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思
【摘要】目的:研究氣壓治療在ICU臥床患者中的應用對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干預價值。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診的ICU臥床病患108例,將之采用電腦隨機雙盲法分成實驗和對照兩組(n=54)。當中,實驗組實行氣壓治療,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分析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對各組的干預效果滿意度等指標作出比較。結果: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85%,比對照組的25.93%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對干預效果的滿意度為96.3%,比對照組的83.33%高,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ICU中長期臥床病患施以氣壓治療,可有效減少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提高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ICU;下肢深靜脈血栓;干預作用;氣壓治療
臨床上,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多發于外傷、產后、晚期癌癥、長期臥床、盆腔術后與昏迷患者中,而ICU又以這類患者較為集中,并且,本病還有可能會后遺滯性潰瘍、繼發性靜脈曲張、色素沉著、下肢水腫與皮炎等病癥,若治療不及時將有可能會引發下肢殘疾,若情況較為嚴重,亦可導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故,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此研究,筆者以108例ICU臥床病患(接診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為對象,重點分析氣壓治療在ICU臥床患者中的應用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干預價值,現作出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ICU接診的長期臥床病患108例,并將之按照電腦隨機雙盲法進行分組,當中,實驗組(n=54)包含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介于54-83歲之間,平均(65.21±5.79)歲;臥床時間介于3-72d之間,平均(27.86±4.91)d。對照組(n=54)包含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介于53-83歲之間,平均(65.85±5.92)歲;臥床時間介于3-71d之間,平均(28.06±5.12)d。患者壓瘡評分≤14分,臥床時間≥7d,無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病歷信息完整,依從性良好。研究在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比較兩組的年齡和臥床時間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1)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2)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者。(3)對其它治療不耐受者。(4)病歷信息不全或丟失者。(5)中途退出治療者。(6)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方法
兩組都按照常規護理流程進行干預,內容有:適當抬高患者雙下肢,確保下肢高出心臟水平約20-30cm左右;由康復科醫生進行床旁功能鍛煉,對患者的雙下肢肌肉進行科學的按摩,需從遠端往近端按摩,30min/次,每日2次;每2h為患者翻身1次,并予以叩背護理;盡量不選擇在雙下肢處進行穿刺,以免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注意觀察患者雙下肢周徑的變化情況,做好數據記錄工作,若發現異常,立即告知相關醫師。實驗組加用氣壓治療方案,詳細如下:患者人住ICU后第2d,對其施以氣壓治療。選擇Flowtron Excel型的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并采取間歇性向心加壓法,控制充氣壓力為(10.04±0.78)kpa,且每腔加壓時間為10s。2次/d,30min/次。首先,對電源線進行連接,并連接好充氣氣囊,打開電源開關,此時,數碼管自左向右依次顯示0000 1020,且“M5”指示燈亮莫若數碼管顯示異常亦或者是操作有誤,需將電源關閉,并在等待片刻后,重新啟動。視患者病情狀況,對治療模式進行選擇,并對患者下肢套上充氣氣囊,然后再對時間升降鍵進行適當的調整,通常為30min。待按下啟動鍵后,儀器開始工作。若治療期間患者身體感覺異常,亦或者是突然停電、儀器出現故障,需立即停止治療。
1.4評價指標
根據患者主訴與臨床表現等,同時結合雙下肢深靜脈彩超檢查的結果,判斷其有無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統計兩組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者例數,并利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對干預效果的滿意程度,評分介于0-100分之間,當中,比較滿意90-100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0-59分。將比較滿意與一般滿意所占的百分比進行相加,即可得出各組的滿意度。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用SPSS 20.0軟件,t和X2分別檢驗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n(%)],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分析
實驗組中l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占總比例的1.85%;對照組中14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占總比例的25.93%。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0839,P<0.05)。
2.2干預效果滿意度分析
實驗組對干預效果的滿意度為96.3%,比對照組的83.33%高,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如表1。

ICU臥床者比較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而該并發癥的發生除了會加重患者病情外,還會延長其住院時間,降低預后效果,若情況嚴重可能會引起肺栓塞,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脅。目前,臨床可采取氣壓治療方法來對ICU臥床患者進行干預,以有效減少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確保治療效果。通過應用氣壓治療儀,能夠讓脈動氣流經氣管進入到氣囊當中,而氣囊則會隨壓力的增加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有效的擠壓和按摩,并且,該擠壓力與刺激還能抵達淋巴管、深部肌肉與血管,促進加壓部位靜脈血管排空,使血液回流速度明顯加快,亦或者是讓血液快速流向周圍的毛細血管中,在驟然減壓過程中,靜脈血會自動充盈,以有效提高血流速度。多項研究表明,利用氣壓治療儀對ICU臥床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減輕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風險。此研究中,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實驗組對干預效果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氣壓治療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具有顯著作用,且能有效提高患者對干預效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于ICU長期臥床患者的常規護理工作中,合理運用氣壓治療方案,可有效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對干預效果的滿意程度,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