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文
(山西省中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2)
消渴病痹證為消渴病并發(fā)癥,臨床癥狀主要為肢體感覺異常、口渴,以氣虛血瘀為主,相當于現代醫(yī)學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該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癥狀。本研究選取90例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內服聯(lián)合中藥浴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西省中醫(yī)院就診的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47~77歲,平均(62.7±7.7)歲;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6.8±2.1)年。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6~78歲,平均(62.9±7.5)歲;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6.7±2.2)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中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2],明確糖尿病史,經血糖檢測確診,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乏力等感覺異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合并腫瘤者;嚴重頸椎病、腰椎病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肢體感覺異常者;嚴重精神異常不能配合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導致的代謝毒物對神經的損傷者;有腰部或下肢嚴重外傷史者;其他病變如吉蘭-巴雷綜合征、腦梗死等導致的神經功能異常者;合并其他嚴重心肝腎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甲鈷胺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0812]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依帕司他膠囊(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南京海陵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40)口服,每次50 mg,每日3次。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內服合中藥浴足。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組方:生黃芪30 g,白芍、丹參、當歸、桂枝、川芎、牡丹皮各15 g,甘草片、紅花各5 g。陰虛者加麥冬、沙參及生地黃。每日1劑,煎為300 mL,分兩次服用。中藥浴足方組成:桂枝30 g,透骨草、川芎、紅花、防風各25 g,地龍、伸筋草各20 g,水煎為2 L,加水1 L,調整水溫為38~40℃,每日睡前浸泡30~40 min。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癥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3]。包括肢體麻木、肢體疼痛、乏力,分數為0~6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②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測量雙側尺神經、脛后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用間距20~30 mm的雙電極刺激神經干近、遠兩點,記錄肌肉表面相關參數。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yī)內科臨床治療學》評定[4]。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提升大于5 m/s;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提升1~5 m/s;無效:未達到顯效與有效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肢體麻木、肢體疼痛、乏力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x±s)
(2)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尺神經、脛后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傳導速度均較治療前加快(P<0.05),且觀察組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x±s)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目前臨床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生與高血糖導致的代謝紊亂、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氧化應激、血管性缺氧等因素相關[5]。西藥治療通常以改善微循環(huán)與代謝紊亂、營養(yǎng)神經為主,特異性不足,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效果不佳。隨著臨床中醫(yī)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yī)藥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拓寬。筆者多年來應用中醫(yī)臨床路徑治療消渴病痹證,發(fā)現以氣虛血瘀證最為多見,治療當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為主。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肢體麻木、肢體疼痛、乏力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尺神經、脛后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內服合中藥浴足可促進患者癥狀與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黃芪桂枝五物湯中黃芪為君藥,補氣行血;白芍補血斂陰、緩急止痛,桂枝辛溫解肌、溫經通陽,共為臣藥,通絡緩急;川芎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丹參祛瘀生新,活血;當歸補血活血,潤燥滑腸;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甘草調和諸藥[6]。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養(yǎng)血益氣的功效。根據患者癥狀加減用藥可促進用藥針對性的提升。現代藥理學證實,黃芪可促進微循環(huán)的改善,雙向降糖,減少自由基,阻滯脂質的過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加快受損神經細胞恢復速度與傳導速度[7];桂皮醛可鎮(zhèn)痛,加快血液循環(huán)[8];川芎嗪可保護代謝性疾病所致的周圍神經性病變[9];白芍中苷類可降低血栓含量,并保護神經細胞[10];紅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與血液黏稠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11]。中藥浴足方中透骨草舒筋活絡,活血止痛,解毒化疹;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地龍清熱鎮(zhèn)痙;諸藥制成的藥液浸泡雙足可擴張局部血管,加快血液流動速度,藥效直達病灶,進而改善患者癥狀。中藥內服與中藥浴足同時應用可進一步促進循環(huán),改善血糖代謝,減少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12]。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治療方式可促進臨床療效的改善。西藥治療聯(lián)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內服合中藥浴足具有協(xié)同作用,共同發(fā)揮緩解患者癥狀、改善神經功能的作用,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內服合中藥浴足可改善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癥狀,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提升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