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雕塑藝術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架上雕塑”受到的沖擊和考驗是巨大的。在“當代性”已發生且不可逆轉的當下,“架上雕塑”的創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局限因素、其發展方向及審美是否仍占據雕塑藝術的主要地位。本文將先闡述“架上雕塑”的概念,隨后再從“架上雕塑”的創作現狀去思考它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架上雕塑”;創作;發展趨勢
一、“架上雕塑”的概念
(一)概念界定
“架上雕塑”,由學院派雕塑創作理念的密切維系。早在上世紀中葉,“架上”一詞便成了保守的代名詞,而且顧名思義,“架上雕塑”即為在軸架上完成的雕塑。由雕塑家在支架上完成雕塑,作品不會依附于外界建筑體,作為藝術作品表達雕塑家的認知并且能夠單獨存在的雕塑。歷史早期的“架上雕塑”一般以寫實具象的造型為主。“架上雕塑”一般不依附于其他物體而獨立存在,因為“架上雕塑”的體量相對城市雕塑來說,比較小方且方便移動,所以受到公共環境因素的制約小?!凹苌系袼堋钡膭撟黠L格比較明顯,探索性很強,所以每個“架上雕塑”作品往往包含創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對情感的認知、關系的探索、技法的表達等等,也正是因為如此,“架上雕塑”能夠充分展現雕塑家的藝術修養。與此相對的便是“非架上”。然“非架上”往往是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等等。這些藝術門類的邊界趨于模糊,并且“非架上”的本質是要走出傳統架上雕塑藝術以支架為承托的關系,形成嶄新的、獨立的體系。
(二)“架上雕塑”創作的主要特征
“架上雕塑”的創作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和雕塑者之間的關聯度高。“架上雕塑”作品往往都是充滿了這個雕塑者個人的風格、情趣和意志,也就是說,一件架上雕塑作品的藝術氣息越濃郁,說明越雕塑者融入的思想和才情越豐厚。和城市里常見的城市雕塑不同,我們探討的架上雕塑的創作是雕塑者的藝術,更能體現其情緒、情感及創作意圖和技法的展示,也更具個人風格,也正是如此,架上雕塑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學術界的官方規定,而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雕塑類別。
架上雕塑的創作尺寸不定。相同的是每一件架上雕塑作品都是其作者新思想、新理論的展示品,也能充分呈現雕塑者內心的情感,體現其個性。個性化使得架上雕塑的形式手法豐富多樣,表達的內容主題所涉領域也非常廣,在材質上也更求新求變,更具現代化。這些“隨性”的特點意味著架上雕塑的創作局限性并不大,是足夠讓藝術家展現其創造力的。
(三)“架上雕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在發展之初,“架上雕塑”通常是雕塑家小眾圈子里的作品交流形式,作為藝術家呈現自己藝術系想的媒介。但發展至今,“架上雕塑”的擺件也逐漸走進大眾市場,它們往往風格輕快,能帶給人們有趣、美的享受,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特別是隨著人們對家居環境、工作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架上雕塑由于其易攜性,成為大眾軟裝中的一部分。隨著室內設計師對于架上雕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架上雕塑應用于室內環境裝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其為室內環境藝術氛圍的打造做出的貢獻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特別是對于室內空間開闊的用戶而言,例如別墅的空閑空間大,就非常適合用架上雕塑“占領”,不僅能起到裝飾室內空間的作用,為居住的人帶來關于藝術的美的感受,還能彰顯主人的品味,獲得社會認同。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時藝術也是服務于生活的,“架上雕塑”的起源與其發展都是來源于生活,并且都是在為人民大眾服務的。
二、中國“雕塑藝術”歷史追溯及中國“架上雕塑”創作現狀
近現代以來,我國的雕塑藝術發展趨勢是由衰落走向復興。清末時期,我國主要的宗教雕塑逐漸沒落,一息尚存的只有民間的小型雕塑,例如有名的泥人張,但并不能發展成主流之勢。到了辛亥革命,思想革命帶給年青人對于藝術的正視和渴望,因此有一批美術青年陸續前往國外學習雕塑。比較知名的有滑田友、劉開渠,他們學成歸國后不僅積極地創作雕塑作品,如有名的《抗日陣亡將士無名英雄紀念碑》等等,還舉行了不少雕塑作品展,為我國架上雕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更值得稱頌的是,他們積極推動我國藝術教育的進步,為我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塑藝術家,這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雕塑教育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礎。一九七八年以后,中國雕塑的創作在形式、材料、觀念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雕塑創作不再只具有紀念碑的特點,而是在個體層面上發生了獨立意義。上世紀80年代的雕塑大多是語言上的改變,打破了紀念碑的模式化。90年代以后,城市雕塑的發展和創作進入新的階段,雕塑的公共性在城市雕塑這一領域至今都被廣泛而深入地討論。90年代后期,雕塑創作的材料、觀念等問題被重新提出來,藝術家們同時也將雕塑創作與裝置藝術的結合問題再一次地呈現出來。中國的雕塑創作在日后基本沿著這個思路發展,進行下去。但中國的雕塑創作越來越多元化,領域越來越寬泛。當今,雕塑家們對于雕塑創作的探索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雕塑創作的本體,已經在朝著跨學科、跨領域發展。
