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摘 ? ?要: 中國古民居雖然在特色風格方面存在地域差異,但在中華文化底蘊方面存在共性。本文以北京四合院和南京甘熙故居為例,從傳統民居的定位定向、空間分布和裝飾藝術三大方面揭示出這種文化共性,對中國古民居的文化內涵有更明晰的認識。
關鍵詞: 古民居 ? ?跨地域共性 ? ?四合院 ? ?甘熙故居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傳統民居建筑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無論是江南水鄉民居還是陜北窯洞,都透露著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雖然地域之別帶給建筑以外觀差異和多變風格,但其背后必然存在聯系與相通之處。因中國歷史是連續的歷史,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在兼容并蓄中保持了穩定性,這種文化的穩定性必然體現在建筑這一文化載體中。中國傳統建筑流派眾多,各流派風格迥異,各成一景。就典型民居建筑而言,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江南民居。在南北地域之別的背后,我們可以從傳統民居的定位定向、空間布局和裝飾藝術上探尋其蘊含的共性。
1.傳統民居的定位定向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歷經明清兩代的發展已成為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系統。四合院,其中“四”指建筑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合”指四個方向上的房屋彼此連接、合成一體,形成“口”形,即以矩形院子為中心,周圍分布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和倒坐房等四排房屋。北京沿襲了元代建大都時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的城市規劃,所以四合院分布在東西胡同的南北兩側,北側宅院,大門設在宅院東南角,南側宅院,大門設在西北角,進入宅門都需曲折向左進入中心院落。如此設置的依據在于中國古人在建筑擇址定向時會參照風水學說,以求在建筑中融入人對命運和財富的敬畏與祈盼心理。四合院的建造講究“坎宅巽門”,即按照《周易》中八卦方位的分布,“坎”為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免于遭受火災;“巽”為東南,在五行中主風,以“巽”為宅院入口則為吉位,代表順順利利,出入平安。此外,南北東居為吉位,宜設高大居住用房,西南方向在八卦方位中叫坤位,坤位為煞,不宜居住。因此,四合院的方位皆為坐北朝南,巽位設門。
再說南京甘熙故居,按照中國古人傳統的建筑觀念,房屋應當“坐北朝南”,但甘熙故居的宅院朝向卻是“坐南朝北”,與傳統觀念相反。事實上,這種看似違背常理的朝向選擇有其風水角度的考量。南京地處江南富庶之地,多商賈才人聚集于此,甘熙故居的主人甘氏家族是經商世家,注重保持財運之氣,在中國古代關于建筑風水學的專著《圖宅術》中,有關于居宅定向宜忌的記載:“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則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克。”“火克金為兇,而北方為水,金水相生則吉”。商宅之門不宜朝向南方,因為南方為火,北方為水,“賊”為“傷害,損害”之意,南方之火會損害錢財之源。由此,甘家宅院取向朝北,是根據風水理論做出的選擇,寄托了生意興盛、財運亨通的美好愿望。
如果把風水學說看做一個獨立完善的世界觀,是古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規律、天地運行主觀認識的總結,那么該觀念的存在必然伴隨語言和交流而跨越地域的屏障,由點及面,擴散傳播,并被應用于建筑形式之中,甚至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一部分,指導中國古人的營造活動。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何相同或相似的風水理念會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建筑形式之中。以上,北京四合院講究“坎宅巽門”,南京甘熙故居“坐南朝北”,其中都離不開傳統風水理論的影響,可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哲學觀念的風水理論已成為傳統民居建筑跨地域文化共性之一。
2.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
