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旺
【摘要】當人生病就需要進醫院就醫,不同疾病需要在不同門診診室進行診治,就如本文介紹的患者子宮內膜長了息肉,就需要在婦產科進行治療。在以往進行診治時是采用普通診斷性刮宮,刮出子宮內膜后做病理組織檢查方式進行診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各種先進醫學設備的發展,醫院開始利用宮腔鏡進行診治。本文針對宮腔鏡檢查和病理檢查兩者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看其診斷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本文從我院選出子宮內膜出血病人進行宮腔鏡檢查診斷出子宮內膜息肉病人60例,在經過官腔鏡術后取材得出病理診斷結果后,對比病理診斷結果與宮腔鏡診斷結果,看兩個診斷結果符率。
【關鍵詞】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檢查;病理診斷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很常見的婦科疾病,同時也是造成婦女子宮出現異常性出血的主要原因。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在我國婦產科疾病中,子宮內膜息肉的患病率極高,具有將近25%,患有該病的女性年紀多是在36歲以上,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患有不孕不育癥的女性也會有這個疾病。在對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進行診斷時,原本是采用刮出子宮內膜做病理診斷方式進行診斷,這種傳統的活組織病理診斷方式存在一定的創傷性和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比較多。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開始利用宮腔鏡對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進行診治,這種方式不需要對患者進行開腹,并且創傷極小,有助于患者手術過后盡快恢復,于是這種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婦產科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中。為了對宮腔鏡和病理診斷這兩種診斷方式在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診斷準確率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對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進行子宮內膜息肉患者60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進行詳細分析,其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1.1資料
本文主要選擇在2016年12月份到2018年12月份在某個醫院進行診治的6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這些患者在經過刮宮手術和病理診斷后被確診為都患有子宮內膜息肉,這次研究,在這60例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是75歲,年齡最小的則是23歲,這些患者都具有相同的l臨床表現,都經常會伴隨月經增多、女性陰道具有不規則出血,和絕經后出血的情況。在本文研究中,都是等患者月經結束后對其進行時間為3-5d的宮腔鏡檢查。
1.2方法
針對患者進行兩種治療方法,其一就是宮腔鏡檢查法,其二就是刮宮后子宮內膜做病理檢查方法。在對患者進行官腔鏡檢查方法中,具體操作如下:醫療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時,先對患者進行常規的麻醉,然后取截石位,對患者的陰道進行消毒,在手術之前對患者的宮頸進行擴張,確保宮腔鏡的鏡體能夠被醫療人員順利放入患者的宮腔內,之后醫療人員將宮腔鏡放人到患者的身體中,并注入一定的膨宮液,等患者的宮腔被液體充滿以后,醫療人員對其進行仔細觀察,如果發現患者身體中有息肉病灶,就要及時的將這個息肉病灶給清除掉;如果醫療人員沒有發現息肉病灶,那么患者就需要將患者身體內比較厚的內膜進行刮除,方便醫療人員能夠在手術之后對其進行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方法中具體如下:在進行病理檢查時,將患者的病理組織標本放在具有10%含量的福爾馬林中,并用石蠟將其包埋,再對其進行切片處理,然后利用HE進行染色,將經過上述處理過的切片放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檢查診斷。
等上述的檢查數據被收集后,利用專門的統計學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計數資料主要利用百分數表示,并利用卡方進行檢驗。等檢驗過后,如果所得的p值小于0.05那么就表示數據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極高的可比性。
對經過上述兩種方法診斷的結果進行對比后可以得知,利用官腔鏡檢查方對550位患有子宮內膜疾病的患者進行檢查后,診斷結果顯示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共60例,而經過病理診斷方式診斷后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共57例,由此可見,這兩種檢查方法中,采用宮腔鏡的檢查方法較病理診斷方式有明顯的優勢,其準確度較高,宮腔鏡檢查靈敏度在100%,而病理診斷的靈敏度只有95%。這兩種檢查方式靈敏度沒有著的差異,因此沒有統計學意義。兩種方法中的診斷結果符合率在95%,宮腔鏡檢查的誤診率在5%。誤診的病例共有3例,其中患有分泌期子宮內膜的患者是1例,患有子宮內膜增生癥的患者有1例,患有息肉樣腺肌瘤的患者有1例,具體可以從下表1看出。
女性之所以會患有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出現了局限性的增生,并且逐漸的擴展到患者的子宮內膜表面,有逐漸的向宮腔發展的趨勢,這些患者的J臨床常見突向方向多是兩宮角和子宮底兩個部分。患者之所以會發病主要由三個原因導致的,分別是患者的機體出現了紊亂,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出現異常,患者患有炎癥。而在臨床上對于患者的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機制暫時還沒有明確。對患者的子宮內膜息肉病灶進行顯微鏡觀察后可以看出,患者的子宮內膜息肉多是由不規則增生的腺體和厚壁血管及梭形間質細胞組成的,患有該病的女性多是中年女性,只有很少的患有不孕不育的年輕女性會患有此病。對患有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進行檢查時,利用宮腔鏡的方式具有極高的檢出率,與病理診斷結果相符合。對患者進行官腔鏡檢查時,可以看見患者的子宮內壁上有很多個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結節或是凸起,其中這些結節和凸起中有大部分都是帶蒂的,只有少數沒有蒂。對患有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很容易將這些病癥和其他類型的子宮病類型混淆,一個就是子宮內膜增生癥,里一個就是分泌期晚期子宮內膜病癥。前者病癥的臨床表現多是為患者的子宮有異常出血的情況,患者子宮內膜有息肉狀的隆起,表面卻十分光滑,和子宮內膜息肉容易混淆,但是由于息肉比較硬,因此利用顯微鏡可以進行確診。而后者病癥產生主要是因為不同腺體的分泌量不同,導致了患者子宮內膜出現了隆起,這種隆起癥狀和子宮內膜息肉癥狀有著很多的相似特點,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要掌握好最佳檢查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夠分辨這兩種病癥。對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進行宮腔鏡診斷時一定要嚴格的掌握檢查時間,在最佳時間段進行治療,在育齡期的女性由于其雌性激素差異過大,會對子宮內膜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檢查時最好在月經結束的3-5d之后進行,可以快速找出息肉。
綜上所述,醫療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時,利用宮腔鏡檢查方式和病理檢查方式結合,可以有助于詳細的了解子宮內膜息肉性質,為醫療人員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診治具有有效的參考依據,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因此,這種宮腔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相結合的方式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婦產科子宮內膜疾病診斷中,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