架上是作為雕塑的依托形式之一,在中過把“架上雕塑”作為雕塑教學、創作的主流方向來對待包含了種種歷史原因。因此,各大高校美院對于架上雕塑的教學及創作依然滿懷熱情。架上雕塑仍然作為中國當今各類高校美院雕塑教學的主流方向之一。造型功底和創作技法是判斷“架上雕塑”是優與否的主要標準,這個判斷依據不僅使創作者在創作中有一定的局限,且具有強烈的主流態度?!凹苌系袼堋钡闹匾獌r值之一,在于它原本具有的審美意識能夠被延續、承襲。因此從這一視角來分析,雕塑家在創作“架上雕塑”時的感知與表達是無可替代的。另一方面,雖然在當下的“架上雕塑”創作當中,雕塑家們對于材料以及技法方面的認知都比以前有了更深層度的理解與運用。而那些以材料為創作主旨的新奇的“非架上”作品,從它的中心內涵中我們發現其不乏造型規律的表現。
三、“架上雕塑”的創作的發展趨勢
“架上雕塑”需要雕塑者耗費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都很高,“架上雕塑”在創作中需要經歷構思、小稿、搭架子、泥塑、翻模、鑄造以及綜合材料應用等多道繁雜的工序,因此創作的周期長,耗費的一定的成本。所以“架上雕塑”蘊含的勞動價值高。然而,“架上雕塑”的發展經歷過坎坷發展的時期,已經成為一種稀缺和邊緣的藝術。如今,“架上雕塑”的創作語言已經不能夠在僅僅是視覺表達及敘事性,“架上雕塑”的創作語言應該不再被“符號化”?!?/p>
令人感到希望的在于當下數字化媒體的信息時代,“架上雕塑”的數字化的復制手法也愈來愈完善,可使用材料以及作品的依托形式的可行性也大大增加,那么“架上雕塑”創作將會愈來愈豐富,其創作的多樣性也會因此而不再局限起來。不僅如此,我們還會發現,眾多的“架上雕塑”作品進入了非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類展館的展陳中,如:咖啡館、茶居室、商店及家居空間等等之中。在這里出現的“架上雕塑”往往作為裝飾,起到美化空間的作用。這一現狀出現原因是由,作為三維的藝術作品的特性決定的?!凹苌系袼堋钡淖髌吩谑覂瓤臻g的裝飾中具有獨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在這些空間中出現的體量較小的“架上雕塑”與當代大眾的情感認知和生活的關聯也就會更加的密切,這種現象側面告訴我們:當下大眾的審美意識變化與“架上雕塑”的發展方向,即“架上雕塑”從美術館、博物館的專業空間展示向有限的大眾、家居空間發展的事實。如馬斯洛需求所示,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大部分得到滿足以后,必然會開始追求精神需求。盡管在當下的各類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中,目前藝術類熱議話題仍在視覺效果奇特、材料新穎、體量較大及科技、智能化的作品上,但是這些創作因為其超越“架上”傳統的審美標準所以也倍受爭議。因此在當今人們對這種“新穎創作”的審美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等還并未建全的情況下,大眾依然傾向于維護傳統的藝術、接納傳統的藝術創作手法。因此,人們對“架上雕塑”的感知度和接受度仍舊很高。可以說,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在日益增長,“架上雕塑”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逐漸走近大眾,完成自身命題新的闡述。
“架上雕塑”往往充分包含了雕塑家們的情感表達、個性表達和風格表達,因此獨特性強且創作形式又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的“架上雕塑”,在當今社會更容易被當代大眾所理解,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從上述推敲并聯系現實,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目前在眾多的藝術門類的藝術品收藏當中,雕塑作品的收藏往往以“架上雕塑”的創作作品居多。在當下,“架上雕塑”的審美價值及審美意義依然巨大,其對于視覺觀念、空間意象的判斷標準依舊十分穩固,并且“架上雕塑”的美學原則仍舊牢牢地存在于雕塑家們的創作意識及創作技法之中。當下,“架上雕塑”的創作不再停留在“過審美化”的層面上,它是雕塑家們對生活感悟和時代發展的思考與表達,同時“架上雕塑”的創作也是雕塑家們,對于自我內心世界再感知的表達和發聲。“架上雕塑”在社會生活中的“審美化”時代潮流中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大眾化、平民化??v觀藝術發展的脈絡,市場化也將可能會成為“架上雕塑”發展趨勢之一,這是在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以及大眾的審美驅動之下的,但是“架上雕塑”究竟將會如何發展,還是要依靠藝術家們的實踐來推動。綜上所述,我們不難預測,“架上雕塑”將會擁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或許“架上雕塑”作為雕塑的主流方向在中國目前的藝術發展來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架上雕塑”的創作及作品的發展趨勢仍舊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何桂彥.架上雕塑何以當代[J].美術觀察,2018(06):22-24.
[2]郅敏.架上雕塑的當代價值[J].美術觀察,2018(06):22.
[3]王家斌,王鶴.中國雕塑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張松濤.數字復制時代的架上雕塑[J].美術觀察,2018(06):25-26.
[5]張揚樓材,劉移民.架上雕塑與當代中國小康都市家庭[J].文學教育(下),2018(05):88-89.
作者簡介
陳戈陽(1998.01—),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