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要: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商業銀行要因勢利導推進互聯網金融業務轉型升級,要以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為基礎,立足自身優勢,借鑒先進經驗,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線上獲客經營平臺的快速發展,主動把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構建數字化銀行。
關鍵詞: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 趨勢
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模式,是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精神對金融的滲入。近年來,面對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對傳統銀行核心業務的沖擊,商業銀行應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與監管政策導向,以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為基礎,以構建數字化銀行為目標,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線上獲客經營平臺的快速發展,助力業務變革與轉型,構建數字化銀行。
一、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化服務的興起,客戶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透明、簡單、自助的金融服務消費體驗,商業銀行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服務能力,推出更具獨特性和原創性的金融服務,并通過“無感式”融入多種生產生活場景的交易環節中,打造支持客戶一站式辦理各項金融和生活服務的綜合性在線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同業比較分析
數字化風暴正在席卷全球,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競相發力,各自尋求自身發展優勢,在互聯網零售、對公、支付以及智慧營銷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實踐探索。
(一)零售網絡金融方面:打造個人網絡金融生態圈
在移動金融方面,部分商業銀行已走在前面。比如,招商銀行手機銀行6.0版提出了全平臺智能化的概念,從“摩羯智投”單一功能智能進化為全平臺智能;建設銀行手機銀行4.0版支持非本行客戶的注冊及使用,并提供了大量支持自定義的菜單及功能,充分體現了客戶個性定制化的特點;平安銀行應用互聯網思維,大量整合自身及外部服務,以平安“一賬通”為基礎,為客戶提供了互聯網化的一站式金融生活服務;光大銀行則通過云平臺整合公共事業繳費業務,形成行業內的獨家優勢,對外輸出給銀行同業、支付公司、電商平臺等外部渠道,構建基于繳費業務的生態圈。
(二)對公網絡金融:打造強大的數字化銀行智慧服務能力
當前網絡金融體系對商業銀行支付業務形成巨大沖擊,從支付結算延伸到消費信貸,再到資金增值,而且繼續向商業銀的核心業務層面延伸。為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代潮流,國內商業銀行紛紛加大資源投入,搭建開放平臺積極獲客。工商銀行“融e購”、建設銀行“善融商務”、交通銀行“交博匯”、農業銀行“e管家”、平安銀行“橙e網”等平臺陸續上線。銀行熱衷于發展電商業務,重點不在于從商品交易中獲利,而是在客戶的交易過程中嵌入銀行服務。
(三)網絡支付:發展中規范、規范中創新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支付市場發生了深刻變革,支付業務作為客戶日常使用最多的金融服務,已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金融業的競爭地位,未來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斷突破,還將進一步影響支付市場發展格局。
1.京東白條支付
白條閃付從其業務本質上是信用支付+Ⅱ類戶移動支付的結合體。其在手機硬件上需要消費者持有具備APPLE PAY、華為PAY、小米PAY等支持銀聯云閃付的移動智能終端,在使用場景上創新性的延展至線下所有支持銀聯云閃付標記的POS機。在這個綜合生態創新支付的角色中,既包含京東及其旗下各類資質小貸、電商,亦增加了賬戶的開立機構如上海銀行、廣發銀行,同時增加了卡組織中國銀聯,充分利用對互聯網個人信息額度評價機制、II類戶及支付標記化閃付網絡,打開合作多方共贏的局面。
2.微眾有折
微眾銀行在2017年中推出了微眾有折,該業務本質上是基于II類戶+預付折扣消費支付產品,屬于線上開卡(Ⅱ類戶專有賬戶),線下場景折扣消費(支持微信掃碼形式)。用戶享受微眾有折服務,須在微眾有折公眾號內開立電子賬戶,目前折扣商戶主要依托深圳地區華潤旗下各業態商業超市及其他簽約類折扣商戶。該業務屬于互聯網銀行與線下消費場景商戶業態的異業合作,結合微信公眾號開戶,預付費折扣資金的存管功能及微信強大的線下掃碼渠道商戶開展。
(四)數字化智慧營銷:構建智能營銷體系
近年來招商銀行利用技術創新率先推出一卡通、一網通、刷臉取款、“一閃通”支付等創新服務,2016年底推出的手機銀行5.0更是充分利用了生物識別、智能投顧、大數據等技術,提供更智慧的移動金融服務。2015年招商銀行啟動“智慧營銷平臺”項目,建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營銷體系,通過搭建營銷自動化、事件營銷、營銷優化三大關鍵模塊,實現了營銷決策科學化、營銷管理流程化、營銷業務精準化和資源投入最適化,為業務管理尤其是精準營銷的數據化管理提供強有力支撐。
三、機遇與挑戰分析
(一)技術創新與監管強化為商業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市場機遇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商業銀行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機遇:大數據有助于精準預測消費者的行為及其演變方式,從而實現產品的定制化和差異定價:區塊鏈技術通過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點對點傳輸,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數據傳輸模式:金融云可為客戶提供遠程的、基于需求的服務,架構靈活能有效節約總開支。
