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要:梁遇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短命又富有才情的作家,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翻譯外國文學著作多達二、三十種。梁遇春僅存的兩部散文集《春醪集》與《淚與笑》用細致詼諧的筆調在嬉笑怒罵中發出對人生、現實、理想、愛情等方面的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本文就情感特色、語言風格、對中外文學作品的借鑒等角度對梁遇春散文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梁遇春;隨筆;獨特性;藝術特色
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建閩侯,1918年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學;1922年,16歲就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1928年畢業留校擔任助教一職,后與老師溫源寧一同離開北京赴上海暨南大學任教;1930年重返北京大學,負責整理英文系圖書,進入北京大學后開始著手翻譯創作工作,最具代表的翻譯作品《小品文選》、《英國詩歌選》發表后在當時具有一定影響力。期間創作散文集《春醪集》,1932年因感染急性猩紅熱不幸離世,年僅27歲。他像一顆稍縱即逝的流星劃過現代文學的天空,雖然沒有在當時聲名鵲起卻為后來的讀者留下了35篇短小精悍又極富哲理的隨筆。
對隨筆發展影響最大的兩個刊物是《語絲》和《現代評論》。此外,《沉鐘》、《末名》、《新月》、《奔流》也會刊發隨筆作品,梁遇春生前的隨筆主要發表在《語絲》、《奔流》、《新月》、《駱駝草》上。
一、梁遇春隨筆的來源
(一)中國的蘭姆
對中國現代散文創作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散文的大量譯介,胡適在1917年發表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率先提到了借鑒外國散文方法,列舉了蒙田、培根等隨筆大家,隨后《新青年》、《新潮》等刊物開始系統的介紹西方隨筆尤其是英國隨筆。這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創作和發展以及批評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理論依據,并為隨后的散文轉型做好了準備。為什么隨筆的翻譯和創作在當時的中國如此風靡,郁達夫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英國隨筆散文影響了中國,系有兩件歷史上的事情,做它的根據的:第一,中國最發達的也最有成績的筆記之類,在性質和趣味上,與英國的隨筆有很多氣脈相同的地方,只是少了英國散文里極普遍的幽默味而已;第二,中國吸收西洋文化,故而,英國散文的影響,在我們知識階級中間,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也絕不會消失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潛勢力。”(1)正如郁達夫所言,梁遇春的隨筆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梁遇春敏而好學,讀書涉獵廣泛。
1932年和1933年英國文學家查爾斯·蘭姆先后出版了《伊利亞隨筆集》及續集,因他以伊利亞為筆名發表了很多著名的隨筆,后來讀者直接稱其為“愛利亞”。梁遇春的隨筆在文體風格與文筆腔調上明顯有模仿蘭姆的痕跡,被郁達夫成為中國的“愛利亞”。梁遇春對蘭姆的喜愛不僅僅限于閱讀翻譯上面,他對蘭姆的贊嘆和欣賞還形諸于文字,在自己的創作中對蘭姆的藝術風格進行借鑒。梁遇春在《查理斯·蘭姆評傳》中非常贊同作者反復提到的“隨筆是作者同讀者的對話”,他認為這是蘭姆隨筆成功的關鍵,另外平民化的寫作風格、漫談式的幽默態度梁遇春在自己的隨筆中都照單全收。
(二)另類的六朝風度
梁遇春雖然酷愛西方隨筆,尤其把蘭姆的作品奉為經典,但是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他的審美情趣和表達方式都不可避免的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對六朝時期文章精髓的借鑒。“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為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2)在這個時期,知識分子的個性意識開始覺醒,間接導致了這個時代文學的自覺。于是晉人陸機在《文賦》中提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認為對寫作的認識,雖然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但主要靠個人在實踐中摸索。五四時期政治環境寬松、作家思想解放與六朝時期不謀而合,梁遇春的隨筆也有了六朝風度。廢名曾說:
