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河南省職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2)
積滯又稱食積,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征,與西醫功能性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夏秋季節,暑濕易于困遏脾氣,發病率較高;小兒各年齡皆可發病,尤其是嬰幼兒。小兒患病后,配合性和依從性較差,為了更好地服務患兒,挺高患兒的治療效果,本院在眾多的治療方法中選用神闕穴位貼敷療法,同時配合辨證施護,收效甚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11月于河南省職工醫院就診的82例積滯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0.4~7歲,平均(3.3±1.7)歲;病程2~6 d,平均(4.24±0.99)d。治療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0.3~7歲,平均(3.2±1.6)歲;病程3~6 d,平均(4.27±0.74)d。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兒科學》[1]《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中積滯的診斷標準:有傷乳、傷食史;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酸臭不調;伴有煩躁不安、夜間哭鬧、嘔吐等;實驗室檢查:糞便常規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脂肪滴;年齡14歲以下。
1.3 排除標準 脫落病例;不符合診斷標準者;有明顯兼夾證或合并證者;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合并有嚴重的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小兒健脾化積口服液配合常規護理。①小兒健脾化積口服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B20020062)口服,周歲以內每次5 mL,每日2次;1~7周歲每次10 mL,每日2次;8周歲以上每次10 mL,早中晚各服1次。連續服用3 d。②常規護理:給予家屬用藥指導、心理安慰、飲食指導等,并每日記錄療效評估1次,連續3 d。
2.2 治療組 給予神闕穴位貼敷配合辨證施護。①穴位貼敷:取木香、青皮、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麥芽、麩炒白術、焦梔子、炒萊菔子等比例配藥,打粉,用0.9%氯化鈉溶液調成糊狀,置于直徑1.5 c m、5 c m×5 c m的空白穴位貼中。神闕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將做好的穴位貼貼于神闕24 h,每日1貼,連貼3 d。注意防止患兒自行揭掉;用橡膠布固定,以防因膠不黏而脫落;過敏體質者可用其他方法代替。②辨證施護:給予家屬飲食指導,并講解緩解疾病的方法,根據《中醫兒科學》中積滯分型進行辨證護理[1]。乳食內積型:采用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等,操作方法:首先用手掌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摩腹10 min,用手指按揉雙側足三里各5 min,最后用三指捏脊10~15遍,以背部紅潤為度;脾虛夾積型:采用摩腹、摩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等,操作方法:首先用手掌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摩腹10 min,用手指點揉中脘10 min,用手指按揉雙側足三里各5 min,最后用三指捏脊10~15遍,以背部紅潤為度。每日1~2次,連續3 d。每天記錄療效評估1次,連續3 d。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記錄臨床癥狀積分。主要觀察癥狀為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脹、大便酸臭、嘔吐。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標準,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臨床癥狀積分的變化評定療效[3]。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減少≥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30%≤積分減少<95%;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積分減少不足3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各臨床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積滯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x±s)
(2)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93%,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5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積滯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食積是因喂養不當,小兒內傷乳食,導致乳食停滯胃腸,脾運失司形成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食積又稱積滯、傷食,在《嬰童百問》中明確了病名:“小兒有積滯……肚熱脹痛……哭啼不食,或大便閉澀……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小兒特別是嬰幼兒,因脾胃虛弱,乳食不知節制,家長喂養不當而易患病。《保嬰撮要》言“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指出本病主要是脾胃虛寒、乳食不化所致。可見,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喂養不當,乳食內積,也可由于脾胃虛弱,納食不化引起。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其病機是乳食停滯中焦脾胃,積而不化,氣滯不行。因此,脾胃是護養的重點。乳食為有形之物,非消不能去,故本病的治療以消積導滯為基本法則。護理的重點是指導飲食、指導如何提高不同年齡段小兒的脾胃功能。如病情初期未重視,病情進展,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則可轉化為疳證,會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4]。因此,積極正確的治療及護理對小兒疾病的預后及生長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積滯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本文所選用的小兒健脾化積口服液具有益氣健脾、消食化積的作用。穴位貼敷選用自制方“消積理氣方”,以理氣藥和消食藥為主,配以健脾、清熱藥。方中木香歸脾、胃、大腸經,善通脾胃之滯氣,可止痛健脾消食;青皮苦、辛、溫,可消積化滯,和降胃氣,行氣止痛;萊菔子、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麥芽為消食藥,諸消食藥合用可增強消食行氣化滯的作用,研究發現,山楂能夠增加胃中酶的分泌,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5];患兒素體脾胃虛弱,白術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食積而易生熱,用焦梔子以清熱;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滯、行氣清熱之功。神闕為任脈經穴,胎兒時期是小兒內外溝通的通路,所需的營養物質均通過臍部輸送,營養胎兒的四肢百骸、經絡臟腑,對小兒的生長發育起重要的作用。小兒出生后,神闕皮膚較薄,藥物可通過穴位貼敷,直接作用于經絡臟腑,進而發揮藥理作應,對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臨床報道顯示,對于小兒積滯的治療多采用中藥制劑[6-7]或推拿手法[8]或穴位貼敷療法[9]治療,運用臍貼療法結合辨證施護在小兒的其他疾病中效果較好[10],因此筆者將二者聯合應用于小兒積滯。護理是否得當對小兒生病與否或生病預后情況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護理可促進疾病的康復。本研究亦顯示,治療組患兒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臍貼療法結合辨證施護對小兒積滯的效果明顯,小兒無痛苦,且操作簡單、方便、易掌握,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