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平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美國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長。”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順應兒童發展的天性,回應教育的初始目的,呼應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平衡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筆者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努力探尋和建構開放、互動、生長的小學語文課堂。
一、現象思考——當前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單一輸出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作用往往主要是單一的信息輸出,學生也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很多時候,教師都會按照固定的教學思維來設計教學,圍繞固定知識點來組織提問。此外,也存在部分教師擔心課堂的動態生成會打亂教學的進度,或者是擔心拋出相關問題之后課堂氣氛凝固,又或者是學生拋出的問題在教師的預設之外,自己無法把控。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這樣就直接屏蔽了與開放、生長課堂之間的聯結。
(二)課堂互動深度較低
在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沒有深入地研讀文本,提出的問題沒有指向課文的核心價值;課堂上,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很少,學生集體回答的問題較多;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學生在很多時候也只是回答了問題的表層意思,師生、生生之間并沒有思維上的碰撞。這些互動表面上看似非常熱鬧,但其實課堂思維含量較少;課堂互動深度較低,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參與其中,其實并沒有真正地體現學習的自主性。
(三)形式上的小組合作學習
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老師已經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他們也嘗試著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并討論相關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有的太過簡單,有的沒有指向文本的核心問題,有的不具有開放性。再加上老師在課前對小組合作學習沒有進行系統訓練,課堂上也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討論后也只是由一位學生代表本組發言,發言后其他學生也不及時進行補充、評價。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和傳統課堂師生的一問一答,沒有多大區別,換湯不換藥,完全只是形式上的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發展語文關鍵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并沒有多大幫助,對學生的成長意義不大。
二、聚焦定位——開放、互動、生長的課堂意義探尋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在開放、互動、生長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尋找適合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找到他們喜歡的言語表達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二)培養學生主體精神
在開放、互動、生長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通過學生舉手發言,小組成員之間進行探討、交流,小組成員集體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學生及時進行質疑、補充等方式,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思維碰撞,進而產生智慧的火花,同時也進一步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精神。
三、回歸本體——開放、互動、生長課堂的教學建構
在小學階段,開放、互動、生長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生活潑、自由以及全面生長作為核心價值的。在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自由的,同時也是靈動的,更是生長的。
(一)教學目標:由知識到素養
現如今,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學目標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之前的對知識的傳授逐漸轉變為學習能力的培養,又進一步上升到了對人的核心素養的培育。開放、互動、生長的小學語文課堂更是如此。
例如,在教學《夾竹桃》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學目標除了要讓學生知曉該篇文章描寫的是夾竹桃的品質,還要讓學生明白該文同樣是描寫和夾竹桃擁有同樣品質的一群人。這樣的教學目標不僅僅關注了知識的傳授,更關注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這篇課文主要從兩個層面寫出了作者對于夾竹桃的喜愛:一個層面是“韌性”,另一個層面是“引起我的許多幻想”。在課文的最后:“這樣的韌性……我愛上了夾竹桃。”教學目標只是停留在“夾竹桃有什么樣的韌性”或是“夾竹桃能勾勒出作者什么樣的幻想”這樣的知識層面,學生是沒有辦法明白這篇文章中“托物言志”的奧妙的。而把教學目標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夾竹桃”所表現出的韌性來體會“人”身上所具有的韌性,由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聯想到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愛。這樣,在對文本的學習中,學生就能夠增進對生活的思考,更提升了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學內容:由課文到語文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不過就是教學過程之中所運用到的一個例子。”的確,教材發揮的是例子的作用。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用教材教語文,而不僅僅是教教材。開放、互動、生長的語文課堂,教者從課文中開放性地選擇、優化教學內容,深入地挖掘、開發,生成與課程相貼合的一套教學資源,力爭實現由教一篇課文到教語文課程的轉變以及生長。
例如,《只揀兒童多處行》這篇課文,冰心奶奶通過一系列的詞語,寫出了自己在游覽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兒童,而且通過文章的描寫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兒童的確是無處不在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點明了主題:只揀兒童多處行,一定會找到春天。在教學時,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果只淺顯地停留在對景點的觀賞,對兒童多的描寫的感悟上,就無法發現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所在。
本篇課文中,冰心筆下所描繪出的兒童,不但數量多,而且也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像極了春天里無處不在的生機與希望。在冰心的筆下,兒童、花兒以及情感都融在了一起,是她“博愛的哲學”。如果從這個角度去選擇教學內容,教者的觀念就由教課文轉變為用課文教語文,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同時,讓學生獲得精神的成長,這也是開放、互動、生長的語文課堂的目的所在。
(三)教學方式:由灌輸到自主
語文學科作為母語教學,對于每個兒童來說都是特別而熟悉的。對于教師來說,僵硬的灌輸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在開放、互動、生長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能夠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實現課堂由“灌輸”到“自主”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最大的麥穗》這篇文本的時候,師生產生了這樣的對話。
生:老師,“麥壟”是什么意思?
