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艷
◆摘 要:《新課程標準》把語文教育的特點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學生的反應是多元的;二是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和生活性,應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三是漢語言文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語文教學應適應并挖掘這些特征。
◆關鍵詞:趣味性;課堂氛圍;情境;興趣
一、創設“圖畫”情境,培育趣味教育的氛圍
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以真實事物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記憶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姓名是學生最熟悉的語言因素,每個人的名字也都是小伙伴們愿學愿認的,教師可以把班上同學的名字收集起來作為識字的材料,相信學生定會興趣十足的。
三、以游戲來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游戲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一項活動,寓教于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游戲,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增強學習的效果。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內容,展開想象,自由地發揮,“這只烏鴉還可以用什么辦法喝到水?”。學生寫的答案千奇百怪,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痕跡,有一個學生寫道:烏鴉想辦法,自制了一根吸管,他把吸管插到瓶底,輕輕一用力,就吸到了水……”這樣大膽的現象,展現了課堂的靈動性,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這樣的教學游戲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學習、想象的能力。
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育趣味教育的環境
情感熏陶目標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例如,在教學李白《望天門山》時,事先設計好課件,獨立出現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綠樹,然后,上課時讓同學們根據詩歌的意境,當場演示,組成畫面。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想象組成了許許多多的畫面。
五、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認識活動,也是一種智力活動,即認知和提高認識能力的活動。但教學過程除了智力活動之外,同時還有非智力性活動。教育心理學家潘淑認為學生的學習“這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有一類是有關學習的積極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緒與意志等;另一類是有關認識過程本身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等。前者與個性心理特征和學習動機密切相關,它對認知過程及學習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動力、激發作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需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運用獨特的語言訓練,強化學生人格的養成
“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訓練與趣味教育是血肉與靈魂的關系,是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一,是語言文字工具訓練與趣味陶冶的綜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著意引導學生于語言習得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首先,要求教師在常規的聽讀訓練中銳意革新,要將學生從有限的所謂“重點”篇章束縛中解放出來,鼓勵他們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時利用電視廣播新聞媒體,不斷吸取傳統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時代改革的驚濤駭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這一切都應該在聽、說、讀、寫中去落實。這一段富有詩意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聯想。學生們開始了與文本的對話,與他人的心靈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無聞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當代雷鋒”;有的想起了每日迎著朝陽美化世界的環衛工;有的想起了戰斗在玉樹第一線的武警戰士;也有人說起了為學生嘔心瀝血的老師,學生們在學習文本、積累文本的同時,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靈的洗滌。
七、建立師生的平等對話,提高教學的質量
教師也是普通的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些教師往往會把這種情緒帶到教學當中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工作。還有些教師為了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著臉讓學生有一種恐懼感,久而久之便與學生疏遠。《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更為典型,閱讀不但是因文會意的理解活動,而且是以文會友的對話行為。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的作者對話,這是一種全方位、跨時空的交流。“對話”的本質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首先,教師注意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你的臉上清楚地寫著真誠與善良,你已經品味得相當不錯了,老師真的還沒有想到這些呢!”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自己表達的內容和方法,靈活、迅速地處理偶發事件。另外,師生之間的對話是意義建構活動,在對話中應該學會欣賞他人、鼓勵他人。“我想對你的要求提得高一點,因為你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嗎?”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教師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時也是智慧的。
總之,在語文課堂里,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更應關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資源,走進教材,走進學生的生命領域,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趣味,課堂才能由此煥發生命活力,也才能彰顯語文教學這門美麗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