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指出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存在形式主義、走神走樣不走心、“兩張皮”突出等問題,分析其成因是用心不夠、能力不足、機制不完善等,提出從“筑魂”“釋惑”“解難”“建制”“創新”等五個方面推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措施:旗幟鮮明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潤物無聲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真心實意為黨員干部排憂解難、努力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四變”推動基層“智慧黨建”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基層黨建 ?全面從嚴治黨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29-03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也是整個黨組織的“神經末梢”。當前,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必然要求高校系統高度重視基層黨建,解決好基層黨建存在的突出問題,層層有效傳導壓力,真正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傳導到末梢、落實至基層,進一步發揮基層黨建工作對高等教育改革事業的引領作用。
一、目前高校基層黨建的問題及成因
(一)高校基層黨建的問題
1.形式主義傾向必須高度警覺。不少黨建活動存在花拳繡腿、敲鑼打鼓、形式大于內容等問題,誤導了一些基層黨員群眾,使得他們以為搞黨建就是做臺賬、搞宣傳,只要臺賬做好、名字起好、宣傳做到位,黨建也就搞好。隨著各種檢查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大,追責問責成為常態,一些基層支部自覺不自覺地把應付上級檢查作為首要任務,有計劃、有準備、有程序,組織實施“熱熱鬧鬧”,規定動作“認認真真”,自選動作形式也不少,臺賬資料整整齊齊、漂漂亮亮。
2.走神走樣不走心亟須糾正。在黨內組織生活制度落實方面,隊伍管理的寬松軟問題依然存在,“老好人”思想仍有不小市場,“三會一課”等制度在內容、時間、次數方面都能落實,但相當一部分依然形式老套,滿足于開會、說教,往往是書記講、黨員聽,領導部署、黨員記,缺乏創意,黨員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突出黨性鍛煉的效果還不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還沒有用好,紅臉出汗的效果不甚理想。在談心談話方面,以應付檢查、避免追責為導向,只注重談了多少人、談了多少次、是否有記錄,守株待兔式地被動應付、內容千篇一律雷同,而對談心談話的實際效果、是否切實解決了思想問題關注度不夠。
3.“兩張皮”問題依然突出。運用黨建思維統領業務工作的能力不足,人為地割裂黨建與業務的關系,致使兩者各成體系,結合點把握不準。在教學任務急劇增長與人力資源相對短缺矛盾凸顯的現實中,黨建與業務“搶人”的現象客觀存在,基層干部群眾身心疲憊忙完一天的業務工作之后,投入黨建工作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成因
1.用心不夠。黨建工作終究是做人的工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虛情假意或者不夠真誠,是無法建立起真正的感情的。因此,黨建工作只有帶著真感情、懷著真誠之心去做,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但是,現實中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明顯違背了真誠的原則,讓群眾感覺是在作秀,為了黨建而黨建,因此群眾并不買賬,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抵消了為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會引起群眾對黨建工作的抵觸。
2.能力不足。黨建工作是一門復雜的系統科學,簡單機械地落實幾個規章制度,就想取得預期的成效是不可能的。當前黨建的各項制度應該說都比較完備了,但是如何有效地跟實際、跟人的思想聯通起來,需要艱苦地努力和付出,更需要探索掌握用不同的“鑰匙”去開每一把普通黨員群眾的“鎖”。但是,現實中高校各基層黨組織的當家人,在掌握科學方法、運用黨建思維統領各項工作的能力上還存在不足,特別是政治領導本領和群眾工作本領亟須提高,抓黨建依然停留在“要我抓”的被動應付階段。
3.機制不完善。與“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相配套的干部評價、考核、選拔、激勵等方面的制度機制未能及時跟上,抓黨建往往停留于過去所說“軟任務”,而尚未上升為“硬指標”。即使有些已納入了“硬指標”,但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特別是在制度設計等方面,處處設防、不被信任,在嚴密復雜的監控體系下,導致干部群眾成為制度的“奴隸”。貫徹執行不是主動為了工作,存在著解脫責任的傾向,壓力層層向下傳導,責任落實擊鼓傳花,黨建工作“我要抓”的態勢還沒有形成。
二、需要重點厘清基層黨建工作中的幾個關系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尋找解決辦法。在全面推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需要厘清以下幾個關系。
