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恩
摘要 針對當前日益嚴峻的中美貿易爭端問題,結合國內外政治形勢,分析當前美國發起貿易爭端的內在原因,并結合這些原因,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闡述中國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應對策略,從而保障我國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
關鍵詞 中美貿易爭端 策略 原因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2016 年上臺以來,在對華貿易方面持強硬的態度。同時在其競選演講中,也曾多次指責中國不正當競爭和操作匯率等。而特朗普自執政以來,在國際上奉行野美國優先冶的國家戰略,強調重振美國經濟,并將中國視作主要的競爭對手。在中國與美國經濟堯科技等實力日益縮小的情況下,美國社會各界對華開始逐步趨向與負面,使得美國總統特朗普扭轉中美貿易逆差的問題。由此,造成中美貿易爭端日益嚴峻,且有長期持續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中國政府和企業如何認清楚本次貿易爭端的本質,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和方法,是降低國際貿易風險的重點,也是關鍵。
一、中美貿易爭端的動因分析
(一)兩國產業規則的沖突以及中國產業升級后對美國構成威脅
美國的對華301 調查報告中曾提到院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及創新方面,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表現出對美國商業經營的歧視和限制。具體分析該調查報告內容可知,美國對中國現有的產業規則極其不滿,認為中國并非通過商業手段進行競爭,而是利用帶有歧視性的政策規則來削弱美國企業,包括強迫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堯通過投資收購等手段謀取美國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堯非法入侵美國企業的計算機網絡并竊取技術等。鑒于上述原因,美國認為需要通過征收關稅等手段來迫使中國改變現有的產業規則,確保美國企業對華貿易的高額利潤。
此外,美國認為中國產業升級后對自身構成了較大威脅,也是中美貿易爭端的直接動因之一。美國長期在全球高端產業份額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制造2025 計劃被提出后,美國將其視為中國爭奪全球高端產業份額的戰略布局。美國對華301 調查報告中提出,通過中國制造2025 計劃,中國將吸收先進國外技術以實現產業升級,并最終爭奪全球市場主導地位。對500 億美元中國產品的征稅清單體現出了美國的這種擔憂,其主要征稅目標為航空鐵路等與中國制造2025計劃相關的產品。顯而易見,美國此舉的用意在于通過壓制中國產業升級來維護自身在全球高端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二)美國對華戰略趨向消極面
中國國力在近10年來依舊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并且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內部在對華戰略上分為強硬派、順應派和維持現狀派等不同觀點,而隨著中國與美國之間差距的不斷縮小,盡管美國內部在對華戰略上仍有分歧,但明顯向著消極面發展,質疑并批判中國外交政策的聲音越來越多。2015年,美國外交學會所發布的報告中提出,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未來必然成為美國的首要競爭對手,因此美國應當加強對中國的平衡和牽制,具體包括遏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提高對中國商品的征稅以及質疑中國所提出或建立的國際機制等措施。此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又在2017年底提出了以銳實力為特點的新中國威脅論,其主要觀點是中國正通過財富、技術、人文交流等方式向,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其影響力的滲透,從而威脅到現有的由美國所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由于美國政治文化中的旋轉門制度和智庫在政策制定中的特殊作用,上述這些對華的負面觀點加劇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向消極面的發展,而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中已經采取了這些報告中所提出的遏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提高對中國商品的征稅等部分措施。
在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時期,美國曾將中國定義為其可信賴的戰略伙伴、負責任的合作伙伴。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在2017年底出臺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否定了自尼克松政府以來所采取的對華接觸為主以及將中國納入國際機構和全球貿易參與者的對華政策,認為其前提假設是錯誤的。此外,該報告認為中國并非美國可信賴的合作伙伴,并將中國視為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最主要的修正主義勢力,不僅在全領域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和利益,更企圖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和繁榮。美國對華戰略趨向消極面發展后,兩國之間對抗增加而接觸減少,而如今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定位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正是這種中美關系發展趨勢下的必然結果。由于解決貿易不平衡打破貿易壁壘應對扭曲市場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是特朗普對華貿易政策的主要方面,加之競爭因素在中美關系中比重的提升,意味著中美關系爭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成為常態。
二、中美貿易爭端下的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所存在的問題,中國政府和企業要適時提出相對應的對策,拓展市場多元,以及加強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等。
(一)采取適當措施,捍衛自身貿易利益
針對當前美國采取的主動挑起貿易戰的問題,除傳統的訴諸WTO等解決機制以外,中國政府還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采取貿易反制措施,以遏制當前美國違反STO相關規則的行為。具體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大量采用國貨,以此擴大自身的內部需求,同時有助于打破美國貿易保護;二是通過在華跨國公司給美國政府施壓,以此間接影響美國對華的政策。
(二)加快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對中國政府和企業來講,面對日益抬頭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要充分認清其內在的根源,即雙邊貿易結構的不均衡看,是導致中美貿易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國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快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對美產品的結構,增強兩國之間在貿易方面的互補性。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對此,這就要求我們結合當前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這個主線,借鑒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先進成果,以及在企業管理方面的經驗,加快對我國傳統產業的調整,提高傳統產業的附加值,進而提高我國傳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促使我國出口更多的產品;另一方面,加快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要積極應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鼓勵高新技術自主床戲,同時積極的引入一些優質的高新技術企業,以提高我國企業在美國的地位,繼而擴大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出口。總之,我國應該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彌補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與美國的差距,最終緩解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問題。
(三)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拓展多元化市場
當前我國貿易過于依賴美國市場,這不僅增加了我國出口企業的風險,還不利于我國對資源的分配,更容易引發我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因此,要確保我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進而減少與美國的貿易摩擦。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將設施連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等作為合作重點,將極大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經貿關系,為中國推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創造歷史性的新發展機遇。由此,通過企業應該以一帶一路戰略作為契機,加強一帶一路企業貿易,以減少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同時,我國政府應有效發揮金融行業在一帶一路發揮中的作用,為一帶一路企業發揮金融職稱。另外,還應該加強一帶一路中不同國家小語種的培訓,從而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提供人才資源。
結束語:
總之,在日益嚴峻的中美貿易爭端下,中國政府和企業只有沉重冷靜,積極加強貿易爭端反制,同時加快自身結構的調整,并加快市場多元化等,才能更好的找到自身的出路,減少因中美貿易爭端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王祥修,鄒亦舒,李慧.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應對中美貿易爭端研究[J].發展研究,2019,(04):25-33.
[2]趙碩剛.特朗普政府頻繁發起對華貿易爭端的動因、影響及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2018,(05):14-18.
[3]包善良.中美貿易爭端的演進過程、動因及發展趨勢[J].國際關系研究,2018,(04):56-7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