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郭子賓
摘要:中國共享單車同時具備民營市場化和公共品的雙重特性,因此在低價、便捷和環保的優點下,也為綠色城市帶來了治理問題。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共享單車發展的梳理,進行歷史34析和對比分析,提出從消費者視角進行用戶行為約束,通過“共享共治”,由企業主導建立信用機制而非過34依賴政府監管機制進共享單車城市治理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共享單車 消費者 信用機制 歷史分析
一、引言
2014年,北大畢業生創業項目推出OFO品牌,開啟了無樁式公共自行車時代。隨后,以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媒介,憑借其“創新”“共享”“環保”的標簽,無樁式共享單車的迅速席卷全國,特別是各大中型城市。其便捷、綠色、環保、低價等優點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有效滿足了公眾“門到門”出行需求,為交通運輸“最后一公里”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共享單車”正式進入全國大眾的視野。但隨著諸多共享單車公司野蠻式生長和其普及度的迅速提升,共享單車的亂象也開始層出不窮,市場秩序較為混亂。主流學者將亂象治理聚焦在政府監管機制上,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承擔起制定規范和治理城市的責任。而只有少數學者提出“共享需共治”的治理理念,即共享單車作為民營企業居多市場,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商業活動,其亂象治理需要市場行為者即消費者和企業共同付出努力,而非以來與政府。
二、共享單車國內外發展的歷史分析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荷蘭最先出現第一輛共享單車,西方學者開始了對共享單車的研究,將其劃分為四個時期。1965年-1990年,荷蘭年輕人敏銳地觀察到社會單車出行的熱度和必要性,自發在首都接頭嘗試投放“共享單車”,但由于偷竊問題嚴重最終計劃告吹;1991年-1995年,相比于上一階段發展的自發性,該階段更追求規范性,發起者開始設置固定停車點,但仍面臨著大量失竊的問題,Peter Midgley通過研究指出,法國在前兩年實行期內,共享單車的丟失損壞率遠高于杭州試行期內的丟失損壞率;1996年-2007年是第三時期,此時共享單車更加智能方便,引入了GPS等高科技,但發展仍較為緩慢。2008年至今,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共享單車進入第四階段的發展。但是歐美國家所存在的共享單車主要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單車服務,而非中國近年來火熱的市場化民營共享單車服務。
Shaheen等在有關全球共享單車發展的研究中指出中國的共享單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7年至2010年為興起階段,以中國政府為主導引進國外的公共單車模式,此時均為有樁單車;2010至2014年為初步發展階段,共享單車服務步入市場化,提供該服務的企業開始出現,但仍以有樁單車為主:2014年以來,依托高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以北大畢業生創業項目推出OFO品牌為契機,無樁式共享單車模式開始成為主流。
三、共享單車城市治理問題的文獻綜述
盡管由于共享單車方便、環保、低價的特點,其在城市運輸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加,利于改善不同交通方式的連接,解決最后一公里或最初一公里的問題。但由于其公共品特性,諸多公共管理問題油然而生,諸如亂停亂放、失竊、蓄意破壞。究其根源在于以政府和共享單車公司的信用體制缺乏。如何有效的規范共享單車使用,彌補公眾使用需求和高效管理之間的矛盾,成為學術界研究的新的關注焦點。
由于共用單車作為公共品的負面外部性,相關城市治理問題主要有:(1)用戶隨意停放單車,侵犯公共空間。(2)使用成本低,鼓勵交通違規等危險行為,造成安全問題。(3)嚴重的盜竊、破壞和濫用問題。這不僅增加了共享單車公司的維修費用,而且引起了其他社會和道德方面的關注。面對這些問題,現在有11個中國城市明確禁止新的配售單車。然而,禁止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在日益高漲的共享單車需求的背景下,如何解決滿溢的需求與有序的管理之間的矛盾,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基于消費者行為視角的共享單車城市治理問題政策建議
1.隨著單車公司的合作,基于用戶使用共享單車的行為,可以在公共社會信用體系中建立有效的信用點機制。信用積分可用于折價和騎車免費券,從而用貨幣的方式,在對特定共享單車公司的用戶信用制度中引入了行為價值。
2.即使違法行為人從未使用過共享單車,也有可能實施破壞,偷盜。因此,對特定共享單車公司的用戶信用制度對這些人沒有約束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引進政府規章。通過與共享單車企業共享信息,結合來自交警數據庫的信息,政府機構可以建立一個非機動車數據庫(禁止違法的共享單車的使用);個人交通失信行為數據庫(單車共享的信用影響汽車駕駛員駕駛證的年度評價)。這些數據庫可以進一步影響社會信用體系(影響未來的貸款申請、旅游和消費的便利性等)。因此,即使是沒有在特定共享單車公司注冊使用共享單車的人,也會受到信用制度的影響,因為它與政府數據庫有關,影響著社會信用體系。
五、結語
由此可見,共享單車模式有它獨特的優勢,發展之是勢在必得的。但是針對如何解決共享單車發展中的問題,國內外目前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而在科學文獻研究方面,更多的是停留在從經濟和法律角度的宏觀分析,缺乏實際操作性和強有力的說服力。同時,國內外對于個人行為信用體系對共享單車亂象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相對缺乏,往往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因信用體制缺失造成的亂象。因此本文提出從消費者視角進行用戶使用行為的信用機制建立,實現“共享共治”的理念,使民營共享單車市場獨立協調地規范發展,使共享單車的“共享”和“綠色”在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實現經濟性與公益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