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瑩瑩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188-01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明確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中國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廣東電網公司開展“推動精準普法,加強依法治企”課題研究,以訪談為切入點,實地調研員工需求和具體工作困難,并采用全省分層調查的方法,通過五千多個大樣本數據確保正確掌握員工需求,通過對近兩年五百多宗案件,五千多個咨詢和大批的普法材料進行梳理,總結當前普法工作短板。同時,通過外部對標學習總結出精準普法模型,并匹配一系列的普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統,形成流程化和體系化的精準普法機制。
關鍵詞 精準 普法 模型
一、普法現狀分析
當前電網企業普法客戶有兩大類,其中外部普法客戶有8大群體,內部普法客戶包含了4個層級,眾多業務領域,普法任務艱巨。經調查,目前普法工作在內外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在外部普法方面,一是法律知識欠缺,不合理投訴常見;二是責任界面不清晰,觀念認知存在典型盲區;三是法治意識薄弱,竊電等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四是犯罪警示不足,盜竊案件屢打不絕,重特大案件時有發生。在內部普法方面,一是法律風險隱患潛藏;二是內部法律風險潛在存在巨大經濟損失;三是法律問題咨詢需求激增;四是內部違法違紀問題依然嚴峻;五是法治能力和法治習慣有待提升。通過對內外部客戶開展需求訪談,主要問題歸納為3類:對象不精確、內容不精準、形式不精準。
二、普法工作存在問題
(一)內部對象普及偏低
在內部普法對象普及率方面,目前總體為75.94%。從崗級看,地市和班站所員工的普及率較低。從專業看,人資、基建、案件、市場等專業普及率低于目標值。從工齡看,工齡越低,普及率越低。在內部內容匹配率方面,目前有21.81%的員工認為匹配率一般。從專業看,內容匹配率最高90%,最低52%。從內容投放情況看,目前投放的6種普法載體的覆蓋面僅有30%左右。有48.4%的班站所員工反映新出臺法律法規未得到及時宣貫。在內部普法形式匹配率方面,現有的普法形式精準度平均在74%左右。集中培訓和現場普法較受歡迎,新媒體和自學普法資料接受度較低。從學歷看,高學歷員工偏向集中,低學歷員工偏向現場咨詢。從年齡看,年輕員工更偏向現場咨詢。總體而言,內部普法問題在對象、內容、形式上共存在15個問題特征,主要表現在目標要求不清晰、學法意愿不強烈、對象細分不精確、內容策劃不精準、形式投放不匹配、資源配置不充分這幾個方面。
(二)外部普法普及率差異較大
一是外部普法對象普及率,按全省常住人口估算,目前的外部普及率僅有12.6%。
二是外部普法內容匹配率,按業務領域統計調查目前僅為63.2%。三是外部普法形式的匹配率偏低。經調查,目前外部普法匹配率僅為60%,存在的問題主要有4個:包括宣傳資料單一、現場支持不足、普法宣傳針對性不強以及品牌推廣力度不夠。總體而言,目前的外部普法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象普及率不高、內容策劃不精準、資源配置不充分三個方面。
三、普法不精準原因分析
一是參與普法的人員隨機性較大,主要原因是普法要求和計劃未能具體到崗,目前僅對領導干部和法治專業人員是有具體要求的。二是普法整體覆蓋率偏低,主要原因是資源配置不充分,法治專業人員占比較低,普法經費支持不足。三是業務關聯度不強,目前各專業必備的法律知識普及率都很低。四是普法內容枯燥難懂,主要以法條宣貫為主,缺乏實操案例。五是普法形式很多,但匹配率很低,主要原因是普法形式的選擇空間不大。
四、精準普法舉措
通過對國家、省級、基層3個層級精準普法經驗的研究,研究確定了廣東電網特色的“1631”精準普法模型。“1631”精準普法模型是以知法于心、守法于行為總目標,設定法治意識、能力、習慣、環境、保障、形象6大評價要素,抓好對象、內容、形式精準3大舉措,并最終形成一套精準普法管理體系。
(一)在對象精準方面,采取“三分”策略
一是目標分層,分別對領導干部、員工和法治人員3類角色和目標進行劃分,從意識、能力、習慣三層分別定義出對不同崗級人員的要求。二是對屬性進行分類。內部普法對象主要從層級、專業、屬地、基礎屬性四個維度進行細分組合,外部普法對象主要分為政府單位、社會大眾、用電單位、用電居民四大類。根據不同人群特性策劃普法內容,精確投放普法形式。三是能力分段。主要以普法學分為基礎,增加學法能力評價,提高每位普法個體的學法積極性,并對法治專業人員開展“優才計劃”,拓寬職業通道。
(二)在內容精準方面,推行“四精”管理
一是風險精準聚焦,利用案件、隱患、投訴等信息開發了動態聚焦工具。二是課件精細籌備,通過知識“碎片化”策略,利用智能手段實施精準投放。三是學法任務精確布置通過完善《普法地圖》,編制普法計劃,使學法任務精確到人。四是法律知識實時精到通過完善新法速遞和共享流程,掃除內部法律盲區。
(三)在形式精準方面,推行“五化”建設
一是形式定制化,根據對象的4大屬性定制普法形式。二是服務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提升普法精準度。三是學考靈活化,通過搭建普法考試通關平臺,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四是防控一體化,結合法律管理風險“五進”要求,加強業務融合。五是聯動多元化,一方面,加強對安全用電、停電管理、電力設施保護等主題的普法宣傳;另一方面,強化與外部資源合作,全方位提升法治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