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民搬遷不僅是解決群眾安全居住的治本之策,也是推進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深度貧困地區如何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實現搬遷群眾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快融入、可致富”的目標,為決戰決勝脫貧摘帽提供有力保障。為此,筆者通過走訪部分鄉鎮,對白河縣近年來扶貧搬遷的實踐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自實施移民搬遷后,大規模農業人口轉移為發展產業規模經營、工農融合互動創造了條件。該縣縣委、政府順勢而為引導工商企業、村組干部、返鄉能人進入農村創業興業,探索出了一條“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精準促脫貧”移民搬遷模式。通過試點破難題,創路子,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穩定增收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著力攻克深度貧困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白河縣 移民搬遷 扶貧套餐
一、白河縣情和移民搬遷基本情況
白河縣地處陜西省東南部,安康市東部,東、南、北三面分別與湖北省鄖陽區、竹山縣和鄖西縣相鄰,西與我市旬陽縣接壤,是名副其實的“秦楚邊城”全縣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轄11個鎮121個行政區(社區)總人口21萬人,屬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是全省自然條件最差的縣,也是陜西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74個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26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3345戶68970人,貧困人口16056戶42398人,貧困發生率22.81%。白河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山高坡陡、溝深谷狹,最高海拔1901米,最低170米(屬全省最低點),25度以上的土石山區占95%以上,760余條大小河溝縱橫交錯,沒有一塊百畝以上的自然平地,全縣21萬人中有近10多萬人居住在洪澇地質災害高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中高山區,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貧困區域。
近年來,白河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帶來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可喜的變化;一是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縣城—集鎮—移民社區“三位一體”的城鎮格局基本形成,城鎮化率從30%提升到42.4%,提高12.4個百分點;植被覆蓋率從55%提升到80.6%,因災倒房率下降95%以上,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11個集鎮35個新型搬遷社區,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二是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大規模的農業人口轉移和城鎮人口的集聚加速了發展要素在城鄉之間優化重組,促進了城鄉、工農融合互動,激發了大眾創業內在活力,催生了大批小微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有利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移民搬遷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超過20%(十二五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合計200億元,移民搬遷直接帶動和投資超過40億元)。三是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異地扶貧搬遷使廣大貧困群眾享受了挪窮窩、斷窮根的“扶貧套餐”實現了搬出新天地,邁向新生活的,奔向致富路的可喜變化。
止目前,搬遷人口占全縣人口的53%(占農村人口的66.2%)貧困群眾實現了戶戶有安全住房的目標,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2018年達到9978元,搬遷帶動了7291戶26572人脫貧,奠定了美好生活的新起點。
二、“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精準促脫貧”的天寶模式
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易地扶貧搬遷絕不是兩點之間簡單的位移,而是一場復雜而深刻的變革。搬遷只是序幕,正戲主要在后頭。鞏固搬遷成果,回應群眾期待,放大搬遷效應,關鍵要解決好“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快融入、可致富”問題。
天寶村,是我縣倉上鎮的一個典型貧困村,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442戶1885人,由于山大溝深坡陡,立地條件差,農業發展不足,經濟發展滯后,群眾收入80%靠外出務工,全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563人,貧困發生率為41.8%,高于全縣17%.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生存發展問題,我縣在實施“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中,把縣工商企業——興達公司作為天寶村的定點幫扶企業。幾年來,興達公司根據天寶村的自然條件,結合鎮村規劃的陜南避災扶貧搬遷、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精準促脫貧”的思路累計投資1.5億元,把天寶山上昔日的“亂石窩”變成了今天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把山下河邊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靚麗的新型農村社區。
1、山上實施集約經營,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針對全村土地面積撂荒棄種的現象,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工作,興達公司采取入股和流轉的方式,把全村6000多畝山林土地一次性集中過來,用以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實行集約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土地生產效益。
(1)變山地資源為工商資本。經過征求全村群眾的意見后,一次性將2000畝耕地、4000畝林流轉入股、流轉30年,變為興達公司發展農業產業的經營資本,有企業自主進行生產經營,不改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
(2)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根據村上的山林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山林經濟”,將高山園林苗木花卉作為重點,把本地木瓜、茶葉、核桃、杉木、棕櫚、牡丹、黃姜等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景觀苗木、中藥材引進園區,進行培育、示范、改造,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養殖——“三沼”綜合利用——“設施農業”為主線,把蔬菜大棚引上山,生產無公害綠色產品,示范種植高山農作物,建立有機粗糧生產基地,發展現代畜牧養殖,打造“天寶”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體系。
(3)變農業園區為觀光景點。按照“三產融合”要求,大力發展園區生態旅游業,建設田園綜合體,促進農旅融合。園區在進行土地平整是,因勢修建了等高連片的石坎水平梯地2000多畝,園區把“大地藝術、梯彩天寶”作為特色看點和賣點,集中再現了六、七十年代修田造地時期形成的“三苦”精神。把“三苦”精神紀念館建于園區之中,集中展現全縣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場景。
2、山下:堅持集中安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解決園區貧困群眾的安居問題,興達公司在山下裴家村規劃新建了一個可容納500戶2500人安置社區,把園區群眾全部搬下山來進行集中安置。
(1)引導園區群眾下山。按照“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均等、生態安全宜居”的要求,興達公司綜合考慮、統籌規劃,在山下裴家村征用70畝河灘地,作為集中安置社區。社區規劃改變單家獨戶的設計方式,統規統建7層小高樓,以節約奇缺的土地資源,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安置房建成后,剔除政府項目投資,以成本價進行安排。
(2)堅持基礎設施配套。由政府負責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路橋、水電、排污、綠化、硬化、亮化、廣場等一次性規劃建設到位。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理念,利用生活污水建設一個大型清潔能源處理廠,為社區居民提供沼氣清潔能源,同時為農業示范園生產有機肥料。社區在規劃建設時,配建一個3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相應設置衛生室、警務室、信息室、防疫室、圖書室等,家家戶戶接通寬帶,廣播電視安裝到戶。
(3)創新社區管理服務。裴家社區建成后,將社區所在的裴家村中分離出來,成立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監委會和社區物業公司。探索建立“社區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管理服務機制,劃分兩地管理職責,即以“人”為主的管理服務歸社區,以“地”為主的管理服務歸原村。
3、農民:入園進企務工,就地變為產業工人。按照“村黨支部+興達公司+貧困戶”的脫貧模式,村黨支部要求興達公司與全村1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用工協議,一人一個生產崗位,長期聘為其公司的產業工人。對于沒有生產技能的貧困戶安排從事修田造地、田間管理等體力型勞動,對于有一定農業技術的貧困戶,安排從事畜牧養殖、園藝栽培、農產品加工等技術類勞動,對于貧困戶婦女安排從事“農家樂”餐飲住宿服務,繼續保證他們在原來的土地上耕作,將以往無序分散狀態變為統一經營,使其變為園區的農業產業工人。
“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精準促脫貧”移民搬遷模式,是白河推動移民搬遷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措施,在全縣遍地開花,實現了建一個安置社區,配套一個產業園區,培養一批職業農民。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穩定增收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著力攻克深度貧困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張秋,白河縣委黨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