師: 在平時,我們理解分析詞語一般有幾種方法?
生:查字典,找關鍵字,或者是從上下文的聯系中進行理解。
師:是的,那你們可以選擇這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嘗試理解。
(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這個詞語。)
生1:我用的是找關鍵字和查字典相結合的方法,關鍵字是“壟”,壟在字典中有4種解釋:1.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 2.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田埂。3.形狀像“壟”的東西。 4.姓。我覺得應該選第2種,麥壟是指麥地里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師:你能用畫圖的方式理解這個詞語嗎?
(生1畫圖)
生2:我的理解不是這樣的: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見過麥壟,這里的壟應該是第1種意思,在麥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麥子就種在上面。我也用畫圖的方式來理解。麥子就長在藍色的區域。
生3:我的理解和他們都不同。我是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的。這個詞語出現在“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這句話中,我猜想這里的麥壟就是指一行行的麥子。為了驗證我的想法,我百度了麥壟的圖片,大家請看。我還咨詢了爺爺,原來麥子不是種在壟上的,和紅薯不一樣。所以,這里的麥壟只是形容一行行的麥子罷了。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還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蘇格拉底就這樣將學生帶到麥田中做實驗,這樣糧食都被踩到了,會浪費很多,這樣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老師,又如何算是一個好的老師呢?這明顯是對文本扭曲的理解,如果此時老師聽之任之,可能對學生理解文本,甚至是價值觀的形成都會有嚴重的影響。如果此時執教老師直接“灌輸”道理,雖然也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毫無益處。此時,不如再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圍繞“蘇格拉底是/不是一位好老師,你的理由是什么”展開一場辯論。相信學生討論后也能得到答案。同時,這樣的教學,課堂的活躍度增強了很多,課堂的開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這樣的辯論之中獲得了鍛煉和成長。
(四)教學路徑:由課內到課外
對于開放、互動、生長的小學語文課堂而言,我們是不應該將其禁錮在一個狹小空間之中的,教師要具有全局的觀念,將文本與文本、文本與生活進行連接,并由課內向課外進行延展。
例如,在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整部作品,讓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個網狀的結構。《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文章,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將人物形象一步步地刻畫在紙上。而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還有很多篇目都塑造了讓人記憶猶新的人物形象,語言明快,描寫細膩,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
再者,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拓展同一個作家所寫的其他作品,這樣一來,就可以系統地對這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和特點進行了解。教師還可以帶著學生一起閱讀同一個題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因為里面會涉獵到不同的描寫方式以及不同的寫作目的。
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這樣的語文課堂,由教師的“灌輸”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由學課文上升到學語文這門課程;這樣的語文課堂,真正地由學習知識變成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放、互動、生長的語文課堂,并不是形式上的敷衍或者是簡單機械的提問,它是建立在師生平等關系上的一種交流與互動。教師要能夠立足于教學的實踐,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路徑研制和選擇上不斷完善,讓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互動的語文課堂更加開放,更加和諧,并始終伴隨著學生成長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