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摘要: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機遇顯而易見,但是風險也較為突出,要不斷針對市場情況、用戶需求做好優化升級,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行業技術,做好數據分析,多樣化金融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互聯網金融 機遇 風險
互聯網金融近些年發展迅速,滿足了市場部分群體的實際需求。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輔助互聯網金融得到不斷的推廣,讓互聯網金融有了對應的實現平臺與可實現性。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所未有,在監管經驗上相對缺乏,更多程度上處于實踐階段。互聯網金融存在不可回避的技術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等情況。需要不斷深入的了解互聯網金融運作狀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機遇的把控與風險的防控。
一、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機遇
(一)保證風險管控的及時全面
風險管理的理念最初源于金融領域,近些年更是推廣到各行各業。在當下的大數據環境下,金融行業的風險管理仍然是熱門話題,同時也是互聯網金融工作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實際的操作環節,風險管理只能盡可能的壓縮風險發生頻率與發生的嚴重程度,但是無法有效的杜絕風險的發生。在實際情況中,風險會不斷推陳出新的出現,只有不斷解決舊的風險,才能更好的控制風險累加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金融領域,容易有壞賬問題。在傳統金融行業,客戶對金融機構有較多的了解,但是金融行業無法有效的掌握每個客戶的實際情況,由此導致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引發壞賬等風險。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銀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采集客戶信息,對客戶的了解更多,由此來及時的防控風險問題。互聯網平臺可以做到對客戶信用情況的科學評價,由此對業務風險達到一定控制功效。當下大數據信息處理能力,可以掌握更多的客戶信息,實現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不是虛幻,是一個越來越變成現實的事實。尤其是5G時代即將來臨,在信息數據的采集上會更上一個臺階。信息收集的范圍更廣闊,信息采集反應的速度更快速。這些都有助于金融機構對客戶有更多的掌握了解,同時客戶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的支持及時的調整自身的金融產品需求。
(二)金融市場運行更迅速
在傳統的金融發展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與信息的滯后性,容易導致在監管與運作上存在時間差,操作較為滯后,不能有效及時反映。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可以有效及時的獲得信息,由此依據實際情況做好各業務開展的風險與效果,及時的判斷金融產品市場運作上的可行性。甚至在金融產品營銷上,可以更好的實現精準投放,而不是常規的大水漫灌。當下的金融產品投放可以針對目標客戶的需求喜好而選擇他們可能接觸的媒體平臺,甚至可以實現針對性的營銷內容推薦。這種狀況可以有效的促使金融產品營銷推廣具有更強的定制化、針對性的推廣,減少了營銷資源的浪費。
二、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
(一)信息采集與管理的風險
大數據時代信息采集更為便捷與低成本,但是人們也普遍反映信息安全問題。客戶個人介意自身信息泄露,金融機構自身也存在大量客戶信息批量泄露的風險。因此信息安全管理非常必要,同時也承載著較大的風險負擔。其次,互聯網金融所有業務操作一般在線上網絡操作,并沒有實體金融機構的與客戶面對面的溝通互動,如果客戶方懂得一定的互聯網作弊技術,則可能繞過金融機構有關安全管控措施,導致業務操作存在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自身的技術漏洞容易造成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由此帶來實際的客戶經濟受損或者其他利益損害。在客戶進行業務自助網絡操作中,金融機構會收集客戶的地理位置、個人信息、交易記錄與個人其他信息等,這些私密個人信息如果管理不善,就容易對客戶構成一定威脅。特別是信息采集越來越廣泛,內容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這種安全問題的隱患就越來越大。尤其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較少,甚至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互聯網金融的經驗都較少,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猶如進入黑暗森林,不知道里面還潛藏著多少風險,也不知道風險在哪。但是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會為了過度的追求經濟利益而趕超冒進,這種行為本身對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構成威脅。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沒有絕對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與規范標準,因此,各機構只能依據自身的經驗與能力水平來針對性的展開互聯網金融管控,從而達到利益與風險的平衡。
