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珺 王逸君 管群
摘要:醫學院校開辦非醫專業是醫學院校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的必然趨勢。在非醫專業的臨床醫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引入幕課模式、PCMC教學模式和臨床實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非醫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臨床醫學概論;非醫專業;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4.009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4-0023-02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non-medical majors in medical colleg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medical colleges to transition 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non-medical clinical medicine course. Combining with its own teaching practice, it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troduces curtain mode, PCMC teaching mode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non-medica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Non-medical specialty;Teaching method
醫學院校中的非醫專業常包括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公共衛生管理、醫學心理學等,這些專業通常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不是醫生,但都會和醫學相關。所以醫學院校在醫學專業設置臨床醫學概論的同時,也在非醫學專業設置這門課。但在非醫專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不活躍、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等。因此我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現有存在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索,以期深化教學改革,培養新型人才,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1臨床醫學概論的課程設置意義
醫學類院校開辦非醫專業,是很多醫學院校由單科院校向綜合性院校過渡的一種方式,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醫學由原來的專業性強、相對較孤立的學科,發展成為和越來越多專業有交集的學科。如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制藥等專業,雖然此專業學生不從事醫生職業,但醫藥的宣傳和推廣、新藥的研發等,必須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知識;公共衛生管理專業學生將來或許較多的在衛生管理系統就業,但衛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這些都需要對醫學知識有一定了解;納米醫學是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將納米技術和現代醫學相結合,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同樣也離不開一定醫學知識的掌握;醫學心理學專業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研究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中的心理學問題,所以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對此專業不言而喻;再如制藥專業,如果沒有醫學知識的了解,新藥研發沒有方向性,就是紙上談兵。對于非醫專業而言,醫學知識的掌握必不可少。但是課程的設置不可能像醫學專業那樣面面俱到,因此臨床醫學概論的設置涵蓋了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涵蓋面廣,但又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非常適合非醫專業學生學習醫學知識。
2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
臨床醫學概論包括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等,學習此門課程的大多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但之前并沒有醫學基礎,如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等,對發病機制的理解有些困難。學生也并沒有接觸過臨床,對課程缺乏感性認識和深刻理解,進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將來不當醫生,這門課對自己作用不大,專業認同感不強。學生對自身要求就放松。所以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氣氛不濃厚,缺乏學習動力和熱情,舉手發言不積極,和授課老師互動不多。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聯系起來,是我們教學體制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3提高教學水平的思考和應對
3.1提高非醫類學生專業認同感? 專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在了解所學專業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認可和接受,是一種情感、認識和態度的移入過程。這種良好的心理感受會促進學習者產生積極的行為,從而達到正面的效果,最終形成專業認同[1]。專業認同的內涵非常廣泛[2],主要涉及對所學的專業是否感興趣,認可專業價值,依據專業進行選擇,感受在從事的本專業的工作中所體現的自我價值,愿意接受專業及職業規劃,希望把本專業將來從事的職業作為個人終身目標來發展。醫學類院校招收非醫專業學生是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的必然趨勢。但是有些新專業辦學時間短、發展不夠成熟和完善,學科基礎差。再加上非醫專業學生有些是從醫學專業調劑過來,因此學生專業認同感差,學習熱情不高,對所讀專業投入少。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首先要使其了解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臨床醫學概論是其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醫學知識的普及同樣對自身對家人朋友的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其次,對非醫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認同教育,提升專業全面認識,在大學開始階段解決其專業內容、學習方法和就業前景上的困惑,輔導員與學生關系密切,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廣泛的就業前景是提高專業認同感的保障,可以邀請本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杰出校友和學生進行交流,給該專業學生樹立信心,堅定學好本專業的決心。從各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動力和潛能。
3.2慕課(MOOC)模式的引入? MOOC是短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2008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首次被提出。慕課模式的興起,對醫學教育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發一場醫學教育的革命,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巨大沖擊。MOOC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教學的全程參與,其優勢不僅在于共享在線課程,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上更加靈活,有吸引力,適應數字化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點[3]。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為主,轉變到以“學”為核心的教學價值體現,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4]。在我們臨床醫學概論課程教學上,可以部分課程采取MOOC模式,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依據知識點結構,拍成10~15 min的“微型課程”視頻。視頻可以包括典型的臨床病例、技能操作的演示、各種體格檢查的示范、心肺復蘇的過程等等,形象直觀的通過視頻展示,遠遠好于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傳統教學模式。觀看視頻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相互指導、相互幫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性。還可以在微視頻中設置類似“闖關”環節,完成自我測試后才能進入下一段視頻的觀看。當然,MOOC模式對教師也要有要求,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專業的知識。作為教師,也同樣需要不斷學習,成長進步,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3.3 PCMC模式的引入? ?PCMC(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教學模式即以臨床典型病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先導的啟發式臨床醫學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加拿大季克馬斯特大學在1965年首創的教學法。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講解典型臨床病例,指導學生理論和實踐的早期結合,教師給予啟發和引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展開討論。這種模式有利于使學生理解課堂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改革方法[5]。另外,PCMC教程使學生參與性強,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師生間的學術交流,推動科學研究,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PCMC模式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使典型臨床病例具有代表性,教師把臨床常見的病例進行積累,借助多媒體的聲音、動畫、圖象,使學生對案例的理解更為生動。
3.4臨床實踐的引入? 由于綜合性大學的擴招,再加上醫療資源的有限性,醫學生臨床操作機會越來越少,目前臨床實踐和操作只針對醫學專業的同學,對于非醫專業學生,許多操作在學校培訓中心或實驗室進行,缺乏嚴格規范、身臨其境的臨床培訓。臨床醫學概論這門課,講述的以臨床查體、診斷和常見內外科疾病的治療為主。如果單純以課堂教授為主,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這樣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缺乏感性的認識,只能照本宣科,死記硬背,理論和實踐脫節。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非醫專業學生學習醫學課程時安排臨床見習,可以到門診或病房親自觀察臨床病例,形成以現實病例為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啟發式教學實踐。
4總結
臨床醫學概論包含很多學科、知識點豐富,是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有法是教無定法的前提,教無定法是有法的升華。貴在得法是教育教學的靈魂,教師將各種方法、手段、技巧靈活巧妙的應用于具體的教學情景中,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持續發展,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非醫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馬曉清,曹安斌.醫學新生專業認同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5):82-84.
[2]王榮.普通高校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及提升建議[J].校園心理,2015,13(6):374-376.
[3]吳煒,吳笛,夏彥愷,等.慕課時代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493-497.
[4]趙小妹.慕課(MOOCs)引入醫學教學的應用價值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7,27(6):97-100.
[5]易良,周椿.PCMC 與 PBL 聯合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介入治療帶教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7-9.
收稿日期:2019-3-26;修回日期:2019-4-12
編輯/錢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