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



摘要 目的:淺析在臨床輸血中實施凝聚胺技術與其他輸血技術的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集健康檢查者53例,應用采集血液標本進行輸液檢驗,檢驗方法分別是凝聚胺技術和常規鹽水檢驗法,對比兩種檢驗結果。結果:凝聚胺技術和常規鹽水檢驗相比較,抗體-D、抗體-c、抗體-C是最強凝聚,抗體-c、抗體-E為強凝聚;凝聚胺技術凝聚細胞檢出率30.l9%,遠高于常規鹽水檢驗的3.7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經過凝聚胺技術檢驗,54.72%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為10 s內。結論:在臨床輸血中與其他技術相比較,凝聚胺技術有著更好的效果,不僅操作便捷而且有著較高的靈敏度,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 凝聚胺技術;輸血技術;鹽水檢驗法
臨床中很多患者的救治中需要輸血治療,其可穩定體內的血液循環,改善器官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如果在輸血操作中發生錯誤,將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說在輸血治療前,要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血液檢驗,以確保輸血治療的安全性。在輸血檢驗中,以往使用常規鹽水檢驗法,但是效果存在局限性,而凝聚胺技術優勢逐漸顯現,檢出速度更快,對于溶血性輸血的預防效果較好[1]。為了進一步明確其效果,展開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集健康檢查者53例,采集血液標本進行輸液檢驗。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齡21- 59歲,平均(29.3±4.8)歲。其中,血液樣本是臨床輸血、反復出血中有抗體26份,血液樣本是輸血中不合格配血17份,血液樣本是正常的輸血反應10份。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常規鹽水檢驗是以《免疫血液學》為依據;凝聚胺技術檢驗中,選取2支試管,其中1支試管中加入受檢者的血清和獻血者的紅細胞懸液,另1支試管中加入受檢者的紅細胞懸液和獻血者的血清;之后根據操作標準進行操作,對檢驗結果進行記錄,針對凝集者使用篩選細胞進行抗體篩查,若有特異性抗體,得出最終結論。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常規鹽水檢驗和凝聚胺技術的檢驗結果,分析凝聚胺技術檢驗結果,再對比分析凝聚細胞檢出率。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21.O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種技術的檢驗結果對比:常規鹽水檢驗結果表明血清抗體無聚集;凝聚胺技術檢驗的結果表示,血清抗體檢測有著較高的靈敏度。兩種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凝聚胺技術檢驗結果分析:所有研究對象中,54.72%的受檢者10 s內非特異性凝集消失,無消失時間>3 min的患者。見表2。
對比兩種檢驗的凝聚細胞檢出率:凝聚胺技術的凝聚細胞檢出率30.19%,常規鹽水檢驗技術的凝聚細胞檢出率3.7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為了挽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在臨床中需要實施輸血治療,特別是在產后大出血、外科手術出血、外傷出血等治療中,輸血的意義重大,所以被廣泛應用。但是在輸血完成后對抗原細胞造成損傷,嚴重者會發生溶血等不良癥狀,將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輸血治療過程中或是治療后,要嚴格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若存在輸血不良癥狀,要及時進行處理,而輸血檢驗是不良反應預防和監測的重要方法。
傳統輸血檢驗的方法是鹽水法,盡管在檢驗操作中較為便捷,而且能夠快速出檢驗結果,但是檢驗的靈敏度不高,導致遺漏現象頻發,難以為輸血治療提供安全保障。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凝聚胺技術被逐漸應用,有著操作更方便、靈敏度更高的特點,還能篩查血清抗體,且在溶血性不良癥狀的檢出率方面效果較好[2]。
凝聚胺技術對血液標本檢驗的原理是,凝聚胺屬于攜帶正電荷的聚合物,能夠和肝素中和,在溶解的過程中,凝聚胺的正電荷與紅細胞的負電荷發生反應,使紅細胞電位降低,讓紅細胞產生凝聚胺,再和非特異性凝聚的紅細胞懸浮液相中和,有效散開紅細胞表面丟失的電荷,而沒有散開的特異性凝集則是抗原抗體作用的產物,能夠中和紅細胞表面唾液酸,進而產生非特異性凝聚,這種凝聚屬于可逆性的[3]。
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對象同樣的血液標本,常規鹽水檢驗反應沒有抗體聚集,在凝聚胺技術輸血檢驗中,抗體-D、抗體一c、抗體-C是最強凝聚,抗體一e、抗體-E為強凝聚。另外,凝聚胺技術的凝聚細胞檢出率高達30.19%,而常規鹽水檢驗僅3.77%。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可以說明,凝聚胺技術檢驗更為精準、靈敏度更高,一般經過鹽水法檢驗能夠將ABO抗體檢驗出來,但是不能快速檢出IgG抗體,因此會增加機體發生溶血性不良癥狀的發生率[4]。而凝聚胺技術能夠更快速地檢測出IgG抗體,在預防溶血性不良反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另外本次研究中,53例研究對象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10 s內54.72%,10 - 20 s 35.85%, 21 s -3 min 9.43%,無>3 min的。這可以說明通過凝聚胺技術檢驗,能夠明確患者的血液性質,在既往的研究中,認為如果10 s內非特異性凝聚反應沒有消失,則呈陽性,而在本次研究中54.72%的受檢者10 s內消失,剩余45.28%則為假陽性,進一步說明凝聚胺技術在輸血檢驗中有著重要作用。
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的優勢:靈敏度高、方便觀察、操作便捷,能鑒別血型和交叉配血,還能篩選抗體;有著較快的IgG抗體和配血檢出速度;和常規的鹽水檢驗對比,能夠更快出檢驗結果,有利于預防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在臨床輸血中與其他技術相比較,凝聚胺技術有著更好的效果,不僅操作便捷而且有著較高的靈敏度,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銀俠,李蘭麗.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優勢及應用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2):95-96.
[2]關建勇.淺析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優越性[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8):274-275.
[3]李月琴.分析低離子凝聚胺技術在輸血檢驗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6,27(2):182.
[4]張輝.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的應用意義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