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字句作為漢語特殊句式之一,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難點,也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薄弱環節。本文通過分析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錯誤的“比”字句,挖掘“比”字句在句法、語義、語用上的使用限制條件,以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比”字句;對外漢語教學;句法;語義;語用
1 引言
“比”字句是現代漢語中典型的差比句式,目前有很多關于留學生“比”字句使用偏誤的研究,但大多數只停留在對錯誤的描述上,從語言學角度對其進行理論分析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所以,本文試圖在理論語言學的基礎上,通過觀察留學生“比”字句使用偏誤語料,從句法結構、語義類型、語用環境三個層面對“比”字句進行深入分析,以使留學生對“比”字句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檢索“比”字句錯句,出現142例。本文收集了語義上可以理解的93例“比”字句作為研究語料。通過觀察比較,將這些錯誤語料進行了歸類。首先要申明的是本文只關注和“比”字句相關的使用錯誤情況,忽略句中存在的其他錯誤類型。
觀察發現,留學生“比”字句使用偏誤情況可以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面進行概括分析。首先,句法層面的偏誤主要分布在各項組成成分、成分之間的搭配和排列順序等。其中,以比較結果項的出錯率最高。其次,語義層面的偏誤主要集中在“比”字句的否定,具體體現在留學生不能分清“不比”句和“沒有”句的語義差別,導致兩者的錯用和混用。最后,語用層面的偏誤主要體現在“比”字句不具備特定語境的適切度,雖然這些“比”字句在句法語義層面不存在問題。下面是有關留學生“比”字句使用偏誤語料的分類結果。
2 “比”字句的偏誤分類
2.1 句法層面
2.1.1 比較結果項
在93條“比”字句使用偏誤語料中有43條是在比較結果項上出現偏誤,占總語料的46.2%。其中,等級形容詞或動詞前帶有程度副詞這一使用偏誤出現的頻率最高,具體偏誤語料如下所示:
(日本)我在去年剛剛學校畢業,所以經驗方面,比其他設計師較差,但我為貴公司的發展,發揮所有的力量,做出貢獻。
(韓國)他們比我們經驗多,所以比我們想的也很深,所以總給我們幫助不可能讓我們吃虧的。
(韓國)北京的天氣最近很好,有太陽,沒有那么大風,可是比以前有點兒熱。
(韓國)再說,學習漢語對韓國人來講比別的國家人學習比較容易一些。
(日本)一個人做一個事情比三個人一起合作做一個事情做起來十分容易。
(日本)抽煙的人比不抽煙的人得肺病、氣管病的幾率相當高。
留學生在等級形容詞或動詞前經常添加的程度副詞有“較、比較、很、有點兒、十分、相當”等。而帶有程度副詞的結果項不能表示“差值義”,也就無法和前面的差比標記“比”字結合,從而導致這種語義上的互斥現象。那么,應該如何修改呢?有兩種方案:一是將這些程度副詞去掉,這時的“比”字句只表示說話人將兩者進行比較,不帶有對比較項任何一方的主觀評價。二是將這些程度副詞換成語氣副詞“更/還”,這時的“比”字句表示說話人將兩者進行比較,同時帶有對比較雙方的主觀評價,即認為其中一者具有等級形容詞或動詞描述的性質,而另外一者的性質在這一基礎上更進一層。
除了比較結果項中帶有程度副詞,還有比較結果項缺少等級形容詞或動詞這種偏誤,共有14條語料統計。具體偏誤如下例所示:
(日本)因為青少年比成人不了解煙的毒性,所以他們很容易開始抽煙。
(日本)有些研究表明被動吸煙比主動吸煙危害,所以誰也不應該讓人被動吸煙。
(韓國)您們那里是比這里南方,可能是更熱的吧?
在以上的示例中,“不了解”、“危害”以及“南方”不是等級形容詞,也非帶有等級性質的心理動詞、能愿動詞等,因此用在“比”字句中無法得到“級差義”。第一個例句可以改成“因為青少年比成人更不了解煙的毒性”。第二個例句可以改為“有些研究表明被動吸煙比主動吸煙危害更大”。第三個例句可以變為“你們那里比這里偏南方”。所以,這種不具有等級性質的比較結果項需要添加一些成分使其變為等級性的相關表達后才能出現在“比”字句中。
還有一種偏誤類型為結果項是等級形容詞+得很。這種偏誤類型出現的頻率不高,共有兩條統計數據,如下所示:
(日本)以前是歐美各國的離婚率比亞洲國家多得很,不過最近亞洲國家的離婚率也大幅度地增加。
(韓國)我們家比別的同學家窮得很。
這種等級形容詞后接補語“得很”的情況實際上和等級形容詞前接程度副詞的情況相似,都是由于等級形成詞受到程度修飾而導致和“比”字句所表達的量級差異不兼容。第一句可以改為“以前是歐美各國的離婚率比亞洲國家多很多”,第二句可以改為“我們家比別的同學家窮得多/窮很多”。
2.1.2 比較標記
留學生在比較標記上出現的錯誤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比較標記缺失,二是比較標記用錯。前一種情況如“所以我覺得吃漢堡包等這種東西的話,吃使用化肥和農藥的食品好多了”,后一種情況如“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親戚朋友對自己的了解肯定比較陌生人來得深入”,“我的父母是比同學的父母年齡大,所以他們的思想比較古典的”。
2.1.3 語序
在統計語料中,我們還發現一例語序出錯的“比”字句。
(印度尼西亞)學漢字費力和時間,我們需很長時間練習比日本人。
2.2 語義層面
語言層面的偏誤主要集中在“比”字句的否定這塊。“比”字句的否定是通過在比較標記前加否定詞綴來構成“不比”句或“沒有”句,這兩者表達的意思不同。
(日本)也許我們不是那個戰爭的當事者,比長輩們問題不大。
(韓國)我們的發音比日本人沒有很差。
有的留學生會對比較結果項進行否定,就導致了諸如以上兩種不合法的句子。還有“不比”句和“沒有”句混用的情況,如下所示:
(韓國)雖然鄉村的生活沒有比城市的生活那么方便。
2.3 語用層面
語用層面的偏誤在語料統計過程中有發現一例:“比如說城里人去做文化活動的機會比鄉村里的人更多”。這里的問題出現在語氣副詞“更”字上,因為上下文語境并沒有說明鄉村里的人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多不多,而且按照人們的正常預期,鄉村里的人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這是語用層面上的偏誤。
3 偏誤原因分析和對策分析
3.1 偏誤原因分析