在民居建筑結構中,空間基本單位為間,由一間、三間、五間等單數個空間橫向串聯形成的房屋結構稱為落,與其正前方的庭院組成進,多進通過縱向連接形成多進宅院。現存北京四合院多建于清代與民國時期,以三進四合院最常見。整個宅院以中軸線為對稱軸,由前及后依次排列為外院、內院和后院。外院由東南角的宅門進入,三五間倒坐房和淺窄的前院組成外院,用于接待外客和仆人居住用,外院是外客活動范圍,一般不準許客人進入內院。內院以寬敞的矩形庭院為中心,正房處中軸線上,正對著庭院對面、連接外院的垂花門,東西廂房位居庭院兩側,內院是宅院主人生活起居之地,是整個四合院主要的活動場地。后院由后罩房和淺窄庭院組成,一般做家庭女性和女眷居住之用。內院房屋的使用分配是嚴格的,處在中軸線上且樣式、大小較突出的正房是家庭生活中心,也是家庭精神的象征,由家庭長輩居住,其中正房東西兩側臥室有尊卑之分,東為尊,東間住祖父母,西間住父母。東西廂房由晚輩居住,長子住東廂房,次子住西廂房,未出閣的女兒則住在后院的后罩房。由此,四合院的空間分配在家庭成員間有著明確的長幼、尊卑之分。
再說南京甘熙故居。始建于清代的甘氏宅院現存有大小36個庭院,以方陣形式排列呈矩形狀,整體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其中以3條主要縱向軸線為軸,軸上分布院落為正落,正落兩側為邊落。正落上按縱向依次分布著門廳、正廳和內廳等各種用房,沿中軸線貫通,由淺入深,由外及內,由封建家族長輩和家族統治人物居住使用。邊落與正落中間以一條窄長的備弄相隔。相比較正落,邊落在以下方面體現出所受的限制性:第一,整個宅院的入口不在邊落而在正落,居住在邊落的家庭成員必須通過正落進出宅院;第二,相比較正落,邊落的房間數量較少,面積較小;第三,邊落沒有正廳,家庭所有禮儀接待活動必須在正落中進行,正落代替邊落成為整個宅院的對外活動形象代表;第四,邊落在縱線軸線上不完全貫通,各廳堂的出入必須借助備弄,相比之下,正落更加暢達。甘熙故居在正落與邊落的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上有著明顯而刻意的差別安排,這種安排來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家族制度和等級觀念。中國人重視家族關系,偏向合群而居,同屬一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彼此緊鄰而居,不僅是成員間血緣關系的外在表征,更是維系情感關系的保證。
同甘熙故居的院落緊鄰、族人互依相似,北京四合院呈現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建筑格局,環境封閉而幽靜,家庭長輩與晚輩同住一個院落,以寬敞的庭院為中心,生活其中,其樂融融。兩者都體現了“合居”的封建生活方式和傳統氏族觀念。從四合院和甘熙故居的建筑空間布局和功能分配特點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的約束下,人們在民居建筑的設計規劃中融入了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理念,以及“合群而居”的生活方式,這些在南北方民居建筑中都是共同體現的,可以說中國傳統家庭禮制是傳統民居建筑的跨地域文化共性之一。
3.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
南北方民居建筑在院落布置、室內陳設、色彩裝飾等藝術方面同樣體現出一些共性。
(1)院落布置
在北京四合院中,矩形院落是宅院組成部分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由四周的房屋圍合形成。院落作為大面積的室外空間,起到為所有居住成員提供日常活動空間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院落內部安排和景致設計上有著傳統習慣。除了院子中間磚石鋪設的十字甬道外,其余部分均為土地,在其上種花植樹,設自然之美景,造寧靜之氛圍。常見的樹種和花草有如:石榴樹,寓意多子多福,祈盼家族興旺;棗樹,寓意封侯拜相,祈求官運通達;海棠和玉蘭,寓意財運富貴。花草樹木的引入不僅增添了可供觀賞的景色,還為家庭成員集體活動創造了絕佳的室外空間。此外,在院中還會擺放一只或數只魚缸,養一些金魚,以水的靈氣和魚的活力為院落增添生機。
在南京甘熙故居中,空間設計上的某些手法同樣對“屋”與“景”的相處關系進行了考量。首先,在故居大院的庭院之中,青瓦白墻之下,是層疊的假山和蔥郁的樹木,連接院子的拱門邊多見梅竹之葉,點綴出方形空間的自然之美。其次,故居后院建有一座后花園,園中草樹蔥郁,環境清新,中間坐有水塘,塘邊擺放形狀自然的山石,而且園中亭臺假山俱全,整個環境清新自然,身處其中,怡然自得。在自然之景與室內空間的銜接上,甘家大院采取了融合古典園林的構造手法,借用了圍墻、格窗的高低錯落形成多方位的觀賞視角,讓人在步履院中時,移動的視線穿過墻首、窗孔欣賞到另一側的院中景致,實現人與自然景觀的互動之感和流動之美。
由此,北京四合院注重對院落花草樹木的種植,強調院落擁有的居住者室外活動空間的功能,突出人與院落環境相處時追求的自然和諧。同樣地,在南京甘熙故居中,庭院中的樹綠草青,后花園中的假山水塘,無不體現著古人在民居建筑形態中融入的人與自然共處的和諧思想。
(2)室內陳設