我說梁遇春的散文,是我們新文學當中的六朝文,這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我們所欣羨不來,學不來的,在他寫給朋友的書簡里,或者更見他的特色,玲瓏多態,繁華足媚,其蕪雜亦相當,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3)
二、梁遇春散文的個性化
(一)另辟蹊徑、語出驚人
梁遇春在生活中應該也是個多棱角的人,他的個性中有閑適不羈的一面,亦有張揚怪誕的一面。他不僅從他所處的那個狂飆突進的時代氛圍中學得反叛的性格,而且從中西文化、社會的開放意識、批判精神中汲取思想養料,熔鑄到他的散文中形成一種新奇怪誕與眾相悖逆的風格。眾人皆言人生的意義,他卻獨論人死的價值。
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專門談到早起的好處,他引經據典加上自己的個人經驗總結出“做人從早起起。”(曾文正言)。梁遇春卻偏偏不贊同“春朝一刻值千金”,他說自己足跡走遍天涯,給他最大益處的卻是“遲起”。因為遲起給了他不少安慰,總能補償自己不少的痛苦、打破結結實實的苦悶。最后作者在看似輕描淡寫中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想體會過生活深味的人會說痛苦比單調的生活強得多,因為痛苦是活的,灰色的生活是死的象征。”人們貪戀鮮花爛漫的春光,他卻獨愛“夏的沉悶,秋的枯燥,冬的寂寞”,人們以淑女為靜美圣潔,他卻言妓女之癡情純潔。無論是生與死,笑與淚,黑暗與光明,成功與失敗,尊貴與卑賤在梁遇春的筆下都與大眾相悖逆,他表現出一種異出世外的怪誕和達觀,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一絲老莊的無為而為,也使得他的文章獨具魅力。
(二)旁征博引、妙語連珠
梁遇春散文有極強的個性,兼備自我表現意識。梁遇春區別于其他散文大家的特點---文章隨處引經據典。兩本散文集中,作家幾乎沒有談到自己生活的細節,大部分例證均來自平時讀書積累到的作家作品和名人名言,這與他基本沒有離開過學校這座象牙塔有密切關系,與同時代的散文家比較,梁遇春沒有長時間的出國留學經歷、沒有加入任何社團組織、沒有跨學科的學習經歷,但這并不影響這位讀書駁雜年輕人創作文章時語言的汪洋恣肆。
馮至在專門談論梁遇春的文章中提到:“從他散文里的旁征博引就可以看出,他還是從書本里得到的更多。這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個矛盾,他非常羨慕行萬里路,但他只能更多地讀萬卷書。”(4)在他的代表作《談流浪漢》中,作家開篇以紳士和流浪漢的翻譯爭論入手,對比二者的特點和習慣,指出流浪漢沒有家室之憂,不會瞻前顧后,做事也就痛痛快快,一點心機也沒有。緊接著引用了英國十九世紀詩人史密斯的文章對流浪漢大加贊揚,甚至將他們的地位拔高到中國古代俠客的等級。
三、結語
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特有的使命感讓他們以為真理應該指導政治、社會、文化與道德的發展。這些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看到政治、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便極感不安,深覺自己應該加倍努力。(5)面對現實中的失落,面對未來的彷徨,另外一部分文人選擇反其道而行,在梁遇春汪洋恣肆的語言和憂郁悲觀地處世態度中像他這樣的五四后一代文人,和傳統之間的精神聯系已非常脆弱,他們缺少上一代人那樣充沛偉岸的精神力量,柔弱的靈魂承不住鋪天蓋地的空虛。沒有魯迅那種看定空虛,然后慢慢舉起投槍的勇氣,有的也就只能是一聲默默地嘆息、有的只能是“醒時流淚醉時歌”的憂郁。
注釋: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第3頁。
宗白華:《美學漫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8頁。
廢名:《<淚與笑>序》,《廢名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26頁。
馮至:《談梁遇春》,載于《新文學史料》,1984年2月22日。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147頁。
參考文獻:
[1]梁遇春.春醪集·淚與笑[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2]查爾斯·蘭姆.伊利亞隨筆[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
[3]張國俊.中國藝術散文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朱自清.論現代中國的小品散文[J].文學周報,1928,345.
[5]馮至.談梁遇春[J].新文學史料,1984,2.