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倬東
摘 ? ?要: 幸福的教學生活既是技術又是藝術,既是生命實踐又是人際關系的生成經營,既是理想追求又是實踐道路。教師若要在教學生活里幸福地漫步,就要堅守信念并踐行道路,即通過開辟高效優質的教學途徑建構良好的教學生態圈。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適應多元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學評價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準,注重學生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幸福 ? ?教學生活 ? ?生活實踐
師生“生命實踐”共同體是學校世界里光芒閃耀的靈魂,必須融通于教學世界中,即遵循教學的道與德。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實踐工作時刻充滿不可預期的喜悅和悲傷,讓心靈受到激烈的碰撞與透徹的洗滌。同樣,正是在與諸多不確定性事件的遭遇過程中,自我得以不斷成長。立足日常碎片化的教學經驗,在教學理論的觀照審視中,更清晰理想信仰與確定實踐道路,即在教學道路上幸福地漫步。
一、幸福教學生活的理想信念
課堂教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教學相長”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充滿了真誠,蘊涵了深刻,表達了豐富,彰顯了生命;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包含“德、知、能”的“教學做”和“知行合一”的豐富意蘊。當教學工作擁有卓越的成效和鮮活的生命靈魂,則能讓置身其中的師生體味成功與感受幸福。通過對教學工作進行審視沉思,可梳理升華出如下幾點感悟:
對于師生而言,低效劣質的教學生活帶來的是困苦而非幸福。師生共同體要實現幸福的教育生活,可堅守如下幾方面基本精神:其一,教育教學生態圈整體須涵括“真善美”。“如果學校生活本身是令人壓抑的、枯燥無味的、充滿了對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那么,即使目標再好,也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1]。其二,在整個教育領域里,師生智慧相互浸潤,涌現民主、和諧、關懷的師生關系。師生共同體對自身生命進行自組織性的完善,并在與外部自然、社會世界的和諧關系中讓有“真愛”、有“情理”的生活細水長流。幸福教學生活的旅途在何方?不外乎師生共同體以本真生命建構的良好的教學生態圈,即創造理想課堂環境和開辟高效優質的教學流途。
二、幸福教學生活的實踐道路
幸福教學生活不是懸置于觀念空間中的設想,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需要教學活動參與主體以實際行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造幸福。這一實踐道路內在包括理想課堂的建構、主體性的教學過程、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及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
(一)以綠色生機的理想課堂夯實教學場域
生機盎然的理想課堂描繪了師生共同體幸福教學生活的藍圖,散發著生命活力,洋溢著身心愉悅,激蕩著理性冷思,充滿著生活智慧。概言之,“幸福的理想課堂飄揚著人的旗幟”,充滿了溫情與仁愛、信任與希望。師生共同體置身理想課堂,并在不斷拓展豐富的過程中走向幸福生活。
首先,理想課堂致力于學生走向幸福生活。使學生的精神愉悅、身心和諧;使學生生發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學生對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滿憧憬并為之努力。因此,“理想課堂要改善師生在課堂中與文本、他人、自我的對話關系;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安全需要,營造溫馨、民主、尊重的氛圍;讓師生彼此接納、享受關懷”[2]。通過滿足學生自我認同與積極成長需要,形成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成為幸福潤澤的成長地。
其次,理想課堂致力于教師體悟幸福生活。確切而言,“課前教師期望進教室;課中教師能機智地應答教育事件,能創造性地完成高質量的教學;課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審視,能獲得符合期望的審美體驗”[3]。事實上,教師不是“單向度”的人,即沉湎于現實生活中的迷醉者,而是理想生活的“創生者”,即通過質疑、批判和超越現實過一種幸福生活,理想課堂生態場域的價值就在于教師能置身其中不斷改善教學生活狀態。
再次,理想課堂致力于動態性的協同演化。其一,讓幸福經由“此在”流向“未在”,從而在流途上實現連貫統合;其二,讓幸福融入身心實現與超越的全面和諧發展中;其三,讓幸福活躍在師生“個性化與社會化”的差異共生中。課堂的協同演化是師生共同體平等性生命涌現的“表演臺”。
總之,“理想的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觀照意義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場所”[4]。如同“潘多拉之盒”,充滿了無盡的誘惑而難以祛魅,無盡的紛繁、迷茫、矛盾與簡單、希望、協調自然而發。因此,“構筑理想的課堂,就是通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通過在人類文化知識和學生生活體驗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系,實現高效的課堂并追求個性的課堂”。
