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巧婷,陳 萍 ,任先麗,崔翠林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產后6個月堅持純母乳喂養有利于嬰兒健康成長[1]。產后早期缺乳指產婦產后乳汁分泌很少甚至沒有分泌,乳汁不能滿足嬰兒日常需要的一種臨床常見現象。目前,母乳分泌不足是大部分母親未進行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的主要原因,從而導致母乳喂養率下降[2]。西醫治療產后缺乳效果欠佳,而且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產婦因缺乳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而焦慮影響母乳喂養會導致錯過初乳期,甚至使產婦喪失母乳喂養的信心。目前臨床主要采用中藥療法,包括針刺、按摩、食療等,需要根據患者依從性及醫者經驗進行實踐。如何有效降低產后缺乳,同時應用中醫藥特色進行缺乳治療,提高產后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已成為當務之急。本院婦產科選取產后早期缺乳的初產婦,運用改良的中藥溻漬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產后早期缺乳初產婦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27.22±2.78)歲;學歷:大專及以上35例,大專以下5例;分娩方式:順產25例,剖宮產15例;新生兒性別:男19例,女21例;新生兒平均出生體質量(3 537.68±302.29)g。治療組平均年齡(27.56±2.84)歲;學歷:大專及以上30例,大專以下10例;分娩方式:順產24例,剖宮產16例;新生兒性別:男20例,女20例;新生兒平均出生體質量(3 597.40±304.70)g。兩組產婦年齡、學歷、新生兒性別、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醫辨證為肝郁氣滯證,臨床表現為產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無,乳房脹硬或痛,胸脅脹悶,神志抑郁,或有微熱,食欲不振,舌質正常,苔薄黃,脈弦細。
1.3 納入標準 初產婦年齡23~40歲;順產或剖宮產后,有母乳喂養意愿者;產后母嬰同室相處;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乳房疾病、高危妊娠、慢性乙型肝炎及血液系統疾病或重要器官疾病者;未按規定用藥,無法評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中途退出者。
2.1 對照組 按常規給予母嬰同室、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技術指導及產后飲食指導,如5 d內應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8 h后雙側乳房給予中藥溻漬治療。中藥溻漬處方:漏蘆、丹參各30 g,炒王不留行籽、路路通各60 g,瓜蔞15 g。取8劑混合碾碎制成30~60目篩的粉末,將藥粉裝入特制的能覆蓋整個乳房的棉布袋中,將藥袋浸潤濕透,微波爐加熱2~3 min,熱度達45~50℃。將加熱后的藥袋緊貼于雙側乳房,藥袋外面用一次性保鮮膜覆蓋,預防藥物外滲,同時防止藥袋散熱。中藥溻漬時注意為產婦保暖,根據產婦對熱度的耐受程度移動藥包避免燙傷。治療結束后擦干藥液,休息30 min后方可外出,同時檢查皮膚紅暈程度及范圍。每日治療2次,每次30 min,兩次間隔至少6 h。藥袋每2 d更換一次藥物,冷卻后冰箱保存,乳房溻漬持續使用4 d。
3.1 觀察指標 ①泌乳始動時間和泌乳量:泌乳始動時間是指產后第1次醫務人員用拇指和食指向胸壁按壓產婦乳暈時黃色或清的乳汁溢出時間[4];泌乳量:每日有效母乳喂養次數≥6次評3分,每日4次或5次評2分,每日≤3次評1分(以嬰兒吸吮時產婦有下奶感,且能聽到嬰兒吞奶聲,吸吮后嬰兒哭鬧停止,或能安靜入睡為有效母乳喂養)[5]。②乳房脹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0代表無痛,10代表最痛。③產婦滿意度調查[5]:產婦出院前1 d采用2010年衛生部臨床路徑管理工作中的產婦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包括5個維度20個條目,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80~90分為一般,<80分為不滿意。④產婦有無燙傷、不耐受等不良反應。每日17∶00由同一個責任護士觀察兩組產婦術后泌乳始動時間;評估兩組產婦術后24 h內、24~48 h、48~72 h、72~96 h的泌乳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燙傷及不耐受等,統一記錄于評價表上。觀察時間為治療4 d后,出院前1 d或出院當天做滿意度調查。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泌乳始動時間比較 兩組初產婦泌乳始動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早期缺乳初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比較(例)
(2)泌乳量評分比較 24 h內,兩組初產婦泌乳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4 h后,治療組初產婦泌乳量明顯增多,且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早期缺乳初產婦泌乳量比較(例)
(3)乳房脹痛評分比較 24 h后,治療組乳房脹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早期缺乳初產婦乳房脹痛評分比較(分,x±s)
(4)滿意度比較 治療組初產婦滿意度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后早期缺乳初產婦滿意度比較(例)
(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和燙傷發生,且無患者退出。
中醫認為產后泌乳與心、肝、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及氣血均有密切關系。《胎產心法》載“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傅青主女科》中記載:“今產后數日,宜其有乳,而兩乳脹滿作痛,是欲化乳而不可得,非氣郁而何……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氣,而陽明之氣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專去通乳。”產婦產后氣血衰弱、氣行無力、情志所傷、津液匱乏等都會引起產后缺乳[6],且氣血不足常伴有肝郁氣滯。
中藥溻漬是中醫外治法的組成部分,《理瀹駢文》是中藥外治分支科學體系的成熟與完善,它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更是將中藥外治法從理論到實踐推向一個全新高度,后世醫家多沿用此理論確立中醫外治法的理、法、方、藥。現代研究表明,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使平時呈閉鎖狀態的動靜脈吻合支開放,改善局部微循環,降低痛覺神經興奮性,加速致痛物質排除,減少緩激肽、前列腺素等內源性物質的釋放,同時促進藥物吸收[7]。本科室改良的中藥溻漬法藥物與乳房接觸面積廣,可充分發揮熱效應及藥理效應的雙重作用。
本研究溻漬方中王不留行籽味苦、性平,歸肝、胃經,能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苦泄宣通,行而不留,具有行血脈、通乳汁之效。漏蘆味苦寒,歸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等作用[8],用于乳癰腫痛,乳汁不通。瓜蔞味苦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治療結胸痞滿、乳癰[8]。路路通味苦性平,歸肝、腎經,有疏通氣血而下乳之功效[8]。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能活血化瘀,是婦科調經要藥,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之效[8]。諸藥合用,可以達到疏肝解郁、寬胸理氣、醒脾下乳、通絡行乳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初產婦實施中藥溻漬干預,療效顯著,能夠加速乳腺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乳房微循環,通暢乳腺導管,從而減少乳汁淤積,減輕乳房脹痛,提高產婦身心舒適度。產后泌乳的增加,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及產婦身心舒適度的提高,極大地增加了產婦及家屬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同時增加了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改良的中藥溻漬方法簡便易學,居家使用方便,產婦和家屬容易接受。因此,可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