(二)監管滯后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新型事物,在監管上缺乏經驗的積累,同時還要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新問題,監管的局限性較為凸顯。甚至很多情況下,監管是相對滯后的,只有問題發生并且形成傷害后才有監管工作的介入,但是不可逆的損害已經產生,無法挽回。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僅要有專業先進性的制度管理,也需要有強有力的先進技術能力,甚至要轉變傳統的監管思維,要充分的意識到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的必要性。互聯網金融中涵蓋的業務范圍很廣,但是在監管上缺乏不同業務不同行業的細分管理,籠統一刀切的管理缺乏精細化管理成效,管理效果相對受限。由于對于細分領域了解缺乏深入性,無法掌握新變化新動態,由此導致監管風險問題。
三、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發展對策
(一)多樣化金融產品
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充分的運用大數據信息的價值,依據不同客戶情況做好多樣化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設計。由于大數據可以更好的采集用戶信息,對用戶的情況了解更多,因此可以適度大膽的開放金融產品尺度,收納傳統金融不能收納的客戶業務。當然,其中也需要做好用戶安全管理,保證產品安全底線,在底線之上做好產品的升級與豐富化。
在金融產品的設計上,不能采用小樣本研究,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平臺資源去了解更多客戶訴求,積極的采集大樣本信息,保證產品設計的合理性。要積極的分析各互聯網平臺信息與用戶行為,由此來個性化的設計滿足不同人群的金融產品需求。我國有著十多億的用戶市場,要充分的抓住各細分人群特點,設計其需求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每個細分領域的客戶都是廣闊的市場,這是其他國外市場所不具有的優勢。同時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優化金融產品功能與特性,做好產品的設計,也要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服務優化,滿足不同用戶人群的訴求,由此來提升金融機構的價值。
(二)完善市場準入監管
對于互聯網金融發展而言,要嚴格做好準入監管,保證在這個行業中的從業者有充分的經濟實力、職業操守與發展格局。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補充,甚至很多傳統金融也在開辟互聯網金融產品。在保持開放的發展心態時,也需要做好對應的監督管理,保證這個領域有更多新鮮清澈的活水,而不是污濁的臭水。要依照金融機構準入原則做好具體落實,放寬應該放寬的標準,收緊應該嚴格的標準。在整個市場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準入一方面要讓有能力但是不符合傳統標準的機構進入,另一方面要完善傳統標準的不完善與局限性,讓鉆空子的非法機構隔絕在外。要保證給市場更多寬容自由競爭環境,也需要做好整體氛圍的嚴格管理,既要活潑,也要有應有的嚴肅態度底線。作為準入監管而言,它守住的不是標準的高點,而是行業操守的底線,沒有底線就沒有健康運營的可能。
(三)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對于法律法規體系而言,不能停滯不前,要保持發展完善的動態心態。要不斷觀察市場變化,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標準。對舊有的法律法規形成完善補充。甚至要針對互聯網金融做針對性的制度法規設計,保證管理具有針對性,避免大鍋飯的籠統管理。要充分的考慮互聯網發展的特點,放寬需要放寬的標準,收緊需要嚴防死守的底線。要不斷的完善監管機制的空白,通過監管工作來達到市場不良行為的震懾作用。對于非法操作需要嚴格懲處,要達到市場的警示作用。但是對于嚴格懲處也需要做好嚴格的審查,避免誤判或者栽贓陷害引發的利益受損。制度懲處的嚴重性一方面可以達到良好的震懾效果,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市場缺乏活性,導致很多機構與個人不敢隨意創新,害怕懲處與陷害,由此導致市場活力的缺失。對于法律法規的設計,是一個相對針對市場情緒藝術化的設計,需要不斷地摸索提升。除了制度,也需要號召行業自律,保證行業健康發展才能更好的讓互聯網金融市場擴大,由此讓更多的機構從中受益。
四、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發展隨著大數據的輔助而不斷升級擴展,不斷縮小信息不對稱的局限性,讓用戶體驗提升,讓金融機構擴大用戶范圍。具體的操作上,需要考慮每個機構特點,每個時代特性,由此因地制宜的展開,保證金融發展運行的平穩上升。這需要國家層面的監管、行業的自律與技術的完善,也需要個人用戶建立規范自律的行為與使用信心,從而保證金融行業整體更為健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