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寧
【摘要】本文新媒體環境下女書在新媒體傳播中的困境,根據這些困境嘗試性的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女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媒體
一、女書的流傳概況
“女書”,又名“女字”,即婦女文字。它流傳于湖南省江永地帶及其鄰近一帶的婦女中,所以有時也被人們稱為“江永女書”。女書是世界上最具性別意識的文字。是女性文字的唯一“活化石”。
二、女書在新媒體傳播的困境
(一)作為書法藝術,數字化后究竟還是否有其韻味
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后,許多的書法藝術、書法作品機器創作人都遇到了種種難題,女書也是如此,既有對藝術本質最深沉的追問,也有即刻就擺在面前的困難。一方面,女書是采用毛筆書寫的,只用鼠標進行復刻難度較高。再有被數字化統一化后的女書,其鑒賞價值也值得思考。
(二)網站及微博博客疏于維護,發展水平較慢
目前大部分書法網站仍有新聞更新緩慢、互動不足、版面規劃不合理、網站定位不清、網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女書作為1983年才被全世界所知的特殊文字,因為它不是當地流行的中國西南官話,只是湘語永全片,知之者更少,一系列的原因導致女書在網絡上的傳播還是以科普為主,資料甚少,不成體系。目前關于女書的微博博客數量也比較少,沒有辦法滿足女書的自我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流更加頻繁和快速,信息的價值被不斷提升,形成一個遵守"媒體生存"的競爭原則的賽博空間。這使提升女書傳播人員的綜合營銷素質迫在眉睫。
(三)女書傳人的相繼去世使得女書成為瀕危的文化遺產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不僅是女書本身難以融入新媒體,而且女性書的相關群體更難以與新媒體兼容。女書本就是性傾訴女人自身的酸甜苦辣,是結拜姊妹之間私房話的發聲,其傳承全憑世代言傳身教,民間又有將之殉葬的習俗,它們大多會在主人去世后一起焚燒。加之后來由于女性的文化水平與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即使不使用女書,女性也可以自由的交流,其受眾不斷減少。加上現在的女書傳人因年齡較大、長居與世隔絕的村落等原因對于新生事物的接觸較少而且接受起來也比較慢,使得女書成為瀕危的文化遺產。
(四)品牌挖掘不深,缺少戰略布局
由于過去女書本身只在女性群體中流傳,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書文化核心傳播的發掘、組織、傳承與發展。其傳播與表達很多都停留在女書的外在形態上,并不能很充分的反映其內在價值,這使得女書的品牌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03年,江永縣對女書文化進行商標注冊申請時,發現此商標在半年前被長沙一位名叫夏鴿燕的自然人搶注了19類商標。為此江永縣開始了長達14年的保護女書文化遺產的商標維權活動,截至2014年1月,江永縣提交了15種類型的“女子圖書+圖形”商標注冊申請,以保護女子圖書商標不被重新注冊。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女書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成功注冊了涉及服裝、旅游等15類“女書+圖形”商標。至此,“女書”商標才回歸故里。
三、面向數字媒體時代的女書傳播方略
(一)女書字符規范化
女書研究存在著收集難、統計難、分析難、使用難、交流難的信息瓶頸,同時又因為存在制作假的女書文本冒充古傳本出售的問題,對女書文化的科學研究干擾極大。同時在整理原始女書作品的過程中,很多都是科考人員對原女書作品進行復制、切割,獲得與手稿大小基本相同的女書文字,然后用膠水將手稿對應的位置逐一粘貼。這一過程耗時費力,因此使用信息化技術將女書的字符進行規范化以及識別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正如俗話所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引導和培育新的書法傳播主體,擴大其傳播途徑
在“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中,國家明確指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而網絡結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其反饋的速度和有效性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比擬的。除此之外,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也使得女書突破空間時間以及環境的限制,并且實現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表達方式的有機結合。
同時為了實現女書的健康快速傳播,對國內可以通過類似國學復興網等這些現有的學術平臺,對國外可以向孔子學院學習建立私塾,實現女書的分散性傳播。要把女書更為有效地傳播出去,同時也需要創新私塾平臺、孔子書院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的文化傳播隊伍,加強理論與技能的培養。此外還可以聯合現有的較為發展成熟的媒體平臺,例如之前的湖南衛視熱播的綜藝《我們來了2》,女書在其中的展示就有一個較好的示范效果。
(三)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建立知識產權戰略布局
女書的保護應該重視知識產權布局問題,包括商標戰略布局、專利戰略布局、著作權戰略布局以及知識產權管理布局。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市場,群眾會增加對他的關注。那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注冊成域名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宣傳途徑。因此,女書保護的各個主體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申請專有的網絡域名,例如www.女書.com, www.nvshu.cn等。在官方網站形成之后,可以進行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資源的相應整合,定期對其運營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其運營能力。
結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及女書文化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應給與這些民間傳播資源予以相應的幫助與引導,調動民間群眾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保護女書與女書文化的本色,促進女書與女書文化及其相關組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志民.江永“女書”概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6(O1)62-67.
[2]張婷.知識產權視角下女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3]王波波.試論書法在新媒體時代的有效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
[4]楊洋.中國書法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下的困境與對策[J].牡丹,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