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學
【摘 要】新課程強調“教”服務于“學”,要把學生置于教學的核心地位,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和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才能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及學習情況來確定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進行探討,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以學定教;策略
以學定教就是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里的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認知水準,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學生對新知的情緒狀態等學習主體的基本情況。而“定教”,就是確定教學的起點不過低或過高,在恰當的起點上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最優化的發展。基于以學定教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教學中的一個現實的實踐問題,又是一個不斷探討和研究的理論問題。
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
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行為習慣和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教師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所以我們要熱愛學生。愛是相互的,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歷史教師要讓教育具有“親和力”,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生活的樂趣,并以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這樣學生就會愛上這門課。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很強,都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尊重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他們就會聽你的話,尊重你及你教的課目。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潛力。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找到“差生”身上的閃光點。老師的信任和鼓勵會使學生信心百倍,有時甚至會創造奇跡。每每想到這些,歷史的責任感、教師的職責感都讓我感到老師責任重大。
二、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初中歷史教師專業活動的核心,是判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歷史課有效教學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學目標。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普及歷史知識。傳統課堂教學過于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忽視智力、能力、情感、態度。課堂教學因此而喪失實效。新課標確定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課程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實踐證明: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經驗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是可行的、有效的。
三、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首先要以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作為學習的動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作為刺激學生認知需求的有效手段。比如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再現雅爾塔會議上三人斗智斗勇的場面,從而營造歷史氛圍與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不僅能提高探究新知識的欲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且在親自體驗歷史中引發思考,從而加深了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四、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是東京組和平江府組,然后每組再分為四個小組,分別代表服飾、飲食、建筑、樂活。在每個城市的服飾、飲食、建筑、樂活欄目下,筆者都設計了五道填空題,基本上涵蓋了該城市在這一領域的特色。填空題的答案均可以在mod平臺的資料庫里查到,不過筆者設置了時間限制,每個小組只有八分鐘的時間,時間一到,電腦就會自動進入鎖定狀態。為了提高效率,每小組都進行了明確的分工,由一人負責填寫答案,其他三人將題目分配到人頭,每人負責查閱各自所需要的資料,給負責填寫答案的人提供答案。
在組內成員的齊心協力下,每個小組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除了一個小組出了一個錯誤之外)。由于每個小組只負責一個城市的一個領域,知識面過于狹窄,因此在學生們完成任務后,筆者將東京城與平江府的服飾、飲食、建筑、樂活兩兩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發現這兩個城市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點,從而突出本課的主題——“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同時又擴大了知識面。
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起來,他們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方面的情況更容易被教師把握,因為它們的發展軌跡在課堂表現上和作業完成上。通過對學生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的判斷,教師可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整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索,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比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通過影視作品、網絡等途徑,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與修筑長城等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教學時教師可按照學生的認知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重組,提前安排學生學習“焚書坑儒”這一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中理解“焚書坑儒”的背景、動機和后果,從而進一步理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
在這個“教學做合一”的過程中,教師只不過是起了引導的作用,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收獲了通過網絡平臺查找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更收獲了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會很自然地轉化為他們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
五、引導學生多關注國內外發生的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
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問題,有些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只對現實問題感興趣。但今天社會上發生的許多問題都與歷史事件相連或者相似,如當今巴印矛盾、俄格沖突、臺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等。如果教師了解這些熱點焦點,再帶入課堂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用歷史眼光辯證分析,讓他們踴躍發言,一定能更好地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的實際需求,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資料,遵循適切性原則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以保證開展的教學內容真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便于學生探究和理解,構建起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六、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歷史課程的學習問題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從教材中找出與生活密切結合的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進行探索性學習,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歷史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增長。比如教學《對外友好往來》一課時,可以通過鑒真東渡、玄奘游等史實,讓學生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情況,引導學生聯系近年來我國領導人的外交活動,通過兩個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的對比,讓學生從中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以更好地了解歷史是一部時間史。這樣將歷史內容生活化,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過去人們的行為,更加深入地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了解目前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是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由此可見,“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要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努力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獲得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及學業進步,實現教育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嚴駿.以學定教: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然選擇[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7)
[2]桑艷云.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7(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