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越 鐘萬芳 趙慶蓮 顏躍萍


摘要 目的:探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實施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對其預后的影響。方法: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給予卒中單元重癥監護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卒中常規護理干預,觀察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意識障礙程度昏迷量表(GC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泌尿感染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用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可有效改善患者GCS評分,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手術效果,故該方案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性重癥腦卒中;護理;卒中單元重癥監護;預后影響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生腦卒中疾病的最常見原因為患者腦部血管內壁的小栓子發生脫落,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動脈栓塞,即腦卒中。一旦患者發生腦卒中.則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面部、手腳突然性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暫時性失明等情況[1]。為了探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實施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對其預后的影響,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76例,現將不同護理干預方法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給予卒中單元重癥監護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卒中常規護理干預,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象選取標準:①入選前均經我院CT或MRI檢測確診為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②診斷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關于腦卒中的描述[2];③支持本次試驗,能夠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護理與調查研究。
方法:(l)對照組給予卒中常規護理干預:根據患者的病情,科學合理地進行藥物靜脈注射,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通風的治療環境,保持室內光線、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清新,防止患者合并感染的情況發生。(2)觀察組給予卒中單元重癥監護護理干預:①48 h內屬于重癥監護時間:在此階段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控,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進行處理,如持續24 h患者無異常情況發生,則可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間斷性監護;②24 - 48 h階段:根據患者臨床指標,檢測患者血糖、血脂情況;③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患者并發癥尤其是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3];④早期康復訓練:對部分術后恢復良好、生命體征較為平穩的患者可引導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⑤健康宣教: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腦卒中疾病的發生原因及治療過程,同時向其講解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糾正患者及其家屬的錯誤認知,使其以積極、良好的心態配合臨床工作。此外,及時疏導不良心理,結合患者性格特征及年齡段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使其保持心情愉悅。
觀察指標:采用意識障礙程度昏迷量表(GCS)對患者護理后意識恢復程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評定,評分頻率為1次/d,至患者評分達15分或出院為止。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組試驗中所有數據進行統一分析,計數資料用率(%)進行表示,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進行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比兩組GCS評分情況:護理后觀察組患者GC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一般情況下,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恢復期在初次發病的3-4周內,而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初期內實行科學有效的卒中單元重癥監護能夠準確地對患者恢復期內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復質量[4]。本組試驗中,實施了卒中單元重癥監護的觀察組患者其臨床病證改善程度及各項生命指征恢復情況均好于實施卒中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
綜上,臨床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用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可有效改善患者GCS評分,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手術效果,該方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郝秀,周亭亭,張翠翠,等.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進行卒中單元重癥監護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77-78.
[2]莫美華,林小蘭,馮艷玲,等.卒中單元重癥監護應用于急性重癥腦卒中的臨床優勢[J].中國醫藥科學,2016,(11):121-123.
[3]陳蓉,唐麗,王映華.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對急性重癥腦卒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8,(6):268-269.
[4]楊煥芝,婁秀娥,李靜,等.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