(一)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內容是事物的內在諸要素之總和,而形式則是內容的存在方式,它是內容的結構和組織,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基層黨建工作就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體,偏廢任何一方,極可能導致具體工作出現支離破碎的現象。因此,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分析,從重點和難點著手,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既完成工作的內容,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黨員群眾有興趣接受,親身參與其中,從而達到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以取得最優且滿意的實際工作效果。特別是要始終堅持形式服從于內容,力戒形式主義傾向,避免適得其反。
(二)政治與服務的關系
基層黨組織是國家政權與基層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處理政黨與國家的關系上,基層黨組織帶有顯著的政治職能;在處理黨與群眾的關系上,基層黨組織又帶有鮮明的社會職能,必須發揮服務群眾的功能和作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是功能上的一個要求,但總的是戰斗堡壘,不能變成純服務的組織,它的政治功能要充分發揮;要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使基層黨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因此,要正確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避免兩種傾向:一是離開政治職能片面強調服務功能,不能只為討好群眾不懂積極引導,做“兩面人”和“老好人”;二是拋開服務功能單純強調政治職能,使基層黨組織活動脫離實際而流于空泛、宣傳動員失去群眾而完全喪失吸引力及感召力。
(三)黨建與業務的關系
井岡山時期,關于紅軍建軍思想問題,朱德和毛澤東有過一次爭論,朱德認為紅軍就是用來打仗的,而毛澤東認為紅軍不僅要打仗,還要宣傳、發動、組織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搞土地革命。關于這段歷史往事,毛澤東后來寫了一篇名為《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的文章,核心內容就是反對單純的軍事管理思想。換到今天,如果把“軍事”換成“業務”,一樣正確。黨建和業務實際上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體,每一項業務都承載著黨的政治主張,黨建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與業務、隊伍、管理的有機融合之中。黨建和業務就像大腦與心臟一樣,黨建集中體現在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上,業務集中體現在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上。
三、全面準確把握新時代基層黨建新內涵,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高校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未來合格建設者及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時代下,黨建工作作為統攬全局的根本性工作,只能強化,絕不能削弱。根據新時代基層黨建新內涵以及新要求,圍繞重點提升組織力和突出政治功能,堅持政治定位不能偏,政治功能不能弱,戰斗堡壘不能垮。高校應從實際出發,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筑魂—— 旗幟鮮明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一個政黨、一級組織,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步調一致。因此,黨建工作的核心定位就是“筑魂”—— 凝聚共識、統一思想,這也是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組織力的首要條件。實現這一核心定位最終落腳點、銜接點就是要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一理想信念是我們共產黨人永葆先進性的精神動力,是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因素。怎樣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最基本的是要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信她會讓我們的國家更強大、我們的民族更興旺、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把它體現在做好本職工作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力所能及地把分內事情做好了,中國夢也就水到渠成。
(二)釋惑—— 潤物無聲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生命線”。黨建工作要想達到凝聚共識這一基本目標,就必須具備高超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思想政治工作就像鹽,人長期缺鹽就會沒有精神,但人不能只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們首先要懷有一顆真誠的心,要善于講好大道理,理直氣壯講理想、講信念,弘揚正能量,第一時間發出正面聲音,強化價值引領。其次要在入腦入耳入心上下功夫,注重點面結合、久久為功,既堅持開展普遍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分析善于把握隊伍思想動態,對一些社會焦點熱點問題、隊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以及干部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及時對話交流、做出解釋回應。最后要針對當下思想獨立性、多樣性、差異性凸顯這一現實,因人而異、因事而變,“一對一”開展同志式、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干部群眾的主體地位,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言傳身教、樹立威信,以人格魅力去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
