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
摘 ? ?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要求職業院校與“行企”的合作進一步深入,加快產教融合步伐,共同培養具有“匠氣·匠心·匠技”的優秀職校學生。其中,企業導師制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匠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不僅需要路徑探索,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探究在班級內配備企業導師參與學生全過程教育管理的實踐路徑,從選聘標準、工作職責、教育形式、育人作用方面研究其在高職院校育人中的實踐應用價值,為深化現代學徒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教育 ? ?班級企業導師制 ? ?育人模式
國家2019年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某些職業院校學生存在人生價值定位低,發展前景差,就業顧慮多;對所學專業缺乏必要的認知,學習愿望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工作后不能較快融入企業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職業院校開始實施企業導師制,讓優秀企業人員參與學校教學,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效果顯著,在技能實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引企入教”改革成效明顯,有效解決了“匠技”培養問題。
新時代要成為大國工匠,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能本領,還要有大國工匠的“精、氣、神”。要培養“匠心、匠氣”,就要讓企業參與學校日常管理,讓優秀企業員工參與學校育人,“技能為本,素養為魂”,深入進行校企融合發展。
一、“班級企業導師制”的實踐意義
(一)引入企業文化,促進學校育人模式革新。
學生教育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國家明確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于價值目標迥異,學校管理體制與企業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學生入職后的適應程度決定了其能否勝任企業崗位要求。吸引企業員工參與學生日常管理,通過角色轉換,有選擇地將好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融入班級管理中,通過融合發展,兩種不同的管理模式交叉借鑒,制定出適合學生發展、學生管理的制度,有效培養學生的職場意識,幫助學生快速適應企業崗位。企業導師的全方位加入可促進高職院校育人制度的創新,使學校育人制度改革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二)言傳身教,以身垂范。
優秀企業員工進入學校育人體系,承擔育人職責,轉變角色目標價值,近距離接觸學生,融入學生群體,伴隨學生成長,將職業意識慢慢嵌入學生內心。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受到的不同影響越來越多,導致一些學生對未來茫然。企業導師要利用自身優勢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職場意識、專業知識等方面教育,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直面真正的社會,消除對“外面世界”理解上的偏差和誤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為學生搭建職業素養框架。將學生上述方面的表現反饋給學校,彌補學校教師在學生管理、學生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學生通過企業導師的教育了解企業乃至職場的真實狀況,縮短學校與社會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此外,為學生職業規劃打好身心發展基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知識技能,走出校園后能夠迅速融入社會。
(三)助力產教融合深度發展。
高職院校實行企業導師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體現形式。將企業導師納入學校育人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過程育人,是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發展方向。高職院校全面借鑒企業新老員工“傳幫帶”制度,充分發揮導師制的優勢,讓那些思想品德高尚、專業技能嫻熟、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專業人士擔任班級企業導師,踐行對學生職業精神傳遞、專業興趣培養、實踐技能指導和職業規劃指導等方面培養,補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短板,優化人才培養方式,助推產教融合深層次、全方位發展。
二、“班級企業導師制”體系架構
(一)企業導師選聘渠道和選配標準。
“班級企業導師制”的核心是引入企業人員參與學生教育管理全過程,面臨選聘行業廣、人員數量大、品質要求高的問題。企業導師的選聘是高職院校實現班級企業導師制的首要環節,企業導師的素質高低決定了制度實施是否卓有成效。為各班級選聘導師要以班級學生所學專業為根本出發點,從專業對口的行業和企業選聘優秀員工。
導師選聘可通過政府人才庫、優秀校友庫、校企合作單位、行業協會推薦、專業教師推薦、社會公開招募等多渠道同步推進,建立學校企業導師人才庫。選聘模式可采用各專業初步物色,學校篩選,統一聘用的模式。對企業導師選配院校應當有嚴格的標準。按照“德技雙優”選人標準,導師應具備如下幾方面的能力:
1.個人修養: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政治素養過硬,有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愿意從事學生教育工作。
2.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社會發展需求,能夠指導學生專業知識的崗位應用,具有豐富的崗位工作經驗。
