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利
摘 要:實踐證明精準扶貧不僅光靠在經濟上的幫扶是遠遠不夠的,要從文化扶貧的角度出發,在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上提高人民的素質教育,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離貧窮。
關鍵詞:精準扶貧;文化扶貧;分析
目前國家的政策形式是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加快人民脫貧致富的腳步。其中文化扶貧在精準扶貧的實施中占據了很重要的部分,促進文化扶貧就能有效地的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綜合素質,國內現在重點扶貧措施,就是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建設,要把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縮小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最終的目標。
1 農村文化貧困的現狀
教育的落后造成,農村人口素質普遍偏低,經濟落后造成農村人口生活水平不高,信息閉塞造成農村人口價值觀較為落后。
1.1 人口素質較差
教育落后是造成文化貧困的直觀因素,眾所周知,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偏低,綜合各個方面的能力較差,是造成其落后的根本原因。據國家統計局顯示:外出的農民工得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就高中文化,而且還沒有畢業,大部分的人還都是初中和小學的文化水平,文化的貧困又會導致人口素質的偏低,當然人口素質包括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文化素質,貧困地區的人群由于認識不到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子女的要求也不高,他們更多的精力就是如何改變這種貧困的狀況,卻沒能發現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其次是教育條件落后,交通較差,公共衛生等各個方面都落后的原因,就造成目前農村人口素質較差的現狀。
1.2 生活方式落后
由于農民的劣根性就是認為種地就是本分,對于如何去科學的種地卻沒有了解,因為其對知識量得掌握不夠,缺乏有效地文化底蘊,只有淳樸的民風,無法有效地改善自身落后的生活方式,那么農村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1.3 價值觀落后
落后價值觀是造成農村文化貧困的深層體現,農村貧困人口思想上保守,不愿意跟著新的政策形式走,只愿意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于現狀,對于國家的政策把握不夠,對于突發的自然災害束手無策,改變農村人口落后的價值觀就勢在必行。
2 文化扶貧的重要作用
2.1 文化扶貧的原因
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它可以有效改變對農村貧困人口落后的思想觀念,重新認識新鮮的事物,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到農村貧窮落后的現狀,實現農村小康生活的蓬勃發展。其次,文化扶貧對于穩定社會因素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可以豐富貧困農民的精神世界,遏制一些農村不良的行為思想,讓農民的思想觀念跟上精準扶貧的腳步,全面的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除了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客觀因素之外,還有就是它們的貧困文化極度匱乏,貧困地區存在著頑固的貧困文化,貧困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區域中,人們的思想水準、文化道德和價值觀等方面缺失或停滯不前,就會造成他們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難以生存,這是貧困地區的普遍現象。貧困文化的表現主要體現在貧困人員聽天由命、消極無為、不思進取、觀念保守、思想落后、依賴性強、懶惰消沉、好逸惡勞、斤斤計較等,這些都是貧困文化的體現。在這之中最為關鍵的是對于生活的追求和思想觀念的落后,處于文化貧困的人群具有很強的無助感和自卑感,不能認識到自身的缺點,一副聽天由命的精神狀態,長期的文化貧困就會導致他們處事沒有方法,目光短淺,而且對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充滿負能量,讓他們也陷入文化貧困的泥潭。
由此可見,貧困文化是對于貧困者是一種噩夢,要徹底改變貧困的現狀就需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追本溯源。從思想上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文化帶來的負面作用,否則精準扶貧的計劃就無法繼續實施。所以抓住了文化扶貧命脈扶貧工作就進行了一半。所以在扶貧工作進行的同時,充分利用文化扶貧促進貧困地區各方面文化的發展,讓經濟隨著文化的提升而發展。
2.2 文化扶貧的要義
文化扶貧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通過科學文化的思想教育,改變貧困人員的文化素養,帶動經濟的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目前的溫飽問題基本已經解決,急需解決的是要通過文化扶貧,來解決貧困人員如何去維持現在的這種生活水平。
黨和政府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幫助貧困地區脫離了現有的貧困狀態。但是很多人員卻沒能守住現有的這種脫貧之后的狀態,從扶貧到脫貧再到返貧的現象,國家的資金投入是逐年增加,但是效果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原因就是因為當地貧困地區人員的文化素養較低,長期處于極度貧困的狀態之下,思想觀念落后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不能及時的轉變,能夠脫貧只是因為有國家的政策扶持,自身卻沒有能力擺脫貧困,一旦國家不再進行物質上的扶持,靠自己能力致富時,這一部分人就會很快再次陷入貧困的狀態。反之對于有文化底子的貧困人員,在國家的扶持之后,能夠靠自己盡快的走向富裕,主要是因為文化與經濟是相關聯的,缺少一樣也不行,扶貧的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舉措上,必須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執行,采取非常舉措,拿出過硬的辦法,不能是紙上談兵,切實的加強文化扶貧。所以要想盡快取得扶貧工作的勝利,就必須提高貧困人員的文化素養。
3 文化扶貧的策略