(二)教學過程跳動著積極自主的發展脈搏
教育教學過程不僅是當下師生彼此對話的過程,更是經由師生對話,喚起個體向著幸福生活奔跑的開放性過程,由此開拓教學空間,澄清教學價值。“教學不僅需要師生向對方敞開,而且需要師生共同轉向更高的事物,以激勵個體對真善美的內在欲求”[6]。教學不僅是為了獲得某一技能、未來生存所需的飯碗與糧食,更是學校培養“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健全人”的根本途徑。
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師的學術水平和事業心與責任感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回味咀嚼,在教學過程中以六七名學生的小組為單位進行對分翻轉課堂,先后嘗試借助“對分易和雨課堂”APP平臺,通過“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課前梳理知識與課中分享交流活動,難免有青澀、有膽怯、有生疏、有遺漏、有逃避、有敷衍,但更有自信、有個性、有張揚、有活力、有準備、有齊心、有創意。其實,只有向成長的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自主能動的意識和能力才會得到切實激發與培養。在實際教學曲譜中,自覺自主意識與能力的激發與提升是一貫低沉綿延的主旋律,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教師需要將“教育就是服務”觀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關涉生命與生活的課程內容,把握住教學時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選擇吸收對其一生有用的本真知識,讓學生自主自抉地達到“最近發展區”,從而更多地體驗溫暖與幸福,更多地感受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與自豪。
(三)教學方法彌漫著靈動多樣的創生氣息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是開放生成的,并不意味著毫無邏輯和章法。教學有具體方法可以遵循,但進入實際教學情境之中,應該擱置預設的方法,我們不是為方法而教,而是為了教學活動過程本身。這一實際教學流程包括:研讀教材內容,搜集資源信息,揣摩學生心理,觀摩教師教學,撰寫教學方案,等等。方案中預設教學方法、手段,但是對自我而言,方案與教學的關系就是在“調適”與“創生”之間靈活地舞蹈。
實際上,教師在實施具體教學行為之前要預先思考并形成書面形式的“教誰”“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學”及“如何評估效應”等教學案。無論是在設計思路中還是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必然是靈活多樣的,尤其對于“喜新厭舊”與“無聊透頂”的悠閑看客,更要避免教學模式的固定化,因此,“因時間、因場所、因對象、因事件”的隨機應變就是必不可少的主打曲風。比如,在當前“眾媒”與“互聯網+教育”及趨勢使然的“智能+教育”的情境中,“翻轉課堂”“對分課堂”“MOOCs”“虛擬現實教學”“人工智能教學”“自媒體在線學習”等都有著以往課堂教學方式難以比擬的優勢,在互聯網虛擬與增強網絡與現實生活的交融中,師生應走出安于現狀的溫水區,更要避免“設施條件落后”的借口,唯有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勇于創新,方能在高新科技噴涌的潮流中尋求新奇浪漫的幸福。
(四)教學評價閃耀著多元合理的人性色彩
高效教學應具有效果,有了效果方能講效益。當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和信賴,相互之間建立起融洽和諧的師生共生關系,從而認可并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風格、慣式,才有可能開辟碩果豐收的農林田園。
教學目標、內容及模式的“合理合情”追求優先于教學手段的有效性選擇,體現了高效優質的教學價值取向。衡量教學的效益一定要有“大視野”及“大境界”的“大局觀”,一定要充滿綠色盎然的“人文”底蘊。當學生恰當適宜地參與教學活動,應進一步探討教學效率。“智力與非智力”的協同創生是實現高效教學的基礎保障,要實現教學的高效優質,需要如下教育教學途徑:第一,要把握教學內容的動態性基元,即具有廣泛遷移性的、創造生成性的知識,有意無意地向學生的日常現實生活去靠、去貼、去勾連。第二,努力營造并積極捕捉“憤”“悱”的教學時機,也就是機智地利用好學生學習的“敏感期”“關鍵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同樣,過猶亦不及;第三,堅持教學效果“價值”與“事實”的綜合性判斷,即過程與結果的一體化。評價的旨歸在于創新意識的激發,創造型人格的生成與確立。
幸福的教學生活必然展現出教育精神,釋放出教育氣息,營造出教育氛圍,點撥出教育光芒,踐行出教育道路……以春風化雨融入每個鮮活的生命世界,促進師生在“生命實踐”過程中“日日新、又日新、做新人”。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讓生命更美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
[2]陳大偉.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3]肖秋花.理想課堂——師生的幸福修習場[J].基礎教育課程,2014(9).
[4]肖川.洋溢著生命溫暖的課堂[J].教育科學研究,2007(12):16-17.
[5]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43.
[6]劉鐵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