3.業務技能:具有豐富的一線技術經驗,熟悉本崗位各項技術的流程規范并對崗位技術有一定思考;優先選擇在本技術領域內有一定建樹且愿意傳授本人掌握的關鍵技術的一線優秀企業員工。
4.指導能力:企業導師承擔教育工作,應具備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夠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指導學生。
(二)企業導師的育人職責。
企業導師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如何發揮其優勢,融入學校育人工作,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要明確企業導師的工作職責。“班級企業導師制”對企業導師的要求主要是“導學、助學、督學”,具體內容為:
1.職場文化宣導:企業導師通過對所在企業和行業的文化進行直接或間接宣講,引導學生建立社會意識和職業意識。
2.職場素養教育:企業導師結合個人經驗從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方面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直面感受職業人和學生的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3.專業知識引導:從職業崗位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同時讓學生了解本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觀念,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
4.專業技能培訓:指導學生校內實訓和企業實習,充分利用豐富的崗位經驗和高超的工作技能傳授學生技藝,指導學生由理論向實踐轉化。
5.價值觀認知的疏導: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知識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自我貶低等問題,企業導師通過本行業的典型案例激勵學生努力奮進,樹立“職校生也有大好前途”“技能學習也可大有作為”的人生價值取向。
(三)班級企業導師制的育人形式。
1.課堂教學:利用公開課、主題班會、職業指導課等課堂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堅持每兩周進行一次,以管理制度和教學任務的形式固定下來,將企業導師真正融入教育教學體系。
2.微媒體教育:合理利用互聯網工具,建立班級交流群實時關注學生動態,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線上互動交流,掌握班級動態,對班級管理提出建議;利用視頻工具拍攝導師的工作場景和工作過程,對學生進行遠程實景授課。
3.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作為企業導師的優勢領域,按照現代學徒制的要求,配合校內實訓老師指導學生校內實訓,使實訓更貼合崗位實際;帶領學生進行校外崗位實習,全面指導學生的技能實踐。
4.個別交流:對班級內的問題學生,從職業角度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5.參與學生評先樹優:評先樹優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讓企業導師參與班級學生的評先樹優工作,拓寬選評思路,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培養質量,同時充分調動企業導師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
三、“班級企業導師制”運行機制
高職院校企業導師制是近年來隨著產教融合不斷深入,高職院校逐步推行的校企合作形式,探索實踐起步較晚,可參考借鑒的成熟實例較少。高職院校企業導師制組織形式與高校導師制存在明顯差異,如何更有效地實施還處于探索階段。筆者通過查閱研究相關文獻,概括出企業導師制運行因素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學校、行業企業和企業導師。要建立有效運作的企業導師制度就要從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形式、學校育人管理制度和企業導師規范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形式。
大力發展校企合作規模,拓寬企業導師選聘渠道,動態建設學校企業導師人才庫,完善企業導師選聘制度;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創新合作形式,以企業導師制為重點,探討企業導師制的保障制度。
(二)學校育人管理機制。
按照企業導師制的建設要求,革新學校育人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導師管理制度體系,將其納入學校辦學體系,頂層設計,總體布局,自上而下穩步推進。
(三)企業導師規范。
建立本地區企業導師協會,搭建職業學校、企業、企業導師溝通交流平臺,加強互動交流,共同探討企業導師規范標準,實現企業導師行業化、規范化。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黨的十九大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探索達成黨對職業教育的期望,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職業院校的中心任務。企業導師制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更需要社會、學校、行業企業共同推動,需要職業教育從業者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不斷創新和完善,真正讓企業導師制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雪嬌.高校企業導師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41):45-46.
[2]潘龍領,王麗琴.高職院校企業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03):1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