在北京四合院中,正房和廳堂是主人生活起居和會見賓客的地方,物品陳設頗為講究。正房內后方、正對院子的位置擺放翹頭案,靠墻居中放置,案上左右各放置瓷器或青銅器,以花瓶居多,取“平安”之意。案的前方兩側各自擺放木質的太師椅;案的上方墻壁上會懸掛字畫,內容因宅院主人不同喜好而不同,字畫之用是為增加文學氣息,增添文化底蘊。廳堂作為公共活動空間,同樣包含翹頭案、字畫、太師椅等陳設元素,這些陳設幫助營造出莊重、嚴肅的空間氛圍。這和正房和廳堂具備設祭供祖、接賓待客的功能相符合,體現出廳堂在與其他房屋空間對比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在甘熙故居中,“友恭堂”是甘氏大院中主要的廳堂空間,起到主人會客的功能。其中的室內陳設體現著民俗文化。廳堂中間擺放一條長形供桌,其上放置三座神仙塑像,分別代表福、祿、壽三種美好祈求;供桌一邊擺放雕有花紋的花瓶,另一邊立著一面銅鏡,瓶與鏡取“平安”和“平靜”之意,表達對家人和后代生活平安幸福的祈盼。此外,墻壁懸掛的字畫、抱柱楹聯上的吉詞祥語都飽含對家族興旺、家人幸福的美好祝愿。
室內陳設是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實體建筑所有可視構成要素中的一部分,還是民宅主人無形的思想觀念、社會地位和審美情趣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在北京四合院還是南京甘熙故居中,諸如案幾、字畫、瓷器等裝飾元素的空間布置,都成為一種表達主人審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也是居住者體現禮制觀念和寄托精神信仰的一種途徑。
(3)色彩裝飾
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色彩中,院墻保留了磚石材料的青色,瓦片使用灰色,院門涂上大紅色,部分檐柱配以藍綠色調。整體色彩雖然以沉穩的青灰為主導色,但是不乏朱紅色與藍綠色這種活潑明快的色彩成分,究其原因,是受到北京自然環境的影響。北京地處北方,冬季寒冷漫長,花草樹木凋謝,失去生機顏色,自然環境顯得凋零蕭瑟,此時賦予建筑某些明亮之色,可以平衡抵消冬季單調沉悶的環境色調,營造明亮活潑的環境氛圍。
南京甘熙故居也有體現出建筑色彩偏向的特殊含義。甘熙故居作為江浙民居的代表,同樣有著江南民居“粉墻黛瓦馬頭墻,牛腿掛落花格窗”的建筑風格。粉墻,即以白灰抹墻;黛瓦,則以黑瓦覆頂,白與黑均為淡雅、素樸之色,這種清新樸素的色彩風格與江南夏季炎熱的自然氣候形成互補。房頂覆以黑色瓦片,可以吸收夏季陽光熱量,保持民居屋內空氣的涼爽,院墻以白灰涂抹,色彩清淡,行走其間,給人清涼之感。
在民居建筑中,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語言之一。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在風格上各異,在色彩運用上發展出獨具地域風情的色彩語言。北京四合院運用紅綠等明亮之色,以調和冬季氣候寒冷之蕭瑟,南京甘熙故居則以黑白灰等素雅之色烘托夏季所需清涼之觀感,都是通過建筑顏色的巧妙選擇和運用,營造或暖或涼的體感氛圍,使民居的居住功能與自然環境的變化達到平衡和諧的理想效果。
中國疆域遼闊,各地相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習慣催生了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筑形式。北方民居古拙質樸,南方民居俊麗素雅。但是如果“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同樣可以說“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建筑通過有形的外觀造型、色彩搭配、空間布局,將中國歷代沉淀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觀念融合其中,這種融合跨越了空間上的地理距離,留存了時間上的后繼傳承。對于同受中華文明滋養下的各地域民居建筑,或許能夠探尋出更多文化共性和歷史共性。應當將這些體現建筑內涵的文化共性融入當代建筑設計中,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民族自我認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暉,張越,孫洪軍.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體現[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27(3).
[2]張霞.甘熙故居的空間、禮制與意境探尋[J].美苑,2011(1).
[3]鄭愛東.南北民居色彩運用特點及原因探析——以北京與江浙傳統民居用色為例[J].美與時代,2014(8).
本論文是2018年江西理工大學校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生人文素養提升模式探究——以贛南地區為例”(項目編號:YJG2018003)的階段性成果。本文在江西理工大學外語外貿學院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曉明博士的指導下完成,特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