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松霖
2019年上半年,政經圈最具話題性的一本書非《美國陷阱》莫屬。該書以作者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的親身經歷揭露美國政府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
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曾經是法國“國寶級企業”阿爾斯通集團的高管,2013年在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并被起訴入獄。之后,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并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此后,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最終被行業內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
遭此變故的皮耶魯齊化悲憤為力量,認真研究美國相關法案、案例。2018年9月,皮耶魯齊獲釋后出版了這本書。
據外媒報道,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的辦公桌上曾放著這本《美國陷阱》。
近日,皮耶魯齊專程來華,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宣傳此書,《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北京專訪了皮耶魯齊。
所謂“美國陷阱”是指什么?這本書的副標題“如何通過非商業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又所指為何?
皮耶魯齊認為,“美國陷阱”的核心是美國利用其“法律”作為經濟戰的武器。如果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曾持劍經商,那么,“從冷戰結束之后,美國的情報部門就開始專注于經濟情報,同時和美國司法部以及很多其他部門一起構建了一種戰略,那就是用‘法律作為經濟戰的武器?!?/p>
《美國陷阱》一書中舉了很多例子。
例如,通過《反海外腐敗法》等“長臂管轄”工具,美國政府自認為可以依循國內法追訴任何一家非美國企業,只要其認定這家企業與美國之間有聯系,哪怕只有微弱的業務聯系,如只要用美元計價結算合同,或者僅僅通過設在美國的服務器收發、存儲郵件,就會被美國管轄。而罰款已經成了美國執法部門的重要收入來源。
又如,美國司法部對美國本土企業的反腐敗訴訟,大部分發生在企業已經在海外被其他國家起訴之后。此時,美國司法部出面訴訟,隨后宣布收回“調查權”,由美國法院對該美國公司進行處理,這樣就可以減少美國企業在海外被訴訟造成的經濟損失。實際上,美國司法部對本國企業的起訴,反而成了保護美國企業免遭外國高額罰款的手段。
上述兩例只是美國“法律”這一精妙“武器”的冰山一角。出獄至今,皮耶魯齊致力于向法國乃至世界介紹其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他對記者說,這已經是他的使命,因為“甚至是普通人,都有可能因為這樣的事情而受到影響”。
這是一本案例扎實、數據詳實的理性研究之作。
皮耶魯齊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坦承,在獄中,在剛出獄重獲自由時,甚至或許在5月份《美國陷阱》中文版甫一出版時,他都有情緒表達,也從揭黑角度回應了很多關切。然而,事過境遷,此時他向外發聲,更愿意卸掉情緒,貢獻更多理性與建設性的建議。
他說,正如自己此次來華的目的,就是要為中國企業家、中國企業,中國社會提供真誠的、有價值的、有建設性的建議。
或許沒有比皮耶魯齊更合適做這件事的外企高管了。作為前阿爾斯通集團高管,他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了6年,同為大陸法系的中法兩國司法環境等,都讓皮耶魯齊能對中國的事情有獨到的觀察與思考。
皮耶魯齊認為,如今,“美國陷阱”已經不能再做字面理解?!八⒎菃沃赴l生在美國的長臂管轄,因為在日本、法國、歐洲等國遭遇美國長臂管轄后,很多國家在經貿交往、博弈較量中,都在借鑒彼此,完善與強大自身的司法體系。”換句話說,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當進入國際環境開展商業時,都將面臨著或來自美國,或來自歐洲,或來自亞洲的不同版本、不斷翻新的“陷阱”。
認識到這一點,對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意義尤其重大。
在中國企業出海愈發常態化的過程中,并不只是朝向太平洋才有陷阱。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有所抬頭的趨勢下,大環境對參與全球商貿競合的新選手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構筑起自家版本的“美國陷阱”,怎樣才能不一腳踏空,落入他人早已挖好的司法陷阱?
這也許是中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家應從《美國陷阱》中思索出的積極意義。
在皮耶魯齊看來,如果不熟悉對方的法律法規,對一些國家刁鉆而精巧的司法武器沒有足夠的準備,如果不能盡早加強中國企業自身的法律合規建設,那么中國企業出海歷程或將仍然艱難叢生,難免再次落入他國惡意陷阱。這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成長路上的必修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