(二)商業銀行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薄弱環節
1.與互聯網金融巨頭相比,生態環境先天不足
BATJ小米等眾多互聯網公司,基于龐大的互聯網生態客戶群,通過電商、社交積累了海量客戶,迭加金融功能,取得先發優勢并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從市場端看,商業銀行雖在產業互聯網金融的“吃、穿、用、行、住、娛”等生活場景有所布局,但尚未建立統一的基礎性產品體系和管理及運營架構,也尚未切入進、銷、存等生產活動的B2b2c場景。從獲客模式看,商業銀行目前主要通過網點客戶經理和線上網銀的方式獲客,存在獲客成本高、渠道少、效率低等問題,也難以適應企業客戶互聯網化的場景金融需求,客戶數量更多地體現為線性增長,而非互聯網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從數據角度看,商業銀行缺乏多元、豐富、立體的非金融海量數據,無論從數據維度、準確率,以及數據加工分析、業務應用等諸多方面,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均尚存在一定差距。
2.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相較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商業銀行網絡金融產品存在產品金融屬性較強,使用頻率較低,而客戶尚未形成使用商業銀行生活類高頻產品習慣,也缺乏能夠大量引流的爆款產品:同時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整合程度不高,客戶體驗流程仍需持續完善。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行業垂直整合,產生了特定人群、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的金融個性化需求。面對新的市場空間和機會,商業銀行產品綜合服務能力尚顯不足,產品功能延伸有限,不能全部滿足客戶需求。
3.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成一定制約
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機制上由于數據廣度、數據源相對單一,模型的適用性不佳,對風險的綜合防控與互聯網企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商業銀行受制于銀行業風控管理模式的影響,對于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風險損失容忍度較低;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商業銀行發展網絡金融業務,對線上客群的定義并不清晰,業務條塊相對分割,缺乏定價自主性,業務合作決策流程相對較長等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業務發展。
四、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基于上述背景,未來商業銀行發展網絡金融要以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為基礎,以構建數字化銀行為目標,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線上獲客經營平臺的快速發展,助力業務的變革與轉型。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獲客渠道,降低獲客成本
以互聯網的思維發展網絡金融業務,打通物理網點、自助設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不同服務渠道,形成渠道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手段提升網絡金融業務的獲客能力,降低獲客成本。通過和電商公司、門戶網站、政府協會等聯盟,集結多方資源,搶占更多業務市場,針對場景、行業進行批量獲客。通過和銀行內部零售、公司、同業等板塊聯動,發掘存量客戶的新需求,進行產品的交叉銷售,以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創新組合各產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全新的金融解決方案。
(二)建立大數據模型,深度挖掘客戶,擴大市場機會
制定數據標準,進行數據標準化,打通行內公司和零售數據,連通行外第三方數據,為數據分析模型奠定基礎。通過定義客戶畫像、精準營銷客戶和完善風控體系,設計業務流程線上化、智能化、自動化產品。借助精準營銷模型,精準匹配客戶需求的同時發現客戶的新需求,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通過風險控制模型,提高金融產品線上化的可行性和智能化,以互聯網為媒介提升公司業務的風險控制能力,并據此探索新金融模式,擴大市場機會,服務新客戶群。
(三)金融平臺垂直化,線上線下結合,定位網金品牌
線上打造垂直化互聯網金融平臺為客戶提供整體化金融解決方案。基于人群或行業的垂直化,專門針對特定群體的平臺,如針對大學生、白領以及養老的各類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基于產品的垂直化,如游戲眾籌、音樂會眾籌等服務特定區域的垂直化平臺,專門為特定區域提供金融服務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服務特定行業的垂直化平臺,深挖B2b2c行業場景需求,圍繞行業提供全鏈條金融服務。
線下構建“平臺+營銷團隊+聯盟合作+專業運營團隊”的銷售服務方式,全面發掘客戶業務綜合需求,提升客戶體驗,有效拓展戰略市場份額。
(四)金融深度科技化,輕應用云端化,創新金融模式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打造銀行和企業、同業、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共享收益、客戶及發展成果。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下產品線上化,開發推出面向互聯網客戶的金融產品,形成一站式、多層次、全方位的產品銷售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各類商業場景,打造融合生產、消費、生活、投資、娛樂等全方位的云平臺:同時在產品組合上進行創新,針對特定客戶群體提供新金融模式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