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芝


近兩年,在松山區教研員的引領下,我們一直提倡“研讀教材,落實課標,踐行課堂”這樣一種踏實的研和教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研氛圍的引導下,我們對《植樹問題》這一經典課例做了研究,在課堂中由我來執教,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這樣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是成功的,下面跟大家作以分享。
一、整合例題,使學生凸顯對一類問題的對比思考
數學教材中對植樹問題共有3個例題:概括起來就是: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然后題中的括號里說明:“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封閉的圓形邊上栽樹,即為一端栽,一端不栽”這樣3個例題。以往,我們都是一個例題一個例題地教,在每個例題教完后,還要用一節課來對幾種植樹類型作對比。這樣做對學生的思維培養和發展都有制約。通過對我們以前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進行分析,再結合對課標的解讀,以及學生實際的能力,首先我們就對3個例題進行了整合。這種整合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的。
首先出示: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接著問學生,能解答這個問題嗎?當然這個是難不住學生的,根據二年級學習的除法的意義,學生自然知道這道題目是利用除法的含義來解答的。
在課標中對課程內容的闡述有這樣幾句話:“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
以課標的理念為導向,給同學們呈現下面的圖示并結合語言:我市規劃局在對新城區某區域路段的考察中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學生觀察這3種路段的情況,能夠發現并表達出,有路燈的地方就不能栽樹,也就突出了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栽”,“兩端都不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這樣在對比中發現,有聯系也有區別,使學生初步感知不同的植樹情境,為進一步思考做好準備。
接下來請每位同學自己嘗試著每隔5米栽一棵來畫一畫,老師就問,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你們覺得怎么樣?學生說要畫的時間長點,100米里面可有20個5米呢?就學生感受順勢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化繁為簡”的方法,把100米變成小一點的數據來研究。
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注重了從實際問題入手,注重了整個教學環節中的局部的手段。也是為了在下一個環節中能夠結合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來更好地讓學生親自體驗,在理解中感知并建立起植樹這樣一類問題的模型。
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構建問題模型
在整節課堂教學中,我們仍然離不開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小組的交流學習,并在全班的匯報、補充、提問、質疑中完善學生的思維。
學生把畫圖和寫式子相互結合進行了匯報。式子如下:一端栽一端不栽就是20÷5=4(棵),兩端都栽就是20÷5+1=5(棵),兩端都不栽就是20÷5-1=3(棵)。此時,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就有必要突顯出來?!罢埻瑢W們觀察三種路段的植樹棵樹的算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看誰能發現?”那就是都有20÷5=4這步思考,順著學生的板書和交流,老師引導思考: 20÷5=4在題意中是4棵嗎?我們由一個數量單位的含義激發學生的思考。20÷5=4是指20里面有4個5米,也就是應該有4段啊,怎么就成了4棵呢?在“數形結合”數學思想的引領下,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中點段的對應,也就是“一一對應”的數學思考,從而清晰地理解一段對應一棵數。理解“段”轉化到“棵”的數學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至此,學生才真正理解了模型的內涵。(見下圖)當一端栽,一端不栽:段數=棵樹;當兩端都栽樹時,到最后一棵樹,沒有一段間隔與之對應,所以兩端都栽就是段數+1=棵樹;當兩端都不栽樹,最后一段間隔對應的是路燈,不是樹,所以就是段數-1=棵樹。
學生借助對“數形結合”“一一對應”和“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建構起對“植樹問題”的三類模型。在老師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中,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體驗和思考,經歷了建立模型的整個過程。這樣的教學真正地把學生放在了學習主體的地位,學生也真正參與到了學習的過程中來。
三、關注學生思維,使學生能自主思考并提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做到真正尊重主人的思維,課堂中要多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的能力。比如:全班交流中問:“哪個小組有不同的見解,或者有評價或補充的地方?”以此不斷啟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整節課看,老師在組織引導中再給予熱情的贊揚,孩子們學習的有效性就會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課尾教師請同學們思考: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植樹問題這樣的點段模型的情況,在哪里見過呢?孩子們回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每天上操站隊中的一列或者一行中就有,公交車站牌和每站間的距離,路邊安裝的路燈,鋸木頭,樓梯等實際問題。至此,帶領學生在解決實際具體的問題中繼續運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繼續滲透劃歸思想和模型思想的逆運用,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
回看全課,我們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還使其在學習中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融合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感悟和自主能力的提高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