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中圖分類號:TM62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119-01
摘 要 核能發電是一項高效、清潔的技術,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有益嘗試,然而核電廠在運行時容易受到人因條件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核電廠運行期間人因失誤的原因,并結合我國核能發電技術的特點,重點分析了預防核電廠運行人因失誤的有效策略,以此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核電廠運行 人因失誤 管理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家對核能發電技術的應用越來越重視,核電廠的建設規模逐漸擴大。核能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其安全使用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人士關注,核電廠運行容易受到人因失誤原因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重視人因失誤分析,探究相關策略,促進核電開發安全性。
一、核電廠運行人因失誤分析
首先,核電廠部分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相對較弱,進而造成了核電運行的人為失誤,使核電企業出現經濟損失。核電廠人員專業技術能力主要在工作與培訓方面,在核電廠運行事故中,超過80%以上的安全事件由人為因素造成,其中大部分是工作人員的失誤操作造成的。相關人員在開展具體的工作時,不注重自我檢查,對相關的安全操作規范掌握不夠,都是引發安全事故出現的主要原因。
其次,運行程序文件的操作不當引發安全問題。程序文件在核電廠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證核電廠運行安全性的關鍵部分。然而,目前我國部分核電廠存在著運行程序文件缺失的問題,進而為核電廠安全運行埋下隱患,出現運行程序文件的不足原因主要表現在技術應用能力不夠,技術參數出現錯誤,缺失相應的適配運行程序。
最后,核電廠對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引發核電廠運行人因失誤的關鍵因素。由于監督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方案,工作人員在核電廠工作的隨意性較大,缺乏必要的約束條件,進而導致對相關設備的操作缺乏必要的安全指導,增加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核電廠對員工監督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工作失去有效性。
二、預防核電廠運行人因失誤的策略
(一)提高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
為顯著提高核電廠運行的安全性能,提高工作人員安全作業標準,核電企業應致力于提高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增加對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通過安全操作知識講座或是課堂培訓的形式,提高相關人員對核電工作的重視程度。由于核電廠工作環境較為復雜,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具有較高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責任意識,核電生產企業應看到問題的矛盾點,善于運用哲學思維,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從主要矛盾入手,提高對人員的管理水平,進而合理有效地規避發電企業的經營風險,避免人員財產損失。
在具體的培訓環節,應注重培養一線員工的安全操作能力,對于新入職的員工,在上崗前應建立嚴格的培訓考核標準,待相關技術人員通過系統性考試方案后,方可進行崗位操作。工作人員在開展具體工作時,應自我檢查,對可能存在的問題應及時改進,避免對核電廠安全運行造成影響。
(二)規范核電運行操作過程
針對核電廠運行程序不當引發的安全管理問題,核能發電企業應提高重視力度,并采取合適的措施,規范核電運行操作環境。核電廠相關管理人員應利用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對系統故障的分析,提高核電運行程序文件的安全性,避免必要文件的丟失,提高核電廠管理設備運行的穩定性能。同時,核能發電企業應重點加強對操作人員的管理,減少因操作人員的不規范行為引發的系統運行故障幾率。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應構建以技術人員為核心的核電運行管理系統,提高技術人員的網絡管理權限,以此促進核電運行過程的規范性。
(三)加強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
為進一步提高核電廠運行環境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操作標準,核能發電企業應建立科學有效的人員管理方案,在發電設備的操作與自動化管理方面,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監督與管理,促進其工作開展方式的合規化與合理化,進而為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證,促使發電企業提供優質的電力服務,提高安全監督管理水平。
同時,在監督管理工作中,應配備相應的制度法規,以此規范核電企業員工的具體行為,避免工作出現盲目、隨意的情況,進而顯著提升核電廠運行安全性能,提高技術應用標準,幫助企業有效避免潛在的安全隱患。總之,核能發電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對企業員工進行合理的培訓與管理,盡量避免人因失誤對發電企業經濟效益造成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核電廠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規范核電運行操作流程,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的策略方法,提高了核電廠運行的安全性,進而有利于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資源,通過對相關措施的有效利用,核電廠也加強了對員工的規范管理,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人員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宋曉涌,陳寶文,袁其斌,曲勇.核電廠復雜工況下運行團隊的高效運作[J].核安全,2018.17(05):40-46.
[2]陳望.秦山核電廠孤網運行應急預案及改進措施[J].中國核電,2018.11(04):53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