(三)解難—— 真心實意為黨員干部排憂解難
毛澤東指出,要時刻把解決黨員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實際困難沒有解決,容易放大思想方面的負面情緒,導致思想工作雪上加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作為人民的一部分,黨員一樣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他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有著合理的更高要求,也同樣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著更高的合理需求。作為高校黨組織,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去為黨員爭取正當的利益。一是在物質利益方面,充分考慮馬克思主義“經濟人”的地位,全力以赴爭取國家對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政策的傾斜,加大對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支持的力度,盡量縮小高校與地方、邊遠地區高校與發達地區高校之間收入差距。二是職務晉升方面,加快構建更為合理的職務晉升和職稱專家評審制度,注重發揮非領導職務晉升的激勵作用,加大人才分類管理的探索力度,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三是人文關懷方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支部工作日志和個人檔案,及時全面掌握全體黨員在日常生活和個人發展方面的情況,主動幫助大家排憂解難。特別是要注重解決過程“心”的投入,有時候盡心盡力地幫助了,即使問題沒有解決,也容易打開人的心結,贏得理解和支持。
(四)建制—— 努力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重點解決內容“考什么”“怎么考”和“怎么用”的問題。一是在考核指標的設計和考核方式的確定上突出“實”。每個考核要點都明確分值和得分標準,對相關學習內容、方式方法、組織管理等提出具體要求和規范,推動黨建工作由“軟任務”變成“硬指標”。二是力戒以臺賬、聽取報告為主的浮在面上的檢查方式,以免給基層傳遞不務實的信號,更多應當是實地調研、深入調研,比對說的、做的、宣傳的與取得的成效是否一致,突出問題是否有效解決,尤其是黨員干部關于作風、效能等方面的真實反映。三是強化結果導向,解決“怎么用”的問題。有效解決“考而不究”“考用兩張皮”,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干部獎懲、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并與支部書記、支部委員履職評價相掛鉤,進一步強化“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理念。四是重點突出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把黨組織的教育、管理、監督等滲透到業務工作的各個方面,不留盲點死角,確保各項業務工作的開展任何時候都有黨員的身影,使業務工作的每一項進展都凝聚著黨組織的支持和付出,得到干部群眾認可。
(五)創新—— 以“四變”推動基層“智慧黨建”建設
一是從線下變線上線下相統一。突出用好“互聯網+思維”,推動線上黨建與線下黨建雙軌作業優勢互補,通過網站、微信、APP、系統等方式,發揮技術優勢加強黨員管理、黨建宣傳、黨員培訓等工作,特別是主動適應新形勢下黨員群體的個性特點和工作特點,激發主動參與意識,使黨建工作更具活力,更接地氣,深受歡迎。二是從單一變多樣。把學習文件、讀講話稿為主的方式與研討、聽講座、移動微課堂、知識小PK、典型事跡交流、觀看教育片等多樣性、更富吸引力的學習方式結合起來,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如組織參觀紅色文化、參與公益活動、現場觀摩等方式,使黨組織生活形式單一向多樣化轉變。三是從灌輸變互動。在組織生活過程中,適當安排時間集中討論,輪流或自由發言,暢談學習體會、分享個人感受、展望今后打算,開展支部工作的交流活動或工作上的相互參觀學習,讓每個黨員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組織生活的主角,在互動中產生共鳴和同進。四是從封閉變開放。根據黨員自身興趣愛好、工作便利等實際情況,自主開展各類黨建互動,倡導支部之間、院系之間開展聯創聯建,并適度向入黨積極分子和普通群眾開放,落實黨務公開制度,暢通聯系溝通渠道,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生活透明度,拉近黨組織、黨員與普通群眾的距離,不斷提高黨組織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梨淙.新時代要突出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J].文教資料,2018(2)
[2]郭玉良.抓牢全面從嚴治黨組織基礎的三個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7)
[3]李敏,王強.試論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講好中國故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4]王同昌.如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J].黨課參考,2018(8)
[5]戴世宏.強化基層黨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J].學習時報,2017(11)
【作者簡介】王桂玲(1969— ),女,山東昌邑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工會副主席,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