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揚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方法:2012-2017年國家疫情網絡報卡及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狂犬病患者114例,對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狂犬病的流行現狀。結果:有明確暴露史92例(80.7%),除5例不規范清洗傷口外,其余均未處理傷口,暴露后無一例接種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患者的首發癥狀多樣,均有怕風、恐水表現。對于“給動物注射疫苗可預防疾病、提升對狂犬病的認識可預防疾病”兩項防控觀念的認同,大專及以上人群的知曉率高于其他學歷人群(P<0.05)。起病后予以綜合治療,生存期2-14 d,病死率100.O%。結論:狂犬病患者的病死率極高,尚且無有效治療手段,暴露后需正確應對,盡量加強預防和控制。
關鍵詞 狂犬病;臨床特征;流行病學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所致的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其病死率高達100%。全球每年報告的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多達55000例,我國統計每年死亡的狂犬病人數有3000例之多[1]。目前,狂犬病疫苗對狂犬病的預防有一定作用,但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狂犬病仍是人們所要面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與此同時,狂犬病發病率逐年增長,并出現了新的流行特征。因此,做好狂犬病的預防工作,對患者死亡率的控制至關重要[2]。本研究對2012-2017年發病的狂犬病病例進行調查,通過狂犬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的分析,探討了狂犬病預防控制的臨床依據?,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114例狂犬病患者的病歷資料源于2012-2017年國家疫情網絡報卡及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其中男60例,女54例,年齡3-68歲,平均(32.4±11.2)歲;其中農民38例,機關職工30例,工人21例,學生15例,其他10例;初中及以下學歷22例,高中專學歷52例,大專及以上學歷40例。
方法:詳細登記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學資料及其臨床表現,對其相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另外,參考文獻設計調查問卷,對狂犬病病例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防控觀念認同情況進行評價,共5個條目,問卷發放有效率100.0%。
統計學處理:軟件包SPSS 23.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流行病學資料:114例患者中,有明確暴露史92例(80.7%),I級暴露12例,Ⅱ級暴露24例,Ⅲ級暴露56例;犬傷80例,貓傷12例。此外,經詢問表示無明確的致傷史22例,其中有密切接觸犬、貓的可能14例,可能有接觸帶病毒分泌物污染的空氣8例。未處理傷口5例,傷口清洗不規范17例,均未注射疫苗。潛伏期12 - 212 d,平均(75.5±42.6)d。檢查發現頭面部受傷40例,四肢受傷62例,軀干受傷12例。全部病例的早期首發癥狀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中,怕風、恐水114例,狂躁96例,意識不清88例,咽喉肌痙攣72例,發熱69例,血壓升高58例,多汗39例,呼吸困難29例,四肢抽搐16例,幻視、幻聽11例。
防控觀念調查情況:大專及以上人群對“給動物注射疫苗可預防疾病、提升對狂犬病的認識可預防疾病”兩項防控觀念的認同率最高,與其他學歷人群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與轉歸:確診后,狂犬病患者接受隔離、對癥支持、并發癥處理等綜合治療。狂躁者應用鎮靜劑,呼吸困難者予以吸氧,腦水腫者予以脫水治療,同時給予補液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進展至麻痹期時全部病例死亡,病死率高達100.0%;發病后生存時間2 - 14 d。
討 論
我國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犬咬傷所致的狂犬病患者占95%,貓咬傷所致的狂犬病患者占3%。另外,被其他動物咬傷也會發病。通常情況下,人類感染狂犬病主要是被受感染的動物咬傷所致,抓傷或分泌物污染空氣也會導致人類感染狂犬病,甚至有少數病例感染狂犬病與接觸蝙蝠有關。本研究114例患者中,除22例無明確的致傷史外,犬傷所致病例80例,貓傷所致病例12例;無明確致傷史的病例中有8例有接觸帶病毒分泌物污染的空氣。由此說明,狂犬病病毒的傳播途徑較多,即便是無明確致傷史的病例,也要仔細詢問有無接觸過犬、貓或狂犬病患者。對于發病的狂犬病患者,則要立即予以隔離。
狂犬病的潛伏期最短為幾日,最長多達數年,大多數病例的潛伏期1-2個月。本組114例病例中,農民38例,該人群的占比較高,提示農村人口是狂犬病感染的高危群體,必須重點加強保護和預防。人類對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發病與有無規范處理傷口、注射疫苗及傷口多少和深淺等因素有關。本組明確有犬貓傷史的病例無一例按照規范處理傷口、注射疫苗。此外,本次調查發現,多數人對狂犬病防治信念不夠積極,除“給動物注射疫苗可預防疾病、提升對狂犬病的認識可預防疾病”兩項防控觀念大專及以上人群的認同率較高外(P<0.05),其他三項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認同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不足40.0%。可見,大多數群眾對狂犬病防治的認識仍然存在不足。
據報道[3],狂犬病的癥狀缺乏典型表現,首發癥狀多種多樣。隨著病情的發展,主要會出現怕風、恐水、大汗、咽喉痙攣、抽搐等典型癥狀。本組114例患者均表現有怕風、恐水癥狀,其次是狂躁、意識不清、咽喉肌痙攣、發熱、血壓升高、多汗等癥狀比較多見。倘若患者發生多涎表現,常會在短期內進入麻痹期,并會因循環或呼吸衰竭而迅速死亡。
現階段,對于狂犬病的治療尚無有效策略,重點預防、對癥處理、治療并發癥為常見的治療手段。不過,患者多會出現不良反應,在合理使用鎮靜劑劑量的同時,還要配合親屬對其進行陪護,避免失控病例造成不良后果。一些病例使用鎮靜劑后會進入抑制期,隨后會因循環或呼吸衰竭而死亡,故在應用鎮靜劑前告知家屬,避免引起誤解和糾紛。由于狂犬病患者的死亡率高達100%,因此需要加強監護,密切注意生命體征,積極治療各種并發癥,從而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命。對于經歷犬貓咬傷的人群,應采取正確方法處理傷口,并盡量入院接受檢查,以便及時采取救治措施。此外,應當加大對狂犬病預防知識的傳播,告知群眾注意預防狂犬病,可以通過廣播、報紙、網絡、電視等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加大狂犬病預防相關知識的普及宣傳,提升廣大群眾對狂犬病的認知水平。
總之,狂犬病患者潛伏期長短不一,部分無明確暴露史,首發癥狀多種多樣.死亡率極高。應加強對本病的進一步認識,重點管理犬、貓類動物,全面普及狂犬病預防知識,以盡量降低狂犬病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牛會勤,趙華斌,徐御斐.2008-2017年平頂山市狂犬病暴露人群分布及免疫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17):3195-3197.
[2]聶蘭,余春,宋沈超,等.2015-2016年貴州省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19):3492-3495.
[3]陳昆銳,施媛,葉蕊.37例狂犬病病例臨床特征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討[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