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能 萬紅蓮 張靜 李佩



摘 ? ?要: 本文采用實地調查等方法,探究渭濱區人口增長的現狀及生育意愿,評價調查過程及結論,總結社會調查實施策略:組建地理興趣小組、開發鄉土課程資源、重視過程和方法教學、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為地理教師組織實施社會調查提供參考。
關鍵詞: 社會調查 ? ?地理教學 ? ?人口調查
地理調查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地理調查的方法,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1]。注重社會調查,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方法[2],有利于改善中學教學知行分離的現狀;社會調查是地理第二課堂的常用類型,是教師進行方法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趙靜[3]分析了社會調查在人文地理教學實踐中的一般程序:確定選題、調查準備、實地調查和總結匯報,給予中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有益啟示。
人口是人地關系中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經過初中地理的學習及生活體驗,高一學生對人口現狀有了初步認識,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具備一定的社會調查能力。通過本次實地調查,了解區域自然、人文社會特征,描述區域人口現狀及問題(區域認知);經過選題、制訂調查計劃、實施調研、分析總結等環節,掌握社會實踐調查的基本步驟,提高實踐探究能力,理解當地人口增長現狀及影響因素,并為落實“二孩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議(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問題,運用地理觀點和理論解釋成因,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加深對國家生育政策的理解,認識人口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人地協調觀)。
一、調查主題
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中國大陸新出生人口1523萬,比2017年下降了200萬,出生率僅為10.94‰,是1949年以來的最低值[4]。為何在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新出生人口低于預期出生人口?認識低生育率背后的人口、社會現狀,對于高中生而言,需要進一步探究。
高一學生進入第二學期,學習“人口增長”這一節內容后,認識到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國家的人口政策、生育觀念等,對人口增長有初步了解,但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為深入了解當地人口現狀,理解國家人口政策轉變的原因,以渭濱區高一某班學生為例,在周末進行為期一天的實地人口調研。
二、調查內容
1.了解渭濱區的人口增長及年齡結構。
寶雞市渭濱區共有44.5萬人,轄三鎮五個街道辦事處(神農鎮、高家鎮、石鼓鎮、經二路街道、橋南街道、清姜街道、姜譚街道、金陵街道),104個行政村、56個社區[5]。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當地近10年人口數據,包括總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繪制當地人口變化圖和年齡結構圖。
2.分析影響渭濱區民眾生育意愿的因素。
設計一份合理的調查問卷調查生育意愿,在社區、車站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場所調查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并整理分析收集的數據,得出影響該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聯系所學知識,探討該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生育意愿的。
3.結合所學,對落實“二孩政策”提出合理建議。
老齡化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結合實踐調查經歷和所學知識,歸納“高齡少子”人口現象產生的影響,結合影響生育意愿的因素,為落實人口新政提出合理建議。
三、調查實施及評價
根據實踐調查的特點及任務,將本次活動分為制訂調查計劃、設計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分析總結四個環節,并評價學生調查,劃分社會調查表現水平。
1.制訂調查計劃。
(1)調查內容
了解渭濱區某鎮的人口現狀和影響該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
(2)調查方法
①實地調查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分工,進入鄉鎮、村委基層,收集數據人口。
②問卷調查法:在社區等人流集中的區域發放問卷,了解影響該地居民生育意愿及主要原因。
③訪談法:和居民進行交談,聽取居民對人口新政的態度及建議,并結合所學,對落實二孩生育政策提出意見。
(3)調查過程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首先地理教師說明本次實踐調查的任務,動員全體學生參與調查;按照每鄉鎮1小組的原則和“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法進行分組,將全班學生分成八組,每組四到五名學生,推定小組負責人;最后要求各組提前制作調查計劃、調查問卷、訪談提綱、活動記錄表?;顒佑涗洷恚颖恚┤绫?所示。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各小組成員在當地派出所、計劃生育辦公室、公告欄收集調查區域相關人口數據;在社區和人流量較大的車站、街道、學校周邊發放居民生育意愿問卷,進行訪談;回收發放的問卷,評價有效問卷是否達到調查要求。
第三階段:分析總結。對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將成果同其他小組分享和交流。
(4)調查預期成果
①調查問卷回收及訪談匯總表
②調查活動記錄表
③人口變化圖及年齡結構圖
④落實二孩生育意愿的建議
2.設計調查問卷。
第一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是否有子女、戶口屬性、從事職業、文化程度等。
第二部分:生育意愿調查,包括意愿養育孩子數、二孩政策對家庭的影響、最理想的孩子數及孩子性別、(是/否)生育二孩及原因,對二孩政策的態度及建議。
3.調查實施。
學生根據制訂的調查計劃,實地調查、發放問卷、和居民訪談,搜集調查信息。
4.分析總結。
(1)整理資料
整理搜集到的人口數據,制作成圖表;利用Excel整理搜集的數據,統計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生育意愿及對生育政策的建議。
(2)分析問題
分析人口變化圖,說明該地“高齡少子化”的人口問題,并對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進行探究。
分析居民生育意愿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總結歸納出該地生育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
(3)提出建議
結合實際調查和所學知識,提出落實人口新政的可行建議。如針對全職夫婦,可以興建社區托兒所,解決父母照料難題。
(4)分享交流
每組選派一名成員,匯報本組的調查結論,小組之間相互學習借鑒。
5.調查評價。
為保證本次社會調查活動順利實施,提高學生參與調查的積極性,借助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評價(結合調查成果,一起放入學生成長檔案袋),社會調查評價表如表2所示。
6.表現總評。
通過觀察學生實地調查、結合各小組的自評互評表和調查記錄表,對學生的整個調查過程給予總體評價,將學生實踐調查水平劃分為四個層次,如表3所示,并對此次社會調查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
四、結語
地理教師必須增強意識,樹立“教學做”合一的觀念,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及課堂和實踐兩種方式,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實施中善于觀察、反思和總結,注意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社會調查效率。
1.組建地理興趣小組。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加重,開展社會調查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培養學生的興趣顯得尤其重要。通過組建班級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多種形式的調查活動,如區域土地利用調查、人口流動調查等,逐步激發全班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積極進行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
地理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按照課程開發相關要求,建設校外實踐調查基地,學生就近參與社會調查活動,省時省事省力,避免與高中教學任務發生沖突,培養家國情懷和地理實踐力。
3.重視過程和方法教學。
地理課程目標從“雙基”轉變為“三維目標”,突出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新的課程目標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更需要過程和方法的參與。在調查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過程和方法教學,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踐行“對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教學策略。
4.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地理課程的要求,以往的評價方式單一,既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容易使評價陷入“唯分數論”的怪圈,給教師、學生、學校帶來壓力。為實現社會調查的教學目標,應借助表現性的評價方法,尊重發展差異,觀察調查過程,結合學生之間的自評和互評,對學生的社會調查做出科學的評價,并改進后期的社會調查。
參考文獻:
[1]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趙靜.淺談社會調查在人文地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育,2012(11):60-61.
[4]李希如.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EB/OL]. http://www.stats. gov.cn,2019.1.23.
[5]渭濱區政府.渭濱概況[EB/OL]. www.weibin.gov.cn,2018.8.4.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SGH 14676)、寶雞文理學院重點教學改革項目(JGZD15017)的研究成果;受到寶雞文理學院自然地理學陜西省重點學科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