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政治心態是一種社會意識,既受到客觀社會存在的制約同時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因素是復雜的、多元的,既包括宏觀層面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及網絡環境等,還包括微觀層面的學校、家庭以及自身個性心理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心態;影響要素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組織形式、就業崗位與就業方式日趨多元化,利益關系錯綜復雜,這較大地沖擊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由此,大學生的政治心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無疑對我們的學者和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及時追蹤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準確的把握其影響要素及其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的政治心態,促進我國政治的穩定發展。
1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政治要素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公民的民主權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有效保障,公民參與政治的渠道增多,這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以習近平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也得到人民的深深擁護,贏得了民心。令人失望的是,腐敗現象至今未得到根治,貪污案仍時有發生,這嚴重的損害了黨和國家的權威和形象,給部分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沖擊,致使其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度降低,政治熱情和政治參與意愿也大大降低,部分甚至回避政治生活。
2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經濟要素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利益意識日益增強,人們的思想行為與實際利益之間的聯系與以前相比,更為直接和密切,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泛濫,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心理造成消極影響。其中,城鄉差距就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同地區的學生的政治心態存在差異性。城市的醫療、教育、基礎設施,享受的資源等方面明顯高于農村地區,雖然從總體看,農村大學生的政治心態的主流是健康的,但是有些從小生活在貧窮落后地區的大學生,親身經歷生活的辛苦,再與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對比,越發覺得自己的可憐,內心就易產生不平衡感,進而對黨的方針、政策產生質疑,進而對社會的前途喪失信心。
3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互聯網要素的影響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及其影響的日益增長,極大的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心態。在傳統的大眾傳媒的環境中,信息傳播渠道少,國家和政府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傳遞或不傳遞,傳遞什么,傳遞多少,如何傳播都由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說了算,大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影響。互聯網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獲取、傳播方式,傳播的信息更加海量化和專門化,傳播的速度更加快捷,傳播手段更具兼容性以及傳播方式更具交互性。[1]大學生以互聯網為載體,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信息,不受時空限制,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上更具主動性,極大的便利了大學生了解國家的現狀,了解我國的大政方針,了解數億中國人民真實生活;也便于大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更切實的參與政治生活。
互聯網一方面為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現實條件,另一方面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它使我們接受的內容更加龐雜,主流與非主流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老師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互聯網使得大學生更加自由的在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很多時候不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這容易引發一些道德問題。人們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大都是被選擇和解釋過的,有些趨于真實,而有些是經過有心之人加工過的,它是扭曲的、變形的,但由于人們不了解個中原委,往往把它當作真實的信息加以汲取,潛移默化中受其影響,如果后期沒及時矯正,勢必產生心理問題。
4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家庭要素影響
大學生從家庭中走出來,其政治心態必然受到家庭環境和家庭成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由于不同家庭受教育程度不同,對政治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以及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的方法不同,這導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的大學生的政治態度的不同。一般情況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往往其政治參與的動機薄弱,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度和信任度也較低。因為動機源于需求,當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動機無從產生。他們態度、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子女,在子女身上打上深深地烙印,其結果表現為他們的子女對國家大事關注度也較低,政治參與的意愿也較低。此外,影響大學生政治心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收入。大學生的心智正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跨進大學校園后,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自制力不強極易被各種誘惑腐蝕。此外,大學生是純粹的消費者,無固定收入,當碰到心儀之物卻不能得時,內心就極易產生辛酸感;如逢物價上漲,無奈感倍增,對社會滿意度和認可度就急劇下降。如果對這部分大學生不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不能收到外界針對性的引導,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進而對政治不感興趣,遠離政治。
5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學校要素影響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以培養合格公民的機構,同時也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學生的政治心態在學校中不僅受到物質環境的影響,還受到精神環境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學風、班風、校風、師生關系的影響等等,大學形成的特定的政治文化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政治心態的影響尤為突出。首先,大學校園政治文化是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培養合格的政治人才的任務。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發揮著班主任工作、其他學科知識和學生活動等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所處時代的不同,所接觸的事物更加多元,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思想更加先進,傳統的單向灌輸理論的面對面授課的教學模式對當代大學生逐漸失去吸引力,其結果就是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大學生不愿參加政治活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課枯燥乏味。大學生由厭煩政治課到厭煩政治生活,遠離政治生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必須進行改革,充實內容,轉化形式,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增強活潑性、吸引性,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政治心態。
6 大學生政治心態受個人的心理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大都處于18至22歲之間,心智趨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智力發展逐步達到頂峰,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大為增強,求知欲旺盛,獨立性、批判性增強。他們在政治生活中表現為,對政治生活充滿濃厚的興趣,極大的關注國家大事,渴望參與政治生活,施展政治才能;但是也容易走進偏執、盲目、幻想的誤區,一旦他們發現政府的某件事上不作為,或某件事處理上不符合他們預期,便會對政府產生失望之情,遠離政治生活;再者大學生的情緒比較豐富,但不穩定,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此外,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相對較弱,這就導致看問題不夠理性、全面、客觀,再遇到一些其它的挫折,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如厭學情緒和畏難情緒,具體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整日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所事事,遇到問題,消極被動,不主動尋求解決之法,只關心自身,對其他事視若無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J].新聞戰線,2016(05):2-4.
作者簡介
劉正容(1993-),女,四川宜賓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