通過對留學生“比”字句使用偏誤類型的描述,可以發現留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比”字句的句法形式、核心語義以及“比”字句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限制掌握不夠。一是對“比”字句基本句式掌握不牢而出現比較標記缺失、各組成成分順序排列錯誤以及比較結果項缺乏等級程度義等錯誤。二是對“比”字句的核心語義掌握不牢而出現比較結果項帶有程度副詞、“不比”和“沒有”混用或等級形容詞或動詞前加否定詞綴來對全句進行否定等偏誤。三是對“比”字句的具體使用環境掌握不牢而出現語境不適切。
偏誤產生的原因包括受母語遷移的影響,漢語教師在授課時不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沒有結合留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留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不注重觀察對比等。
《HSK標準教程》是國內較為通用的對外漢語教材,而此教材中有關“比”字句的內容很少。一共九冊教材,只有兩個課時是“比”字句的教學,且都是簡單內容,對“比”字句的復雜情況講解不多,也沒有劃出重難點。根據本文的研究,“比”字句的否定情況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首先,留學生不能分清什么時候使用“沒有”句,什么時候使用“不比”句;其次,留學生無法弄清否定標記的位置,是放在“比”字前還是比較結果項的等級形容詞前。因此,“比”字句的否定情況對留學生來說是學習的一個難點。但是這本教材并未對“比”字句的否定單獨設置課時。
還有一個可能因素,對外漢語教師的母語是漢語,對外國留學生的語言不了解,從而導致漢語教師在教授“比”字句的過程中難以預測留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再加上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不合理,因此很難確定教學的重難點。
再者就是留學生在“比”字句學習過程中受母語遷移的影響。例如,世界上有些語言的語序是SOV,而漢語的語序是SVO,因此有的留學生在“比”字句的學習過程中會受母語的影響,導致語序排列錯誤。
3.2 對策分析
首先,要有一套合理的對外漢語教材。這種合理性體現在課時設置,教學內容的深入講解,既要包括合法的語言形式的講解,也要對不合法的語言形式進行預測,設置教學的重難點。更重要的是要將語境納入教材的設計中去,不能只停留在句法和語義層面上,要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體會細節上的差異。
其次,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多和留學生交流,結合留學生母語情況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難點,尤其是對留學生的錯誤情況進行統計并分析可能的錯誤原因。同時也可以幫助留學生漢語學習偏誤語料庫的建設,將出錯頻率比較高的知識點納入語料庫體系,以方便理論和應用教學研究。
再者,理論性的研究要和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加強對漢語句法、語義、語用、篇章理論研究,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漢語語法研究體系,并將理論體系和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相結合。
4 “比”字句的句法、語義
“比”字句是現代漢語的特色句式之一,其各組成成分之間的融合度高,彼此之間的關系復雜。前人多從句法和語義上來研究“比”字句,從句法層面,“比”字句可以概括為X比Y·G這種形式,其中X為比較主體,Y為比較標準,G是以等級形容詞或動詞為核心的比較結果。通常情況下,比較點隱含在比較結果中,但也有顯性的比較點。在語義層面,漢語“比”字句表達差比含義。首先,“比”字句是漢語比較范疇中的一種。前人將漢語比較范疇分為平比、差比和極比三種情況。“比”字句是表示差量比較的差比句式。再具體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勝過和不及兩種情況,“比”字句表示的是在G指示的等級維度上,X的量級超過Y的量級,所以屬于表勝過這一類。
5 “比”字句的語用環境
語用層面,前人對“比”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預設和反預期效果上。當“比”字句和一些副詞如“還/更”結合時,情況會變得更加復雜,會涉及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或判斷和前提預設等。“比”字句的否定式往往和說話人的預期或者常規預期相關聯,因此會產生一定的反預期效果。這些都是“比”字句的動態使用效應,然而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語用教學體系。
6 總結
由于現代漢語“比”字句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留學生學習“比”字句存在很大的困難。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收集的語料來看,首先是對句法結構形式的掌握不夠,當然這種形式上的錯誤同時反映出對“比”字句核心語義的不甚理解。其次是對靜態語義理解不透,導致平比比較和差比比較混用等情況。再者是動態的使用不當,有時一字之差就會使“比”字句的使用語境發生改變,導致語用適切度不夠。
參考文獻
[1]楊寄洲.漢語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9.
[2]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吳福祥.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J].中國語文,2004(03):222-231+287.
[4]相原茂.漢語比較句的兩種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沒有”型[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73-87.
作者簡介
余燕(1995-),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