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麗
【摘要】目的:探討細節護理在急診科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急診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強化質量管理后的細節護理進行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率。結果:觀察組臨床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細節護理可有效提高急診科臨床護理效果,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同時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率。
【關鍵詞】細節護理;急診科;護理滿意度
急診科是醫院的重要部門之一,急診科患者癥狀復雜,往往起病快、進展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在不明詳情的情況下產生焦慮和恐慌,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醫護人員掌握患者病情進行診斷,嚴重時還會干擾急診科正常的醫療秩序。因此為了幫助患者克服負面情緒,引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急診科工作,我院為提高患者及其家屬滿意率于臨床中實施強化質量管理后的細節護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共選取樣本200例,均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診科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100例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5.5±6.2歲,急性心肌梗死22例,食物中毒19例,消化道出血23例,高熱12例,其他24例;觀察組100例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齡17-66歲,平均年齡36.1±4.1歲,急性心肌梗死19例,食物中毒18例,消化道出血24例,高熱14例,其他2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100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10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強化質量管理后的細節護理,具體如下:
1)患者入院就診時,醫護人員主動接診,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判斷。若患者意識清醒自行就診,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在進一步診斷和治療之前通過溝通詳細掌握患者的禁忌癥、過敏情況、病史等;若患者已處于昏迷狀態家屬送診,則應當優先安撫患者家屬或親友情緒,詢問患者發病時具體情況,若條件允許則在治療前對患者病史、過敏史、禁忌癥進行確認。
2)優化急診分診管理,在急診科分診基礎上設置兒科、婦科、心內科等分診通道,每一個分診通道由特定護理人員負責,做好二級分診工作,確保急診科患者的就診秩序。以優化分診,提高患者就診效率。
3)構建良好的急診科就診環境。建立接診、分診、診斷、治療一體化服務模式,在此基礎上上根據急診科人員配置情況,由專業的主任醫師和護理小組負責對應患者的診療工作。同時建立起責任制和績效考評機制,根據績效獎優罰劣,同時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和集體責任制的雙軌制管理,重大醫療事故小組負責,一般醫療意外領導問責管理。
4)加強輸液巡視護理工作,每日組織4次定期巡視和不定時隨機巡視以及時發現患者輸液不良反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屬依從性以減少醫患糾紛。
1.3評價指標
1)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以患者無不良反應、癥狀在8小時內控制為顯現,以患者輕微不良反應或癥狀24小時內控制為有效,以患者有明顯不良反應或24小時內病情未控制為無效,臨床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滿意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率表示,經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有效率對比
根據統計結果觀察組臨床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滿意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見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診科病癥復雜,在接診和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為了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需要不斷完善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想要提高急診科臨床護理工作滿意率有兩方面工作需要注意,一方面就是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安撫工作,這是爭取患者及其家屬協同配合的前提,另一方面則是要預防輸液引起并發癥,這與急診工作的特點有關也是確保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本組研究中以200例急診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強化質量管理后的細節護理,結果顯示采用細節護理的觀察組臨床有效率、患者滿意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確定細節護理可有效提高急診科臨床護理效果,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同時有利于患者滿意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