包括制度層面、產業層面和微觀層面。在制度層面,供應鏈金融需要紡織協會等機構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在產業層面,我們要認識到供應鏈金融不僅是商業銀行的行為,還可以成立業內的紡織業發展基金,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再造紡織產業交易過程,以推動金融活動進行;在微觀層面,供應鏈金融涉及各個參與者,包括產業參與者、信息化平臺、綜合風險管理者、資金流動性提供者等,只有這四者通過協調和整合,才能為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提供穩定有序的保障。
3)高度關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7月以來的供應鏈金融案件,主要出現于泛供應鏈金融現象。由一些經營者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進行套利套匯,從而獲得不法收益。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對金融市場和產業經濟產生正面作用,反而嚴重危害了經濟的良性運行,造成供應鏈金融行業的混亂。因此,一定要認清產生投機性金融行為的環境因素,認識到這些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市場的宏觀管理,保障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同時,在已有的紡織原料供應鏈金融經營中,要防止“融資金融”演變成“融資性貿易”的現象。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只有脫虛向實,穩扎穩打,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信用,而信用正是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也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核心。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貿易模式,其出現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以及行業的產業鏈結構基礎。當然,因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目前才算是剛剛起步階段,其運行模式多種多樣。鑒于此,只有相關機構對供應鏈金融加強監控,首先建立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并且與征信系統對接,將一些不符合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公司排除在外;其次國家相關機構應該加速出臺供應鏈金融方面的相關法律,為供應鏈金融體系提供法律保障,并嚴懲相關違法行為;最后,作為紡織產業內的企業,應該結合自己企業的規模以及實際能力,有選擇地介入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并且時時注重風險控制。
供應鏈金融涉及各個參與者,包括產業參與者、 信息化平臺、綜合風險管理者、資金流動性提供者等,只有這四者通過協調和整合,才能為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提供穩定有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