文化扶貧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帶領貧困人口脫貧的必要路徑,用科學的方法加強農村人口的思想教育,提升人口的文化素養,達到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
3.1 文化扶貧要先確立對象目標,轉變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
文化扶貧要有針對性,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首先確立文化扶貧的對象目標,對于貧困指數較大的地區,政府在確立扶貧對象時,應加大資金的注入,加大文化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對于經濟狀況相對好一點的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對象應該側重于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升。轉變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要堅持扶貧先扶智的基本方針,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素養的高度決定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只有轉變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才能幫助其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加快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3.2 增加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
扶貧先扶智,大力的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是實現扶貧的第一步,充分發揮文化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引導的作用。推動農村文化教育發展的前提就是需要加大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有了充足的資金投入也就會確保基層文化教育建設的籌碼,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文化教育設施,農民的業余生活就會提高,就會有了學習和交流的場所,為提高農民文化涵養打下了基礎。
要加快精準扶貧的腳步,就需加大文化脫貧的效率,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精準扶貧就是一場戰役,只有了解到貧困農民真正的需要,才能有勝利的把握。在進行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國家政府機關應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關的策略方針,可以由當地的鄉政府、地方村委會落實相關的政策,之后根據文化設施的投入和農民文化素養提高的程度,向上級回報具體事宜,對于發展較好的地區,給予鼓勵,并且投入相應的資金,建設更多的教育場所,從根本上讓農民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于發展情況不理想的地區,要了解具體的情況后,加大宣傳的力度,讓其學習發展較好地區的經驗,并鼓勵更多的企業去投資,確保文化建設的資金保障。
3.3 引進先進的文化理念,加快脫貧的腳步
歷史證明,地方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然文化的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單單是依靠本地文化的培養,發展空間有限,很難有所創新,擁有的生產的水平也較低,由于貧困文化具有傳承性、封建性、頑固性,導致外來文化難易生存,終究會使落后的更落后,貧困的更貧困,決定了貧困地區的扶貧難以為繼。只有引進外來先進的文化理念,才能打破這種本身封閉的空間,激發貧困地區人民的斗志。科學和先進的文化理念既能夠引發其積極的創造性,還能提高貧困人民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同時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塑性。在制度的制定上,政府部門要以先進的文化理念為主導地位,培養和引導貧困人員學習先進的文化理念,積極的將貧困地區人員的靠政府、等救濟、伸手要的壞思想及時有效的遏制住。要將“窮則思變”的中心思想變成每一位貧困人員的進取的動力。利用先進的文化理念,推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發展,才能創建出符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3.4 以貧困家庭為單位,切斷貧困文化的代機傳遞
實際上,在幫助貧困地區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隱形因素制約著文化的發展,就是封建的封閉思想根深蒂固,要想打破這種平衡,轉變貧困人員的生活方式和成產方式,就需要利用貧困家庭在社會中的特殊關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工作,由政府扶貧辦組織相關的人員到貧困地區宣傳和培養貧困人員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并幫助指導他們轉變落后的價值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的謀生方式等,把發達地區的先進文化引進來,并將其融入進來,然后以家庭為主要的載體,引發貧困地區廣大人員的共鳴,盡快的擺脫貧困的帽子,最后對于貧困人員在發展上存在的難題,幫扶人員要及時的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大膽的去創造新的財富,這樣才能將科學先進的文化理念種植在貧困地區的貧瘠的土壤中,逐漸生根發芽。封建、封閉的思想觀念也能及時得到遏制,提前防止了代際傳遞,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地區的貧窮落后的狀況。
4 結束語
文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對象,也是實現扶貧的必經之路,傳統的扶貧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問題也越加明顯,如文化扶貧動力不足、基礎薄弱和條件惡劣等因素,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快實現,所以要求扶貧工作者們咬緊牙關,做到文化扶貧要目標精準、制度明確、結構合理,真正實現科學文化帶動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盧云.文化扶貧:貧困地區治本之道的戰略選擇.玉林論壇,2012(3).
[2]陳劍寧.試論文化扶貧的重要性和主要對策.達州新論,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