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 王鵬遠 高偉 曹崗 白明濤



摘要 ? ?為發揮谷子在大田生產中的優勢,以張雜谷10號為試驗材料,在延安旱地進行了不同種植密度對谷子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在栽培密度為18.0萬株/hm2時,谷子產量最高,為7 847.40 kg/hm2。因此,在延安部分地區大田生產中,張雜谷10號種植密度以18萬株/hm2較為適宜。
關鍵詞 ? ?谷子;張雜谷10號;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 ?S51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012-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谷子是延安旱區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地方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生產中占有主要的地位。谷子營養物質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維生素主要包括胡蘿卜素、V和V,微量元素主要有鐵和鈣等。因此,研究谷子高效栽培技術和種植模式對當地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提高谷子產量,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本試驗對谷子的種植密度進行研究[1-3],旨在探討種植密度和產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優良品種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的目的。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子長縣馬家砭鎮任家園則村,與子長縣農技推廣站和子長縣農民之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實施。土壤為壤土,其肥力一般,前茬作物為玉米,整地方式為秋翻春耙。
1.2 ? ?供試材料
供試谷子品種為張雜谷10號(由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的雜交谷子新品種)。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種植密度處理,分別為12.0萬株/hm2(株距17 cm)、15.0萬株/hm2(株距13 cm)、18.0萬株/hm2(株距11 cm)、22.5萬株/hm2(株距9 cm)、27.0萬株/hm2(株距7 cm)。3次重復,共15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4-6],每個小區面積為25 m2(5 m×5 m)。每個小區種植11行,行距為50 cm。其他田間管理同大田。
1.4 ? ?試驗實施
6月3日噴灑“張雜谷”專用除草劑。6月10日開始間苗、定苗,6月15日定苗結束,此時植株高度為20 cm左右,進行1次微耕,除草松土。6月28日有降雨,結合中耕除草追施拔節肥和孕穗肥。7月8日對谷子白發病進行1次綜合防治,配制代森錳鋅、多菌靈、氯氰菊酯溶液進行人工大面積噴灑。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種植密度谷子生育期
由表1可知,供試品種張雜谷10號生育期為125 d左右,在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生育期無明顯差異,說明種植密度對谷子的生育期影響不大。
2.2 ? ?不同種植密度谷子生物學特性
由表2可知,在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整體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谷子分蘗數和株高呈下降趨勢,而穗長、穗粗和單穗重呈正態分布性。在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植株葉片無明顯差異,說明種植密度對植株葉片影響不大,葉片數的多少與品種遺傳特性有關。
2.3 ? ?不同種植密度谷子產量
由表3可知,谷子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正態分布性,在種植密度為18.0萬株/hm2時產量最高(7 847.40 kg/hm2),3次重復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本試驗中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種植密度。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種植密度對谷子生育期無明顯影響;生物學特性整體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谷子分蘗數和株高呈逐漸下降趨勢,而穗長、穗粗和單穗重呈正態分布性;在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植株葉片無明顯差異,說明種植密度對植株葉片影響不大;谷子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也呈正態分布性,且在種植密度為18.0萬株/hm2時產量達到最高,為7 847.40 kg/hm2。
4 ? ?參考文獻
[1] 李書田,趙敏,劉斌,等.谷子新品種播期、密度與施肥的復因子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3):33-34.
[2] 顏麗美,李國瑜,鄒仁峰,等.種植密度對夏谷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2):12-14.
[3] 苗興芬,楊克軍,于崧,等.不同肥料和種植密度對谷子產量的影響[J].中國西部科技,2015,14(12):105-107.
[4] 郭瑞鋒,任月梅,楊忠,等.春谷早熟區谷子種植密度對植株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學學報,2015,5(9):7-11.
[5] 劉恩魁,劉環,張德榮,等.谷子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3(3):71-75.
[6] 楊忠,任月梅,郭瑞鋒,等.追氮水平和種植密度對谷子產量及農藝性狀的效應[J].華北農學報,2017(1):2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