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娜 曠利平
摘 ? ?要: 隨著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大方向逐漸確定,人才教育、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作為職業教育的四大職能逐步提升,其中作為學校與社會溝通的主要樞紐——社會服務承擔著重要的服務隸屬方經濟的主要職能。人才教育、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創新皆可作為社會服務的載體向社會輸出,提供優秀的人才服務隸屬方經濟,將優秀的科研成果向地方輸出,向地方輸出優良的精神文化。
關鍵詞: 湘南地區 ? ?職業院校 ? ?社會服務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湘南地區的職業院校基本都屬于地方院校(有部分原隸屬部委,后改制歸屬地方),由于受地方整體經濟和戰略布局的限制,社會服務的對象和區域相對固定;在學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的支持。職業院校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和相互適應的關系,那些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的職業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社會基礎,勢必會被時代淘汰。
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具有區域性和行業性,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是對社會的首要服務,科研轉化成社會生產力是社會服務技術性的體現,文化傳承、引領和創新是承接地方文化底蘊,引導文化走向和創新地方文化的能力。
湘南地區區位優越,緊鄰珠三角大城市群,與港澳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直接對接,在“一帶一路”國家核心經濟建設中占重要地位,作為珠三角產業轉移的第一道大門,其包括衡陽、永州和郴州,三個城市各有優勢,衡陽作為湘南地區中心城市地位尤為重要。
1.2相關概述。
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主要集中在人培和課改、師資隊伍建設、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上,社會服務作為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能,既聯系學校和社會,又提高競爭力,而且前三個方面的提升最終通過社會服務向社會輸出,表現職業院校的社會價值。
2.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2.1職業院校作為社會智庫供給不足。
職業院校作為社會智庫的職能,主要是給地方經濟出謀劃策,提供咨詢,主要針對的中小微企提供技術支持和謀劃出路。但由于校政企融合深度不夠,以及溝通渠道不順暢,缺乏實質性的深度溝通機制,無平臺、無系統,不具備整體性、持續性和規劃性,導致一些院校科技成果難以產出,企業缺失技術和文化服務。
由于職業院校的原因,用于社會服務的職能相對單一,給予社會的窗口開放度相對較低,部分實訓室或者精神文化空間均建在校內,難以實現全民化,很難達到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及相應的經濟效益。
2.2企業參與熱情欠缺。
作為社會服務的主要對象,企業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欠缺,企業的逐利性導致其在職工提升方面的期望值不高。一些企業只想急功近利地從學校獲取技能人才和廉價的勞動力,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不想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活動,更不想承擔教育義務,這是校企難以深度融合的主因。同時低估學校社會服務的水平,期望值不高,單方面注重員工的技能水平,忽視員工的學術水平提升。
2.3職業院校對外宣傳力度不足。
職業院校與地方行業或者協會協同溝通不夠,缺乏集中、統一的與社會溝通平臺,更無營銷觀念,難以在第一時間將社會服務信息傳遞給對口企業或者公眾,部分是靠教師自身的人脈推動相關社會服務活動。教師的人脈主要是借助校友的力量,沒有統一的機制。地方、行業和協會缺失媒介功能,難以為職業院校提供足夠的幫助,政行校企停留在理論層面。
2.4職業院校社會服務無法常態化。
隨著職業院校的逐步擴張,學生人數逐步增加,教師的教學任務越來越重,加上觀念缺失,熱情不足,精力受限等因素,導致師資不愿出校提供社會技術支持。考核機制方面缺乏對社會服務的規定,導致部分教師不愿意參與社會服務活動。院校的實訓室和實訓中心由于設備無法完全達到社會技術同步性,設備和人員的受限導致職業院校難以實現社會服務常態化。
3.社會服務發展對策
作為社會服務的主導方——職業院校同時要拉攏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需要在自身條件和實力穩固的基礎上積極促進社會服務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建立起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的長效機制,逐步擴張社會影響力,將政行校企緊密聚攏,實現多方共贏。以下提出出路和對策:
3.1職業院校建立激勵機制,促進社會服務。
職業院校立足本身優勢,建立激勵機制,強化教師社會服務意識。將社會服務納入到職稱評定體系中來,出臺相應的制度和規定,與論文和課題等平步走,量化社會服務分值,將制度落到實處。同時從軟件和硬件上提升辦學條件。首先,從地方獲取經費,自身也可以廣開門路,改善實訓室和實訓中心的設備條件,加大實訓場地建設力度;其次,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增長教師的專業知識,增強科研實力,同時扮演“教師”和“培訓導師”兩個角色,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
3.2完善社會服務法律法規,搭建服務平臺。
建立健全社會服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將政行校企各方的權責劃分清晰,建立專門的溝通機制,各方協同合作,用法律法規保障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推廣,并保護社會服務成果,進行社會服務的理論深度研究,保證其理論可持續性前移,促進社會服務內涵在合理的環境下穩步提升。
建立集中統一的社會服務信息化平臺,鋪平職業院校的校內外多向通道,發揮職業院校的優勢,有效整合自身的優勢專業群,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平臺,厘清社會服務邊界,最大限度地構建社會公眾服務平臺,保證平臺的“全面性”“技術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等,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服務體系。
3.3職業院校應發揮自主性,迎難而上。
自主辦學對于職業院校來說,一直處于被動角色。地方職業院校主要依靠地方財政,包括原有的一些部屬院校下放到地方后也是一樣,自身話語權不夠,自主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只有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開辦適應地方經濟的專業才能更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方針政策的時候要主動放權,聽取職業院校的呼聲,讓職業院校本土化。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應主動設立相關的機構,主動將教育人才、科研和文化有機整合,自主進行頂層設計、推廣、運營、管理和維護等,進入良性的生存渠道。
3.4量化社會服務考核機制。
社會服務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有完善的考核機制界定,應納入職業院校的整體評估中,科學、客觀和有效地對社會服務做出評價是對社會服務工作落實的有效憑證,最重要的是四個基準:實用性基準、技術性基準、有效性基準和整體性基準。其中,實用性基準主要反映職業院校社會服務對行業的科研技術支持能力;技術性基準主要說明職業院校自身的業務水平及對前瞻性領域的探究;有效性基準主要落實到區域經濟的服務力度;整體性基準主要強調職業院校社會服務的普世水準。只有全方位立體地做好頂層設計,才能避免職業院校被動、機械化和盲目地推行社會服務,才能使社會服務大面積、多渠道地開展。
4.結語
湘南地區三大城市,衡陽、郴州和永州各具特色,應主動把握地緣優勢,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努力扮演珠三角產業專業橋頭堡的角色,縮小與珠三角經濟圈的差距,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和經濟的媒介,應順勢而為,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擺脫以往的社會服務觀念,主動向社會公眾靠近,構建一個直接面向公眾的社會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美]德里克·伯克,著.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孟麗菊,劉則淵.聯盟還是殖民:大學與企業關系的雙重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夏躍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務區域經